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瞿秋白 > 俄國資產階級與農民問題 | 上頁 下頁 |
三 一八二五年十二月十四日 |
|
一、十二月黨之組織及規劃 亞力山大一世新皇即位後,所謂維新立憲的希望實際都成了幻想,政府的專制壓迫更加厲害。寵臣亞臘克赤葉夫(A.A.Araktcheeff)[75]弄權,宮庭橫暴恣睢。社會上對於新皇帝的希望已經完全喪失了。固然,貴族地主也受壓迫,但是政府的政策大致和他們的階級利益相符合,也就忍受罷了。譬如現今意大利等國的「法西斯主義」(Fascist)的政府,是很專橫殘暴的,甚至於對於各個的資本家,也是很苛酷的束縛他的自由,但是資產階級的階級利益卻需要這種暴政,以遏制無產階級的革命,所以他們不但忍受法西斯式的統治,並且實際上還努力贊助這種統治呢。可是當時俄國新興的資產階級卻需要民權的革命,尤其是工業資產階級的利益是和亞力山大一世的政策制度相衝突的。於是俄國第一次的資產階級革命的政黨便組織起來。這些資產階級革命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大半是貴族出身的青年軍官;當一八一二年俄國與拿破崙之戰的時候,差不多所有的貴族青年都徵調到軍隊中去了;他們作戰的時候,到過西歐,看著那西歐資本主義的文明和比較開明的政制,並且和法國的革命思想相接觸,所以他們之中,就發生出革命黨的組織來。最初的組織形式,竟奇巧不巧和中國同類的革命黨雛形相像,即「會黨式」的秘密結社:中國同盟會[76]之前,有三點會[77]、哥老會[78]等類的組織,新式革命的領袖往往先加入這類舊式的結社;俄國十二月黨之前,也有法國式所謂「法朗克馬松」[79]的組織(Franc-maconerie),如「聯合之友」、「三善社」等,十二月党的首領,如謨臘維葉夫、彼斯鐵兒等都曾加入。直到一八一四年,方才有所謂「俄國武士道社」(Obshtchestvo Russkyh Rytsarey)的組織。 然而十二月黨最早的組織卻要算杜魯勃茨誇衣等的「幸福會」(Souz Blagodenstvia),成立於一八一六年,最先(一八一七年前)名為「救國會」(Souz Spasenya),後改此名(一八一八年);但是,有時又稱為「祖國忠誠同胞會」(Souz Istinnyh ivernyh synov otetchestva)。後來這會的會員,一部分在聖彼得堡軍隊中供職,他們另成一組織(一八二一年),名為「秘密社」(Taynoe Obshtchestvo),即所謂北社。其餘一部分,如彼斯鐵兒等服軍役于南俄,另外組織了一個團體,即所謂南社。再則,還有許多分子很早便組織了「斯拉夫人聯合社」,不過不久便併入了南社。十二月黨的左右兩派,事實上各有組織,就只極左派是和左派聯盟合作的。十二月黨人的這種組織,當然不是群眾的政黨,他們只是一種陰謀政變的小團體。 現在我們可以來說十二月黨革命的規劃了。一八二五年十一月十九日亞力山大一世逝世。當時亞臘克赤葉夫做內務部尚書,非常專橫,亞力山大自己久已不問朝政。他卻沒有兒子,並且早已決定皇位由他的二弟康士坦丁(Konstantin Pavlovitch)[80]繼承。這是朝野都知的事實。然而實際上康士坦丁早已辭去繼承大統,內定以其三弟尼古拉繼承皇位,當時卻並沒有公佈,直到亞力山大一世死後,方才發表。於是乎朝野都極其詫怪;康士坦丁既不即位,而亞力山大又已經死去,豈非俄國沒有皇帝了麼?尤其是軍隊之中,登時便發生擾動,人心皇皇不可終日。而且當時有一種謠言,說亞力山大一世死的時候,有一道遺詔——應許農民自由,並減少兵士的軍役年限(當時為二十五年);可是這一遺詔卻被尼古拉一世藏匿起來,不肯發表。於是十二月黨便利用這種時機,規劃革命的政變。 十二月黨的北社——右派的規劃是:利用軍隊曾經對皇太弟康士坦丁發過「忠敬的誓願」,以不背誓言為名,宣佈認尼古拉為篡竊,依舊擁戴康士坦丁登極。尼古拉一世預定十二月十四日登極。北社首領杜魯勃茨誇衣便決定在這一天排出他們所能號令的軍隊,武裝示威,提出要求。這些要求的最低限度是召集全國各閥會議:每省貴族代表二人,商人代表二人,官田農民代表二人(農奴沒有代表)。