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瞿秋白 > 社會科學概論 | 上頁 下頁 |
六、道德 |
|
社會心理與社會思想 社會心理,一部分直接受經濟關係的規定,別部分受生長於經濟關係上的社會政治制度的規定,社會心理同時又是物質生產的「精神工具」。無階級的社會裡,社會心理是共同組織勞動時的副產物,亦是組織勞動時的手段;有階級的社會裡,社會心理是治者階級指揮受治階級的催眠術,或者是受治階級反抗治者階級的興奮劑。各種社會思想都是這些社會心理的反映綜合而成較有系統的。每一時代之社會思想往往代表社會或階級綜合當時技術程度、科學成績及社會關係之宇宙觀及人生觀。可是應當注意,此地所用「社會思想」及「社會心理」兩術語和通常所用的不同,這裡是最廣義的。社會心理是指每一時代普通民眾所認為當然的及美好的(不得不做的及願意要的)種種觀念。社會思想是指每一時代普通民眾的思想方法(「時代邏輯」)以及他們對於宇宙現象及社會現象的解釋(宇宙觀及人生觀)。這種觀念及解釋在每一時代的「中期」(發生之後已經確定而尚未開始崩壞時)大致必有統一的現象。張君勱說人生觀是至不統一的,——這是他寄生階級的閑想。 社會心理與社會思想之變律 每種社會思想無不根據於當代的社會心理(時代的人生觀)。然而社會心理隨著經濟動象而變,於是在這流變之中可以發現一二偉大的個性,代表新的社會心理之開始,確言之,綜合已有的新的社會心理而成一派新社會思想。每一期人與自然界的鬥爭,由於自然的適應而生技術上的變革;在這鬥爭的過程裡,綜合技術的成績而成系統的智識(科學)。然而技術變革,必定影響於經濟關係;經濟關係又漸漸確定新的社會制度,新的社會之階級結構,變更人與人之間的鬥爭陣勢。于此新社會制度漸確定時,新興階級要鞏固當時所已得及已承認的新智識及新觀念——與舊社會心理相衝突的,因此,綜合這些新智識新觀念以及新的情緒而先假手于個人「創造」新的社會思想。可見,新的社會心理及社會思想,都是從社會裡發展出的新階級關係而來的;那麼,新社會心理及社會思想必定是代表新興階級的。新舊級的思想鬥爭不過是他們政治鬥爭的一部分。思想的衝突是革命的先聲。革命之後,至又有新技術、新科學、新社會階級、新鬥爭時,——便又要發生新變更。社會常在如此流變之中,所以很難以看見絕對統一的人生觀和宇宙觀,正如難以遇見絕對同樣的雷聲電閃一樣。(自然界裡天生的現象也決不雷同,不比在化學實驗室裡。) 道德之意義 道德便是社會心理的一方面,暗示民眾以「行為的標準」,——亦是組織勞動的一種工具。資產階級的學者及「准學者」以為道德是超越時空的永久真理,善惡的絕對標準,——人類懸這真理做最高鵠的,漸行漸近,便算是社會進化。善惡既是永久的範疇,所以就有「無上命令」(良心)的說法。其實近代道德家的規律,專為適應資產階級式的社會關係而設。古今社會組織的形式不同,道德也就絕相違異;「永久的絕對的善惡」決沒這麼一回事。原來道德總帶有一點約束的意義,資產階級要使他的道德——約束無產階級行為的道德變成固定持久的規範,所以他們要理想——至高無上的絕對真理。 社會道德及階級道德 道德既有約束的意義,那麼,社會裡人人的經濟利益及目的相同的時候,無所用其約束——經濟上的協作及分工制度,勞動的編制方法,合乎人人的心願——那時人人的行為都是自律的;這是至高的道德,便等於無道德。社會中發生階級之後,所謂「大道廢有仁義」,——剝削制度之下,受治階級的利益目的都和這制度衝突,他們的行為往往反抗現在秩序——「不道德」變成經常的現象;於是治者階級不但要用強力制止(法律),而且要事前諄諄勸告,造作道德規範——實是治者階級的道德。同時,受治階級處於剝削制度之下,他們反抗這制度的鬥爭裡鍛煉出自己的階級道德——以為階級鬥爭的工具。可是一種社會制度裡,治者階級的道德必然取得優勢——才能蒙蔽民眾的心理,使習久而自忘階級利益,甘心受剝削,以為是當然的。社會的階級關係發展,新階級漸成一種物質勢力,他的道德才能起而反抗舊階級的道德。