學達書庫 > 瞿秋白 > 現代社會學 | 上頁 下頁
第六節 歷史的必然


  歷史裡一切都不是偶然的。歷史的發展是有因果律的。偶然的反面便是必然。

  「特定的幾種原因裡所不免要發現的事,便是必然的事。」假使說某種現象是歷史的必然(或必要),這不過是說這種現象不免要發生,並無絲毫褒貶意思,並不是說這件事好或壞。所以說因有「原因的必然」,某種現象不得不發生;那亦並非表示願意或不願意有某種現象,不過說明這種現象的不可免性而已。決不可以混淆兩種「必然」的意思:一種是原因的必然,一種是願望的必要;歐洲文都作「La Nécessitel」——漢譯可以分為「必然」和「必要」。科學裡歐洲文即使說歷史的必要,也不是說「以社會進步」的觀點立論某某主義是必要的;——那不過是說社會發展中不免要發現如此的事實。換句話說,就是科學所研究的是:「從前,現在,將來,是什麼?」而不是「從前,現在,將來,應當是什麼。」譬如說十九世紀末生產力發展之速或是羅馬帝國之崩壞是歷史的必要,——那就是說既有某某幾種原因,則生產力之發達或羅馬之崩壞便不可免。

  現在我們可以進而討論此必然論。假設有一社會,二十年來人口增加了一倍,我們便可以得一結論,說這一社會裡的生產擴張了。假使生產不擴張,那社會也就不發達了。生產既擴張,社會便發達。我們在此求得社會發展之原因,——亦就是社會發展之必要的條件。沒有這一條件,便沒有發展。反過來說,既有發展,便一定已有這一條件。

  這一個譬喻,可以引起誤會。我們前一章已經講過原因論和目的論。如今說:為社會發展起見,為要社會增大一倍起見,必須要生產擴張。這樣說來,社會的發展是目的,生產的擴張是手段,豈非目的論麼?

  其實不然。我們的譬喻裡是說「社會若是發展則可見……」,其實也可以說「社會若是縮小,則可見生產減縮。」純粹是原因論的解釋。決沒有人想:縮小社會是目的,而減縮生產是手段。我們所說「必要條件」的意義乃是客觀的不可免性,並無主觀在內,雖說「必要」卻並無「要」的人。僅僅因為我們先見結果而後找原因,所以顯得我們所說的是目的論。

  凡為將來發展的必要條件亦稱為歷史的必要。在漢文裡我們可以規定:說結果時稱為歷史的必然,說原因時稱為歷史的必要。然而因果相續,必然與必要往往分析不清;只要記住:科學裡的意義始終只是因果的必然,而決不是「願望的必要」,這是很重要的。譬如法國革命是一種歷史的必然,——因為封建制度時城市經濟的發展必然引起第三階級的革命;同時法國革命是歷史的必要,——因為沒有他資本主義便不能充分發展。俄國的農民解放亦是如此。社會主義之為歷史的必要,正是這樣的意義:——沒有社會主義,社會便不能往前發展。所以社會主義是一種必要條件;馬克思和昂格士稱為社會的必要性。同時社會主義又是社會發展之必然的結果,所以又可以稱之為「社會的必然性」。

  一種社會現象同時既是某幾種別的現象之果,又是某幾種別的現象之因。所以客觀上的必然與必要本來不必嚴加區別。研究社會科學的時候(自然科學亦是如此),只要明白這因果律的連系不斷的性質,便能於每一現象之外求其因果,或是先見結果而後找原因,或是先見原因而後找結果。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