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林語堂 > 武則天正傳 | 上頁 下頁
一六


  高宗要將武后廢卻,出乎武后的意料,一驚之餘,武后明白高宗對她已經失去了恩情。高宗當然也夠不上一個英俊多情的男人。自從武后的姐姐不清不白的死去之後,高宗就對武后有點兒異樣。高宗是否懷疑武后下的毒手呢?在高宗和武后二人之間,從來沒有再提這件事。也許高宗對韓國夫人還沒有忘情呢?

  武后忽然一天想到換一下環境對她和高宗都有益處,可以忘記了那些不快的事故。他倆若往東都洛陽去一趟,這樣她可以消散一下自己可怕的心思,逃避一下舊都裡謀殺的氣氛。不錯,她又想起來,他倆常說,也曾幾次計劃過,去封泰山。這樣旅途遙遠,正好新鮮一下,換換心情。封泰山是萬分隆重的大典,家庭的細故和爭吵自然就淡忘了。

  於是在高宗謀廢武后的半月之後,正是次年的正月,高宗與武后出發往東部洛陽。洛陽離長安兩百里遠。這次聖駕出巡,高宗武后心情都不錯。武后一向喜愛洛陽,並且願意建洛陽為國都,隋朝的宮殿已經破舊了。太宗皇帝在世之時,在宮殿上沒有大費國帑。在武后眼裡,真是美中不足。不過,武后認為洛陽頗可供建都之用。於是就在此次出巡當中,武后下旨在洛陽建一座新宮,名叫幹元殿,長安已然有了兩座宮,為什麼不可以再蓋上第三個呢?不管武后到什麼地方,總願留下碑銘石刻,宏壯的宮殿。這種習慣隨著武后的年齡,竟每況愈甚。因為新的建築,總是表示發展昌盛,表示榮耀權威。那就彷佛一個皇后說:「這裡我要蓋一所宮殿。」於是,看哪,一所宮殿就蓋成了。

  周王苑迤西,有一所御花園,名叫上陽宮,裡面古木參天,真是難得的佳樹,但是樓臺簡陋,彩漆剝落,房頂上野草叢生。武后於是下詔重修合璧宮。合璧宮竣工之後,武后得暇便與高宗幸臨,休憩盤桓,近在咫尺,往返極便。武后真喜愛洛陽。

  高宗極其佩服武后充沛的精力,現在,她又開始準備泰山之遊了,日期定在十月,封泰山是國家一年的大典。朝廷之上,忙得不堪,一年一度的百官政績的察考,升品的遴選,每年要費幾個月的工夫,今年也只得暫停辦理。除去新殿的興建之外,四月又在邙山下校閱三軍。武后忙個不停,拉著高宗那個可憐蟲這裡去那裡去。武后身材高大,高宗瘦小枯乾。在五月,許敬宗和司空李績奉旨籌備封山大典。高宗知道武后喜愛誇耀,喜愛熱鬧,喜愛輝煌的遊行,喜愛隆重的儀禮。而這些在封山的大典裡則無不俱備。可是高宗自己卻怕這次迢迢長途至為勞人的旅行,要離家六個月,在這漫漫悠長的半年當中,他再享受不到公退閒居的寧靜,因為在這封山的大典裡,全朝的文武都要隨駕前往。若按他本心,他寧願安居在家,和美麗快樂的小侄女衛國夫人共同消磨恬靜的黃昏時光呢。

  到底「封泰山」是怎麼回事呢?封泰山是一個帝王最為浮誇的舉動,其莊嚴炫耀之盛,其宗教含意之深,遠出其他典禮之上。儀式隆重,所費不貲,但為帝王對神明最虔誠之舉,歷代明主賢君多遵行此種典禮,其中俱有神秘之義,聖靈之旨,藉此使凡世之君王與宇宙之神祇,得以相接,得以相通。更進一步說,皇帝的封泰山,也可以表示皇帝盛德之隆,配得上尊崇上天之神。在祭典中,皇帝以四海清平,萬民安樂,敬告上蒼,並對上蒼加佑,恭致謝忱。武后曾記得少女之時,隨侍太宗皇帝,親見封山盛典。當年就極其喜愛,並非喜愛典禮之隆重,而是喜愛帝王之尊榮顯貴,典禮之堂皇美觀。

  事實上呢,封山之行是朝廷皇族和百官一個長而緩慢的進行行列,行經村鎮、城市、和原野,朝廷行政之常軌為之紊亂,沿途地方為之靡爛。實在無異于整個朝廷跋涉長征,千千萬萬的人馬車輛和王公貴人的侍衛。沿途道路橋樑,必須事先修整堅固,使能負荷車輛的重載。一路停宿的地方,地方官必須給王公、武將、和他們的眷屬、隨員,準備飲食居室。把地方官弄得手忙腳亂,晝夜難安。若是得罪了王公貴人的小吏,更該大禍臨頭了。

  封泰山與祭天地不同,因為封泰山的性質極其隆重,並不是每一個皇帝可以舉行的。非值國家太平,物阜民豐,或開國鼎革之祥,或拓疆克敵之慶,皇帝沒有理由舉行封泰山這種大典。此種大典不宜輕易舉行,無須明言,婦孺也都知道。當年太宗之父高祖陛下,以大唐開國之君(當然唐朝大都仰賴太宗的汗馬功勞),雖經諸臣之請,仍自愧德薄功微,不敢僭越。在太宗貞觀五年,貞觀六年,群臣以華夏一統,四海升平,威被異域,番夷輸誠,曾先後兩度請太宗封山,太宗亦不允。

  太宗與武后對封泰山的看法,截然不同,頗值一提。當時太宗回答諸臣之請說:「照我個人看來,如果百姓安居樂業,衣食豐足,雖不封泰山,也不失為一個有道明君。設若天下混亂,百姓遭受戰禍之苦,貧困無以為生,雖然舉行封山大典,也不足以粉飾太平。晉武帝統一中國後,自己心滿意足,趾高氣揚,曾舉行封山大典,但在人心目之中,他仍是一個無道昏君。漢文帝不肯行封山之禮,也不失為賢明之主,禮記上曾經說過,掃淨庭院,即可禱告,此心虔誠,何需供壇?我何必登高山禱告,封數尺之土呢?」

  太宗的話的確寓有至理,這種話魏征也曾說過。太宗和魏征曾經討論過封泰山之事。有一次,魏征很違反太宗的意見,太宗頗為不悅。魏征說:「願陛下使臣為良臣,勿使臣為忠臣。」太宗茫然不解。問魏征說:「忠良有何不同?」魏征回答說:「後稷,皋陶,全系良臣;龍逢,比干,都是忠臣。良臣身荷美名,君都顯號,子孫傳業,流祚無疆。忠臣則身受禍誅,君陷昏惡,喪國夷家,只取空名。不同即在於此。」太宗稱善。

  太宗又問魏征:「你為何諫阻我封山之禮呢?是不是我德薄功微呢?」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