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林語堂 > 中國的生活 | 上頁 下頁
朱先生的房子(2)


  朱先生穿著有白色衣袖的長衫,內襯的夾克向外翻,露出一英寸左右,這樣穿起來更方便。他踱著方步走路,這突出了寬套的長衫。他言語泰然自若,聲調裡傳達出一種沉靜的威嚴,而這些如今不可能在那些受過西方教育的官員中看到。品茶時他也輕咂嘴唇,清清嗓子而不是故意發音洪亮,這也是他的一個習慣。並不是身體的姿勢,如一個大搖大擺的步態,或清嗓子、或支吾和向痰盂吐痰,顯出朱先生的氣度與威嚴。而是來自他的眼睛,一雙懂得正確思考、同時堅持自己想法的男人的眼睛。這是一雙有生活智慧的男人的眼睛,這個男人學會等待,洞察到生活中眾多的邪惡和悲傷,既不保守也不叛逆,也不對人性抱過多的奢望。朱先生內心平靜如水,他從容地面對任何難以預料的困難和災難,同時有無限的耐心。

  從他的閱讀來看,他吸收和消化了中國三千年歷史的人生經驗,有時悲傷有時執著追求。他是一個儒者,他相信生活會更好,如果一個人有勇氣和自信同時擁有一個美滿的家庭。他壓根兒瞧不起軍閥和年輕而「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他是舊式的官員,甚至維護納妾的制度。

  朱頻並不難理解這些,因為他知道朱先生出生于知識分子家庭。朱先生家庭的傳統文化背景可以在他數量眾多的成套書籍中明顯地看出來。在成千上萬套書籍中,朱頻好像置身在各個時代的智慧海洋之中,置身在所有塑造中國人生活和中國文明的知識、哲學、法律、雕像和藝術之中。

  中文書籍平放在書架上,最後看到的是書脊,很難在軟紙的邊緣印刷,因此封面用很好的刷子手工描繪。一本書通常有七卷,布面,放在書盒裡,一本中文書的一張包括在中間折疊的兩頁,由於紙張大得不足以在紙的兩邊印刷,印刷的文字就垂直的從右到左。一個人開始讀中文書是從我們稱為背面的地方開始的。

  古書在薄薄的米紙上用木板雕刻印刷而成,並總用紙的封面。由於紙既薄又非常有彈性,如果書不鋪展在桌子上,一卷書就通常卷在手上。

  在古代,早在商朝就用刀在骨頭上雕刻文字。這種中國最早存在的文字就是甲骨文,在公元前14世紀,刻在動物的肩骨或在長而狹窄的骨紋上。這種文字形式比起在周朝(公元前1122年至前247年)的青銅器上的文字要古老得多。後來古書都用皮革線將竹簡系在一起,據說因為孔子過於頻繁地閱讀自已最喜愛的書,所以皮革線斷了三次。文字用墨水印在竹簡上,竹簡上詳細記載了中國軍隊的配給方式,一位英國學者奧瑞爾·斯泰恩爵士在乾涸的突厥地區沙漠中發現了這些文物。這些文字詳細記載了中國軍隊的配給方式與返回漢朝的時間(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64年)。在那時也在絲綢上書寫文字,但是絲綢非常昂貴。

  大約在公元100年,蔡倫發明用樹皮、大麻碎屑與舊漁網造紙。印刷術的發明在8到10世紀的唐朝,比古登堡格在歐洲創建出版社早了數百年。商業書籍印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0世紀後半期。在使用泥字印刷的過程中發明活字印刷。但是因為泥土容易散,泥字印刷並沒有得到實際的運用,也沒有普及開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