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林語堂 > 生活的藝術 | 上頁 下頁
四、中國式的家庭理想(3)


  依照這種家族制度裡邊的生命潮流假說,永生幾乎是可以看到可以觸到的東西了。一個祖父看見孫兒背了書包上學校,便覺得他好似已在這個小孩之中重新生活。他們手去撫摩這個小孩時,他即感到這就是自己的血肉。他的生命不過是家庭大樹上的一枝,或永遠向前流去的潮流中一部分。所以他雖死也是快樂的。因此中國的家長所關切的事情就是:親見男婚女嫁,視為比將來自己所葬的墳墓或所睡的棺材更重要。他必須親眼看見媳婦或女婿是怎樣的人,方始放心。如若都是很好並且滿意的,他便可以含笑而逝,一無遺恨了。

  這種生命概念的結果:使一個人對於任何事物都有一種伸長的見解,而不再認生命為始於個人,止於個人。球隊當中雖有一二個守衛中途退出,但他們的位置即刻有人填補,而球賽依舊可以繼續下去。成敗也因而變換了性質。中國的生活理想是:做人須無愧於祖宗,並有無愧於己的好兒子。中國官員在辭職時每引用下面這兩句老話:

  有子萬事足,
  無官一身輕。

  ◇

  一個人最不幸的遭遇或許就是兒子不肖,不能維持家聲,保持家產。一個富翁看見他的兒子好賭,就覺得他半生辛勞所積聚的家產不能保持。如果兒子失敗,這失敗便是絕對的,在另一方面,一個眼光遠大的寡婦,她如有一個五歲的好孩子,她就能含辛茹苦歷盡艱難去教養他。中國歷史中這種守節撫孤的女人很多很多,期望經歷多年苦況之後兒子成人,一旦飛黃騰達。蔣介石就是這類事件的一個最近榜樣。他幼時和寡母常受鄰人的欺侮,但寡母因有這個兒子,終願奮志撫養。寡居的母親,由於她們的富有實際見解,常常教養出才德俱優的大人物。這樁情形使我覺得單以撫育兒童而言,父親竟是不必要的。寡婦的笑聲最響,因為她總是末了一個發出笑聲的人。

  因此生活在這種家庭方式之中是令人滿意的,因為人生的生物性各方面都已顧到。此即孔子所關切的事情。依孔子的見解:政治的最終理想原是異常屬￿生物性的。他說:「老者安之,少者懷之。」「內無怨女,外無曠夫。」這話不單是對於枝節問題的一種表白,而實是政治的最後目標。所似尤堪注意。此即人性學者所謂的達情哲理。孔子意欲使一切人類天性都得到滿足,以為必須如此方能使人在滿意的生活中得到道德的和平,而只有道德的和平方是真正的和平。這是一種政治理想,其目的在於使政治成為不必要。因為這種和平是發于人類本心,極為穩固的和平。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