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瞿秋白 > 俄國資產階級與農民問題 | 上頁 下頁
一 小資產階級的革命主義


  第四 民粹派之革命理論與組織

  一 小資產階級的革命主義

  一、 民粹俄派國之意十義九世紀六十年代之初,革命政黨的組織還只有一個雛形。可是當時的自由派與革命派分裂之後,革命党人差不多完全是社會主義派。所以俄國當時革命的性質雖是資產階級的,他們革命政黨卻完全由小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派來組織。至於自由派資產階級分子的政黨卻還須經過許多時候然後組織起來,並且組織起來的已經決不是革命的政黨,而只是改良立憲的政黨了。因此種種,我們在當時革命界之中,只看見民粹派的革命青年所組織的許多秘密結社。不過這還只是革命政黨組織的雛形。從六十年代赫爾岑、赤爾納塞夫斯基始創民粹派的社會主義之後,革命思潮裡還從這一總的派別裡分出許多派別,經過許多階段,革命的理論和策略上還有許多爭執。當然,嚴格統一的革命政黨還不能即刻組織成功。何況小資產階級式的革命主義,根本上不能統一;即使有一致的組織,也必須有了行動再成其為革命的政黨。而七十年代的革命運動中,恰好只靠有了相當的行動,然後結合這些青年使成一聯合的組織。至於革命理論,則雖同屬￿民粹主義,其實內中的分歧很多。

  民粹派主義的理論,實際只是資產階級革命的思潮;當這革命組織還在雛形的時候,其中包羅萬象,只有混沌籠統的一個革命傾向。這種總的革命傾向,在俄國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之間,代表一個整個兒的時期,統稱之為民粹派。當時俄國經濟中的新動力——工業資本主義,反抗俄皇農奴制度的地主巨商階級;這是一個總鬥爭的形勢。在這總鬥爭之中,反抗俄皇政府的營壘裡,內部還包含許多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鄉村小資產階級、無產階級。因此,革命思想之中也便包含許多派別的雛形:民權主義、無政府主義、小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無產階級的共產主義。不過因為當時小資產階級的革命智識界占著領袖的地位,所以籠統的民粹派的社會主義便成了表面上的招牌。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之間,俄國的學生青年差不多是隨後各派社會主義及革命党人才的來源。這些革命青年的民粹主義,雖則號稱社會主義,實際上後來分化出各種絕不相同的階級思想。即以民粹主義的理論來說,難道這真是社會主義嗎?他的理論的大概是:(一)俄國可以不經過資本主義而直達社會主義;(二)俄國的農村公社是社會主義的基礎;(三)革命不是階級鬥爭,而是平民(農民)對抗政府;(四)歷史的進展不是庸眾的盲動,而是英雄的創業;(五)歷史的社會公律只有主觀的,而沒有客觀的(主觀派的社會學)。這完全是小資產階級唯心論的學說,他們所要的社會主義,不是工業資本發達的結果,而是回到工業資本以前去的復古運動。他們對於俄國經濟政治的觀察完全不合事實。因此,這種理論僅只是革命黨人頭腦裡的空想。等到他們實際行動的時候,自然而然是言行不相符的。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民粹派革命黨人的行動,如宣傳民眾及暗殺政策等,客觀上是革命運動的進展,掃除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可是他們口頭上的理論,卻是復古的社會主義。所以他們心上想的雖是社會主義的理想,手裡做的卻是資本主義的革命。

