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魯迅 > 譯文序跋集 | 上頁 下頁
《苦悶的象徵》(1)


  引言

  去年日本的大地震,損失自然是很大的,而廚川博士的遭難也是其一。

  廚川博士名辰夫,號白村。我不大明白他的生平,也沒有見過有系統的傳記。但就零星的文字裡掇拾起來,知道他以大阪府立第一中學出身,畢業于東京帝國大學,得文學士學位;此後分住熊本和東京者三年,終於定居京都,為第三高等學校教授。大約因為重病之故罷,曾經割去一足,然而尚能遊歷美國,赴朝鮮;平居則專心學問,所著作很不少。據說他的性情是極熱烈的,嘗以為「若藥弗瞑眩厥疾弗瘳」,所以對於本國的缺失,特多痛切的攻難。論文多收在《小泉先生及其他》、《出了象牙之塔》及歿後集印的《走向十字街頭》中。此外,就我所知道的而言,又有《北美印象記》,《近代文學十講》,《文藝思潮論》,《近代戀愛觀》,《英詩選釋》等。

  然而這些不過是他所蘊蓄的一小部分,其餘的可是和他的生命一起失掉了。

  這《苦悶的象徵》也是歿後才印行的遺稿,雖然還非定本,而大體卻已完具了。第一分《創作論》是本據,第二分《鑒賞論》其實即是論批評,和後兩分都不過從《創作論》引申出來的必然的系論。至於主旨,也極分明,用作者自己的話來說,就是「生命力受了壓抑而生的苦悶懊惱乃是文藝的根柢,而其表現法乃是廣義的象徵主義」。但是「所謂象徵主義者,決非單是前世紀末法蘭西詩壇的一派所曾經標榜的主義,凡有一切文藝,古往今來,是無不在這樣的意義上,用著象徵主義的表現法的」。(《創作論》第四章及第六章)作者據伯格森一流的哲學,以進行不息的生命力為人類生活的根本,又從弗羅特一流的科學,尋出生命力的根柢來,即用以解釋文藝,——尤其是文學。然與舊說又小有不同,伯格森以未來為不可測,作者則以詩人為先知,弗羅特歸生命力的根柢于性欲,作者則雲即其力的突進和跳躍。這在目下同類的群書中,殆可以說,既異于科學家似的專斷和哲學家似的玄虛,而且也並無一般文學論者的繁碎。作者自己就很有獨創力的,於是此書也就成為一種創作,而對於文藝,即多有獨到的見地和深切的會心。

  非有天馬行空似的大精神即無大藝術的產生。但中國現在的精神又何其萎靡錮蔽呢?這譯文雖然拙澀,幸而實質本好,倘讀者能夠堅忍地反復過兩三回,當可以看見許多很有意義的處所罷:這是我所以冒昧開譯的原因,——自然也是太過分的奢望。

  文句大概是直譯的,也極願意一併保存原文的口吻。但我于國語文法是外行,想必很有不合軌範的句子在裡面。其中尤須聲明的,是幾處不用「的」字,而特用「底」字的緣故。即凡形容詞與名詞相連成一名詞者,其間用「底」字,例如:Social being:為社會底存在物,Psychische Trauma:為精神底傷害等;又,形容詞之由別種品詞轉來,語尾有:-tive,-tic 之類者,於下也用「底」字,例如:Specula^tive,romantic,就寫為思索底,羅曼底。

  在這裡我還應該聲謝朋友們的非常的幫助,尤其是許季黻君之于英文;常維鈞君之於法文,他還從原文譯出一篇《項鍊》給我附在卷後,以便讀者的參看;陶璿卿君又特地為作一幅圖畫,使這書被了淒豔的新裝。

  一九二四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之夜魯迅在北京記。

  【注釋】

  《苦悶的象徵》:文藝論文集,日本文藝批評家廚川白村著。其第一、第二兩部分譯文曾陸續發表於一九二四年十月一日至三十一日《晨報副鐫》。一九二五年三月出版單行本,為《未名叢刊》之一,由北京大學新潮社代售,後改由北新書局出版。

  廚川白村(1880—1923),日本文藝理論家。曾留學美國,回國後任大學教授。著有《近代文學十講》、《出了象牙之塔》、《文藝思潮論》等文藝論著多種,主要介紹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歐美文學和文藝思潮。

  本篇最初印入《苦悶的象徵》卷首,未在其他報刊發表。

  大地震:指一九二三年九月發生於日本關東的大地震。

  「若藥弗瞑眩厥疾弗瘳」:語見《書經·說命(上篇)》,意思是如果服藥後不至頭腦昏暈,重病也就不能治癒。

  伯格森(H.Bergson,1859—1941)法國唯心主義哲學家,神秘主義者。著有《時間與自由意志》、《物質與記憶》、《創造進化論》等。

  弗羅特(S.Freud,1856—1939)通譯弗洛伊德,奧地利精神病學家,精神分析學說的創立者。這種學說認為文學、藝術、哲學、宗教等一切精神現象,都是人們因受壓抑而潛伏在下意識裡的某種「生命力」(Libido),特別是性欲的潛力所產生的。著有《精神分析論》、《關於歇斯底里症》等。

  天馬行空:語見元劉廷振《薩天錫詩集序》:「其所以神化而超出於眾表者,殆猶天馬行空而步驟不凡。」比喻才思奔放,自由馳騁。

  許季黻(1882—1948)即許壽裳,浙江紹興人,教育家。

  一九〇二年至一九〇八年留學日本,歸國後先後任浙江兩級師範學堂教務長、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校長、中山大學教授。抗日戰爭勝利後在臺灣大學任教,一九四八年二月被國民黨反動派暗殺。著有《亡友魯迅印象記》、《我所認識的魯迅》等。

  常維鈞:名惠,字維鈞,河北宛平(今北京豐台)人。北京大學法文系畢業,曾任北大《歌謠》週刊編輯。

  《項鍊》:短篇小說,法國小說家莫泊桑作。

  陶璿卿(1893—1929)即陶元慶,浙江紹興人,畫家。

  曾任浙江台州第六中學及上海立達學園教員。他曾為魯迅早期的著譯繪製封面畫多幅。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