所以有階級的社會,道德總是階級的,而非社會的。新舊社會制度更迭的過渡時間,必然有相異的道德觀念之爭(舊禮教與新思潮之爭),其實是階級鬥爭反映到社會心理裡來罷了。舊階級處於剝削者的地位,——那種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階級的暮氣自然增長,政治鬥爭及經濟鬥爭的敗勢影響到心理上來,便有「不道德化」(Unmoralization)的趨勢(悲觀、保守、狠戾、墮落等);所謂「世風日下」實即舊階級垂死時自己的道德程度(如現代中國的軍閥、政客及買辦式的智識階級及歐美的資產階級),卻不是當時發現的新階級道德。新階級正在興起的時候,偉大的鬥爭裡需要自律的道德以為工具,發見真實的,因而有益於社會的道德——革命的道德;所以新興階級的道德必定是很高的。 道德之變遷 道德的根據實在經濟。經濟——社會的協作及分工的方式,隨著生產力而變更,組織勞動的方法當然亦在變更——道德因此流變不止。原始共產主義時,生產量非常之少,生產工具非常之簡,人人自為工作,合力禦敵: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很確定而且統一;當時若有人不肯工作只想坐食,或不肯助人只想自利,團體必定擯棄他;不能工作的,團體必定消滅他,吃掉他(殺老、食人)。此等擯棄或消滅的手段,簡直是真正的從「社會」裡「開除」出去,減少食指的自然辦法,無所謂善惡,並非制裁或約束——所以其實還沒有道德。宗教社會的家庭經濟制度發生,已經需要生產及分配的管理者——家長;個人都是家庭經濟裡的一員,不容他不服從家長。所以以「孝悌」為天經地義,滅汩一切個性;社會既有約束的需要,便有道德發生。封建制度,以大小貴族及農奴佃人層層壘積而成;是一座極繁重的極壓迫的生產機器,要維持這種強制性質極強的勞動組織,便需要尊卑的名分及溫情的欺罔;所以以「忠君愛主,仁慈恭順」為道德。資本主義社會,以商品經濟為基礎——初期的資產階級便反抗封建的名分主義;人人只要會經商會剝削,——這叫做「機會平等」,——所以尊崇「獨主性」,「不依賴」;而「有錢買貨」成了金科玉律,「欠債還錢」竟是人格標準;守契約,不偷盜,尤其是資產階級擁護剝削制度及私產制度的工具:沒收資產及罷工違約算是極不合理的行為。資產階級社會裡同時又有無產階級發展,最初因資產階級思想的傳佈方法極為周密(學校教育、報紙輿論等),無產階級的道德心理也很受他的蒙蔽。後來資本主義的發展使無產階級的社會力日益增長,新的物質關係自然造成新的社會心理——社會主義的宣傳:打破思想界的舊偶象,以此增長階級鬥爭之心理上的助緣,舊道德漸漸不能立足。無產階級既需道德上的工具,在階級鬥爭的過程裡造出新道德:以團結力、奮鬥力為德行。破壞罷工或工會者必定視為「工賊」;托言和平以獻媚資本家者,始終要被群眾所唾棄。新階級也必定採取舊社會裡確系多數人共同生活的良好道德,使社會生活有規劃的良好習慣,以為現時階級鬥爭及改造經濟的工具;新社會從舊社會演化出來,並非從天而下的,將來的共產主義是社會幾千年進化,積累共同生活之組織習慣的總成績。所以新階級的道德並非與舊社會絕對相反的,不過可以同一手段而目的根本不同罷了。譬如社會主義的道德亦並不許偷盜,不過不是擁護私產,卻是因為勞動者若行偷盜,他便不是和資產階級去鬥爭,而是「臨陣脫逃」:各人偷盜,——無產階級個人想佔有私產,無產階級便解體了。 道德之消滅 無產階級要求社會公有生產資料及工具,以團結的偉大力量,經過自己的政府,行施經濟政策,使全人類都成無產階級,全社會都成大生產的經濟。那時階級消滅,政治消滅,一切約束消滅:各取所需之後,雖偷也無處賣錢;技術科學充分發達之後,教育及文化程度增高;那時的道德才是社會的而非階級的,才是超階級的道德——人人有道德,道德的名詞也就消滅了。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