  現在我們再來論一論他們革命策略上的理論和主義,便立刻可以看見民粹派內部的派別,及其各派階級思想的雛形。

  二、巴枯甯派 農奴解放之後,「懺悔的貴族」式之請願策略,自然因為根本失敗而為一般革命界所擯棄。於是「雜職人員的小資產階級」式之革命思想,便充分的發展。社會思想裡因為反對俄皇政府而否認一切國家及政府,於是巴枯寧的無政府主義便成了革命青年的理想。他們以為民權主義的革命是不能解放民眾的;因此,便否認一切政治鬥爭,甚至於以為革命之後也用不著成立革命政府;認為社會革命爆發之後,舊的國家制度完全崩潰,立刻便可以發現無政府的社會:人類的組織完全變成各地生產公社的自由聯合。俄國國民之中,在歷史上便自然發生了全民的理想:(一)農民都認定土地是屬￿人民公有的;(二)享用田地的權利不屬￿個人而屬￿公社;(三)人民有一般的自治習慣,因此,農村公社總是仇視國家的。俄國平民之中,既有這種現成的無政府主義,所以革命黨人的職任,便只在於根據平民群眾日常需要的本能去實行鼓動,引起「破壞一切的大暴動」(Vserazrushaiush-tchiy bunt)。這就是巴枯寧主義的暴動派(buntarstvo)及鼓動派(agitativn)。巴枯寧派(bakunists)的革命策略,便是這根據於無政府主義的暴動主義與鼓動主義。(21)

  三、臘符羅夫[151]派 當時西歐已經有國際革命黨的組織,即所謂第一國際。第一國際對於俄國的革命運動,當然也發生相當的影響;在日內瓦(Geneva)成立了第一國際的「俄國部」,即委馬克思為代表。然而馬克思自己和俄國的革命運動及社會主義是關係很淺的,自然只能委託俄國革命家辦理一切。當時臘符羅夫(Lavroff)便在國外主辦第一國際之俄國部機關報《前進》[154](Vjeriad),自認為馬克思派。可是實際上臘符羅夫並非馬克思主義者。他只能採取馬克思主義的皮毛,這也是當時俄國經濟生活使然。當時俄國還並沒有明顯的無產階級,而且臘符羅夫根本上是民粹派,他只注意農民。所以他不期然而然的將馬克思對於無產階級的理論,生養活剝的應用在俄國農民身上,他不常用無產階級一字,卻往往說「勞動平民」(labour people),就是指農民而言的。如果馬克思說:「應當發展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應當組織無產階級」,那麼,臘符羅夫便說:「應當發展勞動平民的階級意識,應當組織勞動平民」。所以臘符羅夫一方面雖然反對巴枯寧的無政府主義,別方面卻仍舊與巴枯寧派同屬￿民粹派。雙方都是小資產階級的思想。巴枯甯派代表遊民式的小資產階級心理,所以只主張無組織的暴動及投機冒險的鼓動。臘符羅夫派卻代表書生式的小資產階級心理,所以只主張呆板的組織及學理主義的宣傳。因此,臘符羅夫派的革命策略,便是說:平民(農民)非常之窮窘困苦,一定能迎受社會主義的理想,而且俄國平民之中,原有現成的農村公社及勞動公社(「artel」)的習慣,更加容易瞭解社會主義的共同生活之原則(勞動公社是一種手工業者的互助組織,小手工業者往往聚集幾十個人同開一個店鋪,如皮匠店、鐵匠店之類,是資本公有,賺錢也均分的制度)。既然如此,則革命黨人的職任,只在於到民間去宣傳社會主義的理論,以少數革命黨人去發展新村式的勞動公社、農村公社等類的組織於民眾之間;暫時阻止民眾的零星散亂的暴動;等到宣傳理論到了相當的程度,大家都懂得了社會主義之後,然後再由少數革命黨人號召同時舉事的社會革命。所以臘符羅夫主義,實際上並不是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說:應當在物質上、思想上順著資本主義的客觀發展趨勢,去準備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臘符羅夫主義卻是主張:以在農民中宣傳「工人的社會主義」為方法,去準備社會革命。而且臘符羅夫派認為一切政治革命都只有資產階級沾光,使資產階級的力量更加強大,所以不必提出任何政治的要求;甚至於以為提出國民會議等類的政治黨綱,便是與資產階級妥協而背叛革命的社會主義。臘符羅夫派在否認政治鬥爭上,是和巴枯寧派相同的。臘符羅夫派的(lavrists)革命策略,和巴枯寧派不相同的地方,卻在於他們的新村主義(「Artelyshtchina」)與宣傳主義(Propagandism)(22)。