這種各閥會議應當起草憲法改革政體。右派的計劃,是以政府看見武裝軍隊有堅決的要求,同時社會看見「革命黨」並不殺人擾亂,那麼,政府逼不得已只能答應他們的要求,社會方面也要更加贊成立憲。這是預定的規劃。 十二月党南社——左派的規劃卻不同。南社的黨人不在聖彼得堡而在南俄。南社首領彼斯鐵兒聽見亞力山大一世要從京城南巡,到克留摩(Crimea)[81]去(亞力山大一世的確已經動身,死在路上的),他就定出一個計劃來,先在軍隊兵士之中宣傳,他當時大概想先鼓動他所在的一師人,然後帶著這一師人沿途攔劫亞力山大一世,一面逮捕他,一面通知北社,運動禁衛軍及海軍兵變,同時他便帶著這一師人進攻莫斯科。所以南社的規劃和北社的規劃是完全不同的:(一)北社並沒有準備武裝暴動,而南社卻很確定的準備武裝暴動,並且準備實行革命戰爭的北伐;(二)北社並沒有認真宣傳兵士,他們只想用軍官的資格帶領兵士做武裝的示威,亦許大多數的兵士還莫明其妙呢;而南社卻想宣傳一師的兵士群眾,然後以革命領袖的資格率領革命軍而作戰。不過左派的規劃沒有實現——亞力山大一世既沒有走到南方便死在路上,南社的密謀又被發覺,而彼斯鐵兒竟于聖彼得堡起事的前一天——十二月十三日在南俄被捕了。 二、聖彼得堡謝納德場之兵變[82]十二月十四日聖彼得堡的幾部分軍隊,果真在尼古拉一世即位後下令軍隊重新對新皇宣誓的時候,武裝列陣于謝納德場(Senatskaya Ploshtchagy),可是北社的首領杜魯勃茨誇衣卻沒有到。他為什麼不到。按他後來的供詞說:這件事最可怕的是開槍。十二月十三日,他還在四處打聽研究是否會有流血的衝突。研究的結果是:參加政變的軍隊大半是步兵,步兵營的軍官可以指揮他們,使他們不要開槍,只要全副武裝嚴陣以待;可是炮兵營裡的十二月黨人卻只有幾個下級士官,可以偷幾十尊炮出來,卻不能號令兵士加入示威;所以政變軍方面的步兵可以不開槍,而政府軍方面的炮兵卻必定受命開炮。因此,杜魯勃茨誇衣說:自從研究清楚了這一問題之後,「我便決計不參加示威」。於是武裝示威是開始了,革命首領卻躲起來了。參加示威的軍隊中間,自然要發生動搖。不過在最初列陣的時候,兵士大家還不知道首領沒有來,齊聲跟著軍官狂呼「立憲萬歲,立憲萬歲」!聲勢很盛。 政府方面呢,新即位的尼古拉一世本來不敢立即下令開槍,因為他不知道十二月黨在軍隊中的力量究竟怎樣。可是「立憲萬歲」的呼聲,已給波及到一般「看熱鬧的」民眾;民眾的怨毒已深,受著這種武裝示威的激刺,有一觸即發,爆發而成潮流似的群眾暴動之勢。不但是如此。那時在謝納德場的對面,正在建築伊薩亞吉葉夫教堂(Isaakievsky Sobor),尼古拉一世本來是坐在對面受賀的。那些建築教堂的工人之中,忽然有些人拿起許多磚石木棍,便向尼古拉一世頭上擲過來。尼古拉一看:這可不對了,民眾參加革命了,於是才下令以武力制服「叛變」的軍隊。十二月十四日的政變就此失敗了。怎麼會不失敗呢!官軍決然用武力,而革命党首領卻根本沒有準備武裝暴動,革命軍方面可以拿到許多大炮也不拿,並且唯恐怕開槍;唯恐怕引動了群眾的「下等人民之暴亂」。如何會不失敗呢!總之,右派的思想,例如史登海爾(Shteinhel)便是一例,根本上是畏懼群眾革命的,十二月党人說蒲加赤夫式的運動完全是匪徒作亂,而不是革命;這和中國「上等革命黨」往往罵義和團[83]是拳匪排外很相像呵。 聖彼得堡的兵變失敗之後,十二月黨人差不多全體被捕;一八二六年審訊的結果,五個領袖——彼斯鐵兒、劉列葉夫、亞柏斯托爾、盧明[84]、嘉霍爾斯基[85]即時被處死刑;其餘一百六十多人分別流配到西伯利亞各地,大半都受終身苦役的徒刑;還有幾千兵士也充軍到高加索,差不多都因水土不服慘受磨折而痛死,或者被那地方的山居民族所襲殺(14)。 三、南俄赤爾尼郭夫營之暴動[86]十二月黨的得名,本只因為十二月四日聖彼得堡的武裝示威。但是,實際上北社並未準備革命;十二月十四日之役,其實是很可憐的失敗而已。真正的革命紀念日不是十二月十四日,卻是十二月二十八日。所以雖然十二月党革命的紀念,通常都只知道是十四日之役(我們這一節書也不能不權宜從俗,大書特書的標題作「一八二五年十二月十四日」),然而對於南俄十二月二十八日的暴動卻不可以不特別提出來說一說。 