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瞿秋白 > 俄國資產階級與農民問題 | 上頁 下頁 |
三 彼得變法之後的農民運動 |
|
一、彼得大帝與哥薩克 臘晴暴動之後,一百年中差不多沒有甚麼大的農民運動。可是農民的狀況卻日益困苦,尤其是在彼得大帝時代。彼得大帝廢除以前按戶徭役的制度,而實行按丁徭役的制度,以前是每一戶農家按年替政府及地主執行苦役,現在卻是每一農民成丁之後都得執行徭役。如此一來,農家自己的耕作更加減少,人人都須替地主執役,以前還可以每戶攤派一人,如今卻不能了。而且每一農民都須應徵而在軍隊中服役,這是俄國徵兵制度的開始。再則,彼得一世時實行「維新」,許多新政的巨大支出,又都是由搜括農民的脂膏而來的;譬如新式軍隊的餉項金錢都是農民出的,兵士當然又是農民當的,新設的工廠裡也是農民做工。這些國立工廠,如造船廠之類,都是為創設新軍而開辦的,雖然也有非軍事的工廠,不過主要的目的總在供給軍隊。這些工廠的工人並非雇用的,卻是由政府徵調農奴,強迫工作,亦無所謂工資。這是封建制度之下的勞動制度,仿佛中國清代的所謂「辦差」,皇帝、欽差、督撫、知縣都可以任意差遣人民做苦役,或者是臨時的,如乾隆[20]皇帝下江南的時候,替禦船拉纖等類(近日的軍閥拉夫,也還有「東方文化」之遺風);或者是經常的苦役,如江西的禦窯,蘇州的貢繡等類,總之,至多只有「賞錢」,而沒有「工錢」。如此情形之下,彼得大帝的新政自然將農奴制度更加法令上的錮定起來。哥薩克的逃農運動自然格外要發展:農民不願意服兵役,不能夠還債務做苦工的,都逃避他方,而成哥薩克。農民之中,一方面受農奴制度的壓迫而時有擾亂,別方面逃到東河流域「王化所未及」的邊境上去當哥薩克的,也日益增多。(7) 二、蒲臘雯[21]之亂 彼得大帝最初對於哥薩克的逃農運動是很嚴厲的,他下了一道上諭,令哥薩克人一律登記戶籍並按戶收編。於是東河流域的哥薩克農民又擁戴一個「亞達曼」姓蒲臘雯的(Kondratiy Bulavin)做領袖舉兵「叛亂」,時在一七〇七年。這次暴動中參加的大半都是流丐和逃農,要求恢復哥薩克式的自由農民制度,建立哥薩克的「兄弟之邦」。可是這一「哥薩克都聯合起來」的口號卻只團結了貧農,生活比較寬裕的農民便沒有參加。雖然離東河很遠的複勒嘉下游,以至於湯薄夫省(Tambovskaya Gubernya)都有農民起來響應,然而竟沒有能匯合在一起,成功強有力的民眾革命。所以「蒲臘雯之亂」不久便鎮壓了下去,蒲臘雯自己也就自殺了。這是臘晴之後的第一次暴動,除此之外,差不多在這一百年中沒有甚麼很大的運動。農民暫時安靜的原因,並不在於屢次失敗後的屠殺,卻大半因為俄國農業經濟裡起了變動,階級分化的形勢略有轉變。 三、彼得大帝后之農民狀況 彼得大帝之後,農民的狀況日益受著嚴重的壓迫和束縛,尤其是女皇嘉德璘二世(CatherineⅡ)[22]時代,農奴制度完全錮定,農民都變成奴隸。可是當時並沒有很大的農民暴動。難道這是因為農民殺怕了麼?並不是的!農民革命心理的減少,決不是威嚇的結果。真正的原因卻是客觀的。「混亂時期」的國內戰爭,臘晴暴動時之大殘殺,農民的逃避于東河流域,彼得大帝時的「北伐之戰」(俄國與瑞典的戰爭),這些屠殺戰爭使俄國人口大大減少;因此,每一農家所耕種的田地便比「混亂」之前較多。