  四、民間去的運動之規劃 七十年代之初年,巴枯寧派與臘符羅夫派的勢力比較起來,巴枯寧派略佔優勢。巴枯甯派之遊民式的無政府主義策略,雖然沒有穩固的理論基礎,可是他始終是實行的;臘符羅夫的書生式的社會主義策略,卻比較得是理論的。當時的革命青年已經有逐漸從研究、宣傳進於行動的趨向。所以巴枯寧主義比較容易得到革命青年的贊成。可是當時兩派的意見,雖則是一方主張鼓動,一方主張宣傳,一方主張立即暴動,一方主張組織新村,卻有一個共同之點:就是到民間去。一定要革命的智識階級親自到民間去,然後這兩種主張才能實行。六十年代赫爾岑的上書請願及赤爾納塞夫斯基的智識階級示威等的策略都已經完全失敗。所以七十年代之初,雖則理論仍舊偏重于所謂革命英雄的創業,而實行上都不得不去運動民眾了。暴動固然要民眾才行,組織也非組織民眾不可。於是兩方都發生民間去的運動之規劃。通常俄國革命史上,都以為民間去的運動之規劃,出於臘符羅夫所著之《歷史的書信》一書。據最近革命文書中調查研究的結果,才知道這一規劃實先出於幾個巴枯寧派的秘密結社之中。這也絲毫沒有可怪的地方。因為巴枯寧派主張鼓動和暴動,自然更加傾向於實行,更加不得不去接近民眾。至於臘符羅夫派的宣傳和組織,卻可以先在學生青年之中做去,慢慢的再滲入民眾間去。

  但是,我們在論民間去的運動以前,還要說一說七十年代初期革命的理論及組織裡的幾件事實:一方面證實巴枯寧派運動的優勢,別方面指出馬克思派運動的雛形。

  [151]臘符羅夫,今譯拉甫羅夫(Пётр Лаврович Лавров)。俄國唯心主義哲學家、社會學家、民粹主義者。見本篇第672頁作者注。

  [152]1848年歐洲爆發反對君主專制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自法國二月革命,推翻七月王朝統治開始,德國、奧地利、匈牙利相繼爆發革命,建立資產階級政府,至1849年在歐洲反動勢力鎮壓下失敗。

  [153]第一國際,見本卷第253頁注160。

  [154]《前進》,俄國革命民粹派雜誌,1873年至1877年在倫敦和蘇黎世共出版5期,編輯為拉甫羅夫等。1875年至1876年拉甫羅夫又在倫敦出版同名革命報紙,共48期。

  (21)巴枯寧(M.A.Bakunin),生於一八一四年,卒於一八七六年。十九世紀三十年代他就加入革命的秘密結社,和赫爾岑及倍林斯基等同在一社之中。四十年代他參加西歐的一八四八年革命[152],一八四九年德國德萊施登(Dresden)地方的暴動,他也是領袖之一。後在奧國被捕,引渡於俄皇政府,拘禁於彼得保羅獄及史裡塞爾堡獄中直到一八五七年,又被流配至西伯利亞。他乘隙從西伯利亞遁逃外國。此後即在西歐領導無政府主義的運動。他也曾參加第一國際[153],但是他反對這國際革命党的集權組織,屢次加以破壞,因此,馬克思不得已便主張將他從第一國際中開除出去。一八六九年後,他頗致力於俄國革命運動的領導,因此俄國青年中有所謂巴枯寧派。他始終沒有回國,卒於倍恩(Bern)。他的主義載於他所著的《國家與無政府》一書中。可是七十年代之所謂巴枯寧派,僅只注重他的暴動策略。

  (22)臘符羅夫(P.L.Lavroff)生於一八二三年,卒於一九〇〇年。他本是炮兵學院的數學教授,一八六六年因嘉誇諾夫的暗殺案而被捕,審訊之結果,政府認為他與革命黨人來往,並且私刊革命文書,判決流配邊境。他乘隙逃到外國,一八七〇年即加入第一國際。一八七一年他參加巴黎公社[155]的革命。他在流戍時期,就著了一部書,題作《歷史的書信》,首創俄國主觀派的社會學,認為歷史的進步全靠「持批評態度而且能思想的個人」(英雄及學者)。後來俄國的民意黨[156]成立,他也加入;他曾一直飄流國外,但是實際上卻是民意党思想上的領袖。他死在巴黎,各國社會黨代表及工人送葬者達十萬人,巴黎警察竟不得不以武力驅散這一偉大「送葬示威」。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