十二月党南社的革命規劃雖然失敗,彼斯鐵兒在十二月十三日便被捕了。然而南社黨人卻始終不肯放手,仍在積極進行;尤其是極左派「斯拉夫人聯合社」的分子主持最堅,他們和兵士群眾很有關係;已經宣傳成熟的,便是赤爾尼郭夫營(Tchernigovsky Polk)。十二月二十八日他們便舉兵暴動,率領這一營革命軍的便是(依柏黎德),亞柏斯托爾。可是其他的軍隊宣傳尚未成熟,都還聽從政府命令來彈壓革命軍。這一場眾寡不敵的惡戰之中,赤爾尼郭夫營的兵士都奮勇爭先,至死不顧,更不用說革命党的軍官。其結果當然也是失敗,可是這種失敗,是雖敗猶榮的,因為南社社員,尤其是「斯拉夫人聯合社」社員,在這次暴動中,的確充分的表現他們革命鬥爭的決心;他們知道革命的勝利只有革命戰爭可以取得,希望皇帝召集各閥會議等等的立憲計劃,卻完全是機會主義的空想。所以他們至死不顧的奮勇前進,這才是真正革命黨的精神。 [75]亞臘克赤葉夫,今譯阿拉克切耶夫(Алексеей Андреевич Аракчеев,1769—1834),伯爵,亞歷山大一世時的寵臣,1808年起任陸軍大臣、國務會議陸軍部大臣,是1815年至1825年俄國實際掌權者。 [76]中國同盟會,見本卷第270頁注313。 [77]三點會,見本卷第536頁注76。 [78]哥老會,見本卷第536頁注75。 [79]法朗克馬松,Franc-maconnerie,法文,即共濟會。18世紀初產生於英國的宗教道德運動,源于中世紀石匠行會秘密結社。信仰自然神論,希圖建立一全世界秘密組織,以達到把全人類建立在宗教兄弟同盟之中的烏托邦目的。18至19世紀初影響很大,會員遍及各階層和世界一些地方。 [80]康士坦丁(Константин Павлович,1779—1831),俄國大公,保羅一世之次子,1814年起任波蘭王國軍隊總司令,因娶波蘭非王族血統之女子而放棄了繼承權。 [81]克留摩,今譯克裡米亞。 [82]謝納德場之兵變,即參政院廣場起義,見本篇注69。 [83]義和團,見本卷第270頁注310。 [84]盧明,今譯別斯圖熱夫—留明(Михаил Павлович Бестужев-Рюмин,1803—1826)。十二月党南方協會成員,主張共和制,領導了切爾尼戈夫團起義,被處絞刑。參見本篇第632頁作者注。 [85]嘉霍夫斯基,今譯卡霍夫斯基(Пётр Гриторьевич Каховский,1797—1826)。十二月党北方協會成員、退伍中尉。參政院廣場起義參加者,被處絞刑。參見本篇第633頁作者注。 [86]赤爾尼郭夫營之暴動,今譯切爾尼戈夫團起義,見本篇注710。 (14)史登海爾(Vladimir Ivanovitch Shteinhel)生於一七八三年,是一個男爵。一八二三年時他加入十二月黨的北社。事敗後,判決終身徒刑,旋減到為十五年;一八五六年遇赦,始自西伯利亞返俄;卒於一八六二年。他曾經寫信給劉列葉夫,反對他的共和主義道:「俄國決不能實行共和,如果革命而以共和為目標,必然要失敗;單是莫斯科一個地方,就有九萬多個看弄堂的聽差,要起來殺人,而第一批的犧牲,就是我們自己的婆媽諸姑姊妹呵!」史登海爾和莫斯科的資產階級很接近的。 盧明即勃斯都熱夫·盧明(雙姓Bestujeff-Riumin),名美海爾(Mihail Pavlovitch)。他最初在謝美諾夫營中當軍官。該營在一八二〇年時曾經暴動而被解散。他在一八二二年被調到南俄軍隊中,參與彼斯鐵兒的革命規劃。被殺於一八二六年。 嘉霍夫斯基(Peter Andreevitch Kahovsky)生於一七九七年,他是十二月黨中很有學問的人,他的國法學、經濟學、歷史學都很好。一八二一年時因病辭去軍職,一八二四年曾遊歷外國。當他在一八二五年到聖彼得堡的時候,他已經很傾向於革命,那時他正打算到希臘去幫助希臘的獨立戰爭。但是,他遇見了北社的革命黨人之後,便改變計劃,決計從事於俄國的革命事業。十二月十四日他參與謝納德場的武裝示威,被捕時手中猶執兵器不肯放棄,因此被判決死刑,而未邀減刑的「恩典」。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