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瞿秋白 > 社會科學概論 | 上頁 下頁
十、哲學


  勞動與智識思想

  勞動是人類征服自然的過程,然而征服自然之際,就漸次認識自然;因為征服自然而人類結合之中分工協作的形式日益繁複,於是處理社會關係的工作又使人類漸次認識社會。對於自然及社會的認識,當然增進人類的智識(權力),以助進社會的生產事業,整理社會的經濟關係。綜合一切已得的智識——對於宇宙及社會的解釋,便得一種思想方式,以確定當時人對於自然及社會的態度。可見智識及思想對於經濟的關係,亦和情意及行為一樣:一方面是經濟的產物,別方面又做經濟發展的助緣——社會制度裡支配人與人的關係及生存競爭裡增進人對自然的威權之工具。整理某種智識而成一系統的是科學,整理思想及方法的是哲學。

  哲學與技術之關係

  原人時代,所賴以傳授記憶已得的經驗(智識)的——因為技術程度很低——只限於神話歌訣,與宗教往往相混。社會裡發現階級之後,此等智識的傳授便為巫祝、儒士、貴族所專有。可是,當時綜合智識以成思想系統的還不是哲學,而是宗教。城市生活發展(如希臘),貴族階級能一部分脫離體力勞動,並且不用親自經營生產或指揮勞動(如戰國),——那些寄生階級才有餘暇來用智力解釋自然及社會的理論問題:於是已從原始技術之但求不自覺的熟練進於自覺的分析的解釋。可是,第一,寄生階級的餘暇,完全由於技術進步而社會生產量增多;第二,這些智識和思想都是適應當時技術的需要或維繫現存勞動組織(社會制度)之工具;第三,這些智識和技術的發展程度相適應,而且是技術及勞動方法的進化過程裡所綜合或反映而得來的。

  哲學之進展

  哲學最初的問題便是對於宇宙(自然)的解釋,其次,便是對於社會關係的詮注(所謂「道德問題」及「倫理問題」)。宇宙之所由來,古代哲學家往往妄相推斷:說是水、火、四大[3]、陰陽等等;這種哲學其實是一種獨斷論的科學,不根據於經驗的,非歸納的邏輯方法。社會裡現已發現治者階級或生產管理者——商業初具雛形,交易式分配已經實現,哲學家便開始討論道德問題(仁義孝悌忠信廉恥);其實這種哲學是一種目的論的人生觀,不研究社會現象的原因的。所以資本主義之前,自然科學陷在獨斷論的哲學泥淖裡;社會科學終帶著宗教色彩:解釋道德之權握在儒士、神甫手裡。

  [3]四大,佛教名詞。古代印度有地、水、火、風構成一切物質的四種元素說,稱作「四大」。佛教借用這四種元素的堅、濕、暖、動四種屬性,認為人身也是由此「四大」組成,遂以「四大」作為人身的代稱,並稱「四大皆空」,否定人身的實際存在。

  資本主義生產方法出世以來,技術日就繁複,自然科學方開始發展;教會式的唯心哲學日就衰落,而現代的唯物論出現(始於英國培根[4])。資產階級利用批評哲學解放自己。最先受現代唯物論的攻擊的便是教會(西歐)與禮教(中國)。教會和禮教是封建制度及宗法社會的強有力的武器。——反對舊教會的運動,在英國大革命中,還依附著宗教的形式,然而已經是正教外的異端了。宗教改革運動始終是唯心派對唯物派的讓步。到法國大革命前,唯物論才大占勢力。然而資產階級的唯物論始終是不徹底的。至今唯物論只限于自然現象的解釋:資產階級本只要以唯物論攻擊貴族階級,而要以唯心論蒙蔽無產階級。

  [4]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著有《論科學的價值和發展》、《新工具》等。

  再則,以唯物論發展技術科學,對付自然界,以求工業發達而可多得利潤;卻要以唯心論治社會科學,對付受剝削階級,使民眾的人生觀模糊,而可以用溫情政策緩和革命。資產階級這種「兩面國」的態度,至多只走到二元論或多元論的折衷主義(存疑主義)為止。然而資產階級統治之下,唯心論的發展裡已經含孕著徹底的唯物論的胚胎(黑智兒[5]),唯心論的發展的最高點已經探悉人類的觀念之流變的公律(互辯律,舊譯辯證法,Dialectique——「正反相成,矛盾互變」)。實際上物質世界的發展流變之趨勢正和這互辯律相同;哲學家從人類心理現象上測驗得之——其實是物質世界反映於思想。

  [5]黑智兒,今譯黑格爾。

  無產階級既不是「兩面國」裡的人,更用不著敷衍塗砌的兩歧的零星散亂的宇宙觀及人生觀;他更不願意受哲學家的欺罔:說宇宙間的現象出於心,而心是不可思議的,——那就只能暫時安於受剝削的地位,靜待心的「忽而」變成社會主義。所以無產階級的鬥爭經驗及對於資本主義的精密考察,必然歸納而成綜貫的、統一的、因果的、明瞭物質世界之流變公律,並且探悉心理助緣之影響程度的宇宙觀及人生觀——互辯律的唯物論(materialisme dialectique),做他的革命鬥爭的指針。資本主義的末期,垂死的精神已經無暇去做綜觀的深刻的考察,於是乎或者返於玄想內省,想求真理於已死的中國印度文化,復古保守,以遏制革命心理(玄想派的精神生活論);或者亟亟皇皇求補苴這將崩的大廈,「只談問題不談主義」,蒙蔽群眾的遠視,只以利於目前的為真理(敷衍派的實驗主義)。

  哲學與科學

  哲學的發展每每是當代階級關係的反映,又是階級鬥爭的工具。然而哲學的分化已經只剩得認識論、邏輯學、互辯律——綜合各科學的思想方法論,其實是「科學之科學」,哲學可以說沒有了。不過這種綜合的總科學——總宇宙觀及社會觀,必然存在的,還要日益精密的發展進步。因為宇宙是整個兒的,社會也在宇宙之中——不能只有分別研究,各部分的研究,而沒有綜合的觀察和公律。各種自然科學及社會科學便只是各自研究宇宙之某一部的現象。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