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林語堂 > 吾國與吾民 | 上頁 下頁
第二章 中國人之德性 七、幽默(2)


  杜甫和李白的詩也蘊涵著相當的幽默,杜甫作品常令人慘然苦笑。李白以其浪漫恬澹的情緒令人愉悅,但吾人遂不以幽默稱之。一種卑劣的威風,道學先生所挾持以為國教者,限制了思想情緒的自由發展,而使小說中自由表現的觀點和情緒成為禁物,可是幽默只能在小說和天真觀點的領域上生存。事實於是很明顯,像這樣的因襲環境,不會增進幽默文學之產生的。假使有誰要搜集一個中國幽默文字的集子,他務須從民間歌謠、元劇、明代小說選拔出來,這些都是正統文學柵垣以外之產物,其他如私家筆記、文人書翰(宋明兩代尤富),態度的拘謹稍微解放,則亦含有幽默之材。

  但中國人人都有他自己的幽默,因為他們常常歡喜說說笑話,那種幽默是剛性的幽默,基於人生詼諧的觀感。儘管報章的社論和政治論文格律極端謹嚴,不大理會幽默;可是中國人的重要革新運動和建設方案所採取的輕妙方法,常出乎外國人意想之外,未免幽默過度,像國民黨的平均地權計劃、三民主義、水旱災救濟、新生活運動和禁煙委員會。有一位美國教授新近來上海遊歷,在各大學演講,不意聽講的學生每逢聽到他誠懇引證到新生活運動時,輒複哄堂大笑;假使他再鄭重地引證禁煙委員會,不知要引起怎樣更響亮的笑聲哩!

  幽默是什麼?我已經說過,是一種人生觀的觀點,是一種應付人生的方法。人生是一出大趣劇,而我們人類僅僅是其中的傀儡,一個人把人生看得太認真,遵守圖書館章程太老實,服從「草地勿准踐踏」的標牌太謹飭,常讓自己上了當而給長老的同伴笑話。不過笑話是有傳染性的,不久他也就變成幽默漢了。

  此種幽默漢的滑稽性質結果削弱了中國人辦事的嚴肅態度,上自最重大的政治改革運動,下至微末的葬狗典禮。中國人的喪葬儀式,其滑稽性足以雄視全球。中國人上中階級所用的送葬儀仗就滿儲滑稽數據,你可以看見其中有街頭流浪頑童排成行列,體膚污穢,而穿著繡花的彩袍,錯雜伴隨以新式樂隊,大奏其「Onward,Christian Soldiers」,如此情形,常被歐美人引為口實,證明中國人的缺乏幽默。其實中國人的送葬儀仗正是中國幽默的十足標記,因為只有歐洲人才把送葬儀仗看得太鄭重,太想使它莊嚴化。莊嚴的葬儀是中國人所難以想像的。歐洲人的錯誤是這個樣兒:他們把自己先入為主的意識,演繹的斷定葬儀應該是莊嚴的。葬儀宛如嫁娶,應該熱鬧,應該闊綽,可是怎樣也沒有理由說它必須莊嚴。莊嚴其實只配備於其誇張的服裝裡,其餘的都是形式,而形式是趣劇。直到如今,著者猶不能辨別送葬和婚娶的儀仗二者之間有何區分,如非最後看見了棺材或者是花轎。

  中國的幽默,觀乎高度滑稽的送葬儀仗的表現,是存在於外表的形式,與現實的內容無關。一個人倘能賞識中國葬儀的幽默,大概已能讀讀或好好的翻譯中國政治方案了。政治方案和政府宣言是存乎形式的,它們大概系由專門的職員來起草,專司起草職員系鴻麗辭藻、堂皇語法的專業者,恰如賈器店之專備婚喪儀仗、燈彩行頭以出租為業者,故有見識之中國人士便不當它一回事。倘若外國新聞記者先把送葬彩服的印象放在心上,則他大概不致再誤解中國的一切方案宣言,而慢慢的放棄把中國當作不可理解的特異民族的念頭了。

  諸如此類之趣劇味的人生觀,和分辨形式與內容的公式,可以用千千萬萬不同的方法來表明。數年前,國民政府根據中央黨部之建議,有一條命令禁止政府各部會在上海租界區內設立辦事處,倘真欲實行這條命令,于各部長殊感不便,他們在上海置有公館,又得敲碎許多人的飯碗。南京各部長既不公然反抗中央之命令,亦不呈請重行考慮,或老老實實申述其不便和不可實行之理由。沒有一位專業的師爺,其智力技巧足以草擬此類呈文而適合於優良之形式。因為中國官吏定欲住居租界區域的這種欲望,即是不愛國。不意眉頭一皺,計上心來,想出一個巧妙別致的方法,就把駐滬辦事處的招牌換了一塊,叫作「貿易管理局」,每塊招牌的花費只消二十大元,結果使得沒有人敲破飯碗,也沒有人失面子。這個玩意兒不但歡喜了各部長,抑且歡喜了頒發這條命令的南京中樞當局。吾們的南京各部長是大幽默家;梁山好漢之流亦然,軍閥亦然,中國內戰之幽默處,前面早已交代明白。

  與此恰恰相對照,吾們可以把教會學校做例子,來指出西洋人之缺乏幽默。教會學校幾年前碰到了一大尷尬,原來那時接到地方當局的命令,要他們辦理登記立案手續,外加要取消聖經課程,還要在大禮堂中央懸掛中山遺像,每逢星期一則照例舉行紀念周。中國當局殊不解教會學校何以不能遵守這些簡單的條款,而教會學校方面亦殊想不出接受之道,於是乎雙方陷入僵局。有幾個教會團體曾有停辦學校之意,某一個時機,什麼事情都可以順利解決了,只有一位頭腦固執的西籍校長真是頑梗而誠實,他拒絕從他的學校章程上取消任何一句字句;那章程蓋明定以推行教義為主要目的者,西籍校長意下頗欲直率地公開表明宗教課程確為辦理學校之重要使命,故迄至今日,某一所教會學校一直未嘗登記。這事情真不好辦。其實教會學校只要摹仿南京各部長的智慧來遵守一切官廳訓令;懸掛一張中山遺像,其餘的一切便可算作按照中國式而進行的了。不過恕我無禮,這樣辦理的學校,將為天曉得學校。

  中國人的趣劇的人生觀便是如此這般。中國日常語言裡頭便充滿了把人生當作戲劇的譬喻。如官吏的就職卸任,中國人稱之為「上臺」「下臺」;而人有挾其誇張之計劃以來者,謂之「唱高調」。吾們實實在在把人生看作戲劇。而此等戲劇表現之配吾人之胃口者常為喜劇,此喜劇或為新憲法草案,或為民權法,或為禁煙局,或為編遣會議。吾們常能愉悅而享受之,但我希望我國人民有一天總得稍微嚴肅一些才好。幽默,駕乎各物之上,正在毀滅中華民族,中國人所發的欣悅的狂笑,未免太過分了。因為這又是滑頭的大笑,只消跟它的氣息一觸,每朵熱情而理想的花,無不立遭枯萎而消逝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