「混亂」之前每戶農家平均耕種二俄畝,十七世紀之末則每戶農家平均可以耕到九俄畝。所以農民在法律上的地位雖然大大低落,簡直變成奴隸,農奴制度確定下來;可是他們經濟上的地位卻得著了部分的改良。農民革命潮流暫時低落的原因,就在於此了。 等到十八世紀之下半期,俄國人口又增加起來了,彼得一世時俄國人口共有總數五百五十萬,十八世紀中葉便增加到了八百五十萬。於是田地又嫌太少了。可是農民狀況的惡化原因,並不僅在於人口的增殖和田地的嫌少,最主要的原因,卻在於農奴主的貴族巨紳對於農民殘酷的剝削。地主對農奴的剝削何以這樣日益加甚呢?因為農產品商業的發達。俄國屢次和土耳其戰爭,勝利的結果,便得著許多國外貿易的口岸和航海的孔道。地主可以收集許多穀物,尤其是小麥,出賣給巨商,商人又運到外國去賣,他們雙方都可以賺不少錢。所以地主格外要榨取農民,勒令交出多份的農產品,而且還要利用農民窘迫的機會,再以賤價收買:穀物愈多則金錢愈多,難怪地主要拚命剝削了。商業不發展時,地主農民兩方面的經濟都是半自然的經濟,地主的剝削要比較輕些,因為地主自己的享用有限,奢侈的程度也被一般的生活程度所限,宗法社會式的儉德也還有些影響。大凡商業資本發達,便逐步促進地主對農民的剝削,這在西歐、俄國都是一樣的,在我們中國也是如此。當時俄國農民因受對外貿易的影響,更加受著地主巨商的層層剝削,尤其是沿烏拉爾山及複勒嘉河一帶地方為最甚。例如俄國中部的農民,每星期應當在地主所經營的田地上服役三四天;而在烏拉爾山及複勒嘉河一帶地方,則這樣的服役甚至延長到六七天。一星期中替地主耕田六七天!讀者諸君想,農民還有甚麼功夫耕種自己的田地?而且農民所耕種的田地也是屬地主的,仍舊要交納田租。再則,烏拉爾山一帶地方還有許多礦山和礦廠,這些礦山和礦廠裡的工人都是農奴,由政府法令指派許多農家,使隸屬於礦山或礦廠之下,不准自由遷徙;這些農家不但負著在礦坑或礦廠裡做工的義務,而且這些礦山礦廠中所需要的物料,如木材與柴之類,照例是由隸屬於各該礦廠的農家負擔。這些農奴式的工人之生活狀況,自然也是困苦到極點。 四、蒲加赤夫[23]之暴動 蒲加赤夫的偉大的暴動便發生於沿烏拉爾山及複勒嘉河一帶地方。蒲加赤夫(Emelyan Bugatcheff)出身於東河流域的哥薩克。他當時利用俄國宮廷的慘變,自稱為彼得三世而舉兵討伐淫亂的女皇。女皇嘉德璘二世自己要專政,曾經將彼得大帝的孫子彼得三世幽囚起來,致之死地。民間卻流傳一種謠言,說彼得三世還沒有死,而是逃出了皇宮。所以蒲加赤夫利用這種流言,自稱彼得三世。他宣佈的政策是:一切農民都做「永久的哥薩克」,「絕對自由,國庫方面從此決不按丁抽稅,並且廢除徭役兵役」,一切農民可以自由「享用田地、森林、收穫場地、鹽池、漁業,都不須出價承買,亦無強迫服役」。這是解放農民頒給田地的大政方針。他並且主張實行直接對付地主的行動,以求達到這些目的,他的文告上說:「那些魚肉農民的人,你們盡可以逮捕他們,處以死刑,立刻絞死。」 當時沿複勒嘉河一帶的民眾,完全歸附蒲加赤夫;烏拉爾山一帶礦廠裡的農奴式的工人也起來響應,這些工廠供給蒲加赤夫以火藥等類的材料。甚至於烏拉爾山一帶的遊牧民族,尤其是罷史吉爾人(Bashkirs)[24],都歸降蒲加赤夫而參加暴動。這些弱小民族受著俄皇政府的壓迫已經很久,往往整千整萬的被屠殺。俄國中部的農民也有起來響應的,據俄國官書上說,甚至於莫斯科鄉下的農奴和城裡工廠中的農奴,也「公開的對於竊號自尊的叛徒表示同情」。蒲加赤夫的革命軍勢如破竹的沿複勒嘉左岸進攻,一直佔領到嘉贊城(Kazan),到處受農民熱烈的歡迎。他在嘉贊附近被女皇嘉德璘的軍隊打敗了三次;於是他便渡複勒嘉河向南進攻,沿途焚燒地主邸宅,嚴刑處置官僚和貴族。到了察裡琛以南不遠的地方,又被官軍打了一個大敗仗,他的軍隊幾于完全失散。他就逃到烏拉爾的哥薩克處去,但是半途被擒。他起兵於一七七三年,到一七七五年一月就被殺於莫斯科。附從他的農民自然也受著極殘酷的屠殺,許多村莊都是整個兒的焚毀了。 有些歷史家認為蒲加赤夫之敗,原因在於他沒有直接進攻莫斯科,並且沒有準備一般民眾全國的暴動,而只限於小地方範圍內的行動。因此,政府軍隊便有功夫準備了。但是,這種情形不但是蒲加赤夫的錯誤,而且是必不可免的形勢。蒲加赤夫暴動中的社會力量是誰呢?是小資產階級的哥薩克。他們根本沒有全國民眾暴動的理想。蒲加赤夫在沃侖堡(Orenburg)的時候,那地方的哥薩克不放他走,據這些哥薩克的意思,沃侖堡是省長督撫所在之地,而督撫就算是最主要的敵人,再則,哥薩克人之中又有階級的分化,內部並不一致:富裕的農民竭力想脫離貧農的「革命的束縛」呢。 [20]乾隆皇帝,即清高宗(1711—1799,1735—1796在位),名愛新覺羅·弘曆,年號為乾隆。 [21]蒲拉雯,今譯布拉文,見本卷第240頁注51。 [22]女皇嘉德璘二世,今譯葉卡特琳娜二世(Алексеевна Екатерина II,1729—1796),俄國女皇(1762—1796)。原名索菲亞·奧古斯特,德意志公爵之女,彼得三世(Пётр III,1728—1762)皇后,1762年廢彼得三世自立,在位期間是俄國農奴制鼎盛時期。 [23]蒲加赤夫,今譯普加喬夫,見本卷第241頁注54。 [24]罷史吉爾人,今譯巴什基爾人,俄國主要少數民族之一,居住在伏爾加河與烏拉爾山脈之間。源于突厥,9世紀形成民族,16世紀開始受沙皇統治,1919年3月23日建立了巴什基爾自治共和國,屬俄羅斯聯邦。 (7)彼得一世(PeterⅠ,The Great)生於一六七二年,他是俄國國王中第一個稱帝的。他和瑞典作戰二十年(一七〇〇至一七二一);一面改造俄國新軍,一面建設俄國海軍。戰勝瑞典的結果,俄國佔據波羅的海沿岸的異族領域。他開始在俄國劃分行省,置督撫,中央政府設內閣,實行中央集權。總之,他的政策可以代表商業資本的政治統治,而貴族地主階級的封建權力受他的打擊不小。農奴制度與徵兵制度的實行錮定,其實對於商業資本有很大的利益。彼得大帝並且知道哥薩克運動是危險的,所以經過幾次暴動之後,他便開始收買招撫哥薩克中的富有階級,隨後哥薩克軍隊卻成為俄國軍隊中最可怕的野蠻的馬隊。通常聽見「哥薩克」三字,立刻就聯想到俄國的帝國主義。其實這是幾百年來俄國政府招撫暴動的逃農,編成軍隊,給他們餉項,養著他們,使他們不再暴動反抗,而反為政府所用以壓迫平民之結果。當初的哥薩克卻是革命農民之別名呢。彼得大帝死於一七二五年。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