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魯迅 > 中國小說史略 | 上頁 下頁 |
第十五篇 元明傳來之講史(下)(3) |
|
總上五本觀之,知現存之《水滸傳》實有兩種,其一簡略,其一繁縟。胡應膳(《筆叢》四十一)雲,「餘二十年前所見《水滸傳》本尚極足尋味,十數載來,為閩中坊賈刊落,止錄事實,中間游詞餘韻神情寄寓處一概刪之,遂既不堪覆瓿,複數十年,無原本印證,此書將永廢。」應麟所見本,今莫知如何,若百十五回簡本,則成就殆當先於繁本,以其用字造句,與繁本每有差違,倘是刪存,無煩改作也。又簡本撰人,止題羅貫中,周亮工聞于故老者亦第雲羅氏,比郭氏本出,始著耐庵,因疑施乃演為繁本者之託名,當是後起,非古本所有。後人見繁本題施作羅編,未及悟其依託,遂或意為敷衍,定耐庵與貫中同籍,為錢塘人(明高儒《百川書志》六),且是其師。⒃胡應麟(《筆叢》四十一)亦信所見《水滸傳》小序,謂耐庵「嘗入市肆閱故書,於敝楮中得宋張叔夜禽賊招語一通,備悉其一百八人所由起,因潤飾成此編」。且雲「施某事見田叔禾《西湖志餘》」,而《志餘》中實無有,蓋誤記也。近吳梅著《顧曲塵談》⒄,雲「《幽閨記》為施君美作。君美,名惠,即作《水滸傳》之耐庵居士也。」案惠亦杭州人,然其為耐庵居士,則不知本於何書,故亦未可輕信矣。 四曰七十回本《水滸傳》。正傳七十回楔子一回,實七十一回,有原序一篇,題「東都施耐庵撰」,為金人瑞字聖歎所傳,自雲得古本,止七十回,于宋江受天書之後,即以盧俊義夢全夥被縛于張叔夜終,而指招安以下為羅貫中續成,斥曰「惡劄」⒄。其書與百二十回本之前七十回無甚異,惟刊去駢語特多,百廿回本發凡有「舊本去詩詞之繁累」語,頗似聖歎真得古本,然文中有因刪去詩詞,而語氣遂稍參差者,則所據殆仍是百回本耳。周亮工(《書影》一)記《水滸傳》雲,「近金聖歎自七十回之後,斷為羅所續,因極口詆羅,複偽為施序於前,此書遂為施有矣。」二人生同時,其說當可信。惟字句亦小有佳處,如第五回敘魯智深詰責瓦官寺僧一節云: ……智深走到面前,那和尚吃了一驚,跳起身來,便道,「請師兄坐,同吃一盞。」智深提著禪杖道,「你這兩個,如何把寺來廢了?」那和尚便道,「師兄請坐,聽小僧……」智深睜著眼道,「你說你說:」「……說:在先敝寺,十分好個去處,田莊又廣,僧眾極多,只被廊下那幾個老和尚吃酒撒潑,將錢養女,長老禁約他們不得,又把長老排告了出去,因此把寺來都廢了。……」 聖歎於「聽小僧……」下注雲「其語未畢」,於「……說」下又多所申釋,而終以「章法奇絕從古未有」譽之,疑此等「奇絕」,正聖歎所為,其批改《西廂記》亦如此。此文在百回本,為「那和尚便道,『師兄請坐,聽小僧說。』智深睜著眼道,『你說你說!』那和尚道,『在先敝寺,十分好個去處,田莊廣有,僧眾極多……』」云云,在百十五回本,則並無智深睜眼之文,但雲「那和尚曰,『師兄聽小僧說:在先敝寺,田莊廣有,僧眾也多……』」而已。 至於刊落之由,什九常因於世變,胡適(《文存》三)說,「聖歎生在流賊遍天下的時代,眼見張獻忠李自成一班強盜流毒全國,故他覺得強盜是不能提倡的,是應該口誅筆伐的。」故至清,則世異情遷,遂複有以為「雖始行不端,而能翻然悔悟,改弦易轍,以善其修,斯其意固可嘉,而其功誠不可泯」者,截取百十五回本之六十七回至結末,稱《後水滸》,一名《蕩平四大宣傳》,附刊七十回之後以行矣。其卷首有乾隆壬子(一七九二)賞心居士序。 清初,有《後水滸傳》四十回,雲是「古宋遺民著,雁宕山樵評」,蓋以續百回本。其書言宋江既死,余人尚為宋禦金,然無功,李俊遂率眾浮海,王於暹羅,結末頗似杜光庭之《虯髯傳》。古宋遺民者,本書卷首《論略》雲「不知何許人,以時考之,當去施羅未遠,或與之同時,不相為下,亦未可知」。然實乃陳忱之託名;忱字遐心,浙江烏程人,生平著作並佚,惟此書存,為明末遺民(《兩浙輶軒錄》補遺一《光緒嘉興府志》五十三),故雖遊戲之作,亦見避地之意矣。然至道光中,有山陰俞萬春作《結水滸傳》七十回,結子一回,亦名《蕩寇志》,則立意正相反,使山泊首領,非死即誅,專明「當年宋江並沒有受招安平方臘的話,只有被張叔夜擒拿正法一句話」⒆,以結七十回本。俞萬春字仲華,別號忽來道人,嘗隨其父宦粵。瑤民之變,從征有功議敘,後行醫於杭州,晚年乃奉道釋,道光己酉(一八四九)卒。《蕩寇志》之作,始於丙戌而迄于丁未,首尾凡二十二年,「未遑修飾而歿」,咸豐元年(一八五一),其子龍光始修潤而刻之(本書識語)。書中造事行文,有時幾欲摩前傳之壘,採錄景象,亦頗有施羅所未試者,在糾纏舊作之同類小說中,蓋差為佼佼者矣。 此外講史之屬,為數尚多。明已有荒古虞夏(周遊《開闢演義》鍾惺《開闢唐虞傳》及《有夏志傳》)⒇,東西周(《東周列國志》《西周志》《四友傳》)[21],兩漢(袁宏道評《兩漢演義傳》)[22],兩晉(《西晉演義》《東晉演義)》[23],唐(熊鍾谷《唐書演義》)[24],宋(尺蠖齋評釋《兩宋志傳)》[25]諸史事平話,清以來亦不絕,且或總攬全史(《二十四史通俗演義》)[26],或訂補舊文(兩漢兩晉隋唐等),然大抵效《三國志演義》而不及,雖其上者,亦複拘牽史實,襲用陳言,故既拙於措辭,又頗憚于敘事,蔡奡《東周列國志讀法》[27]雲,「若說是正經書,卻畢竟是小說樣子,……但要說他是小說,他卻件件從經傳上來。」本以美之,而講史之病亦在此。 至於敘一時故事而特置重於一人或數人者,據《夢粱錄》(二十)講史條下雲,「有王六大夫,于咸淳年間敷衍《複華篇》及《中興名將傳》,聽者紛紛。」則亦當隸于講史。《水滸傳》即其一,後出者尤夥。較顯者有《皇明英烈傳》[28]一名《雲合奇蹤》,武定侯郭勳家所傳,記明開國武烈,而特揚其先祖郭英之功;後有《真英烈傳》[29],則反其事而詈之。有《宋武穆王演義》[30],熊大本編,有《岳王傳演義》[31],余應鼇編,又有《精忠全傳》[32],鄒元標編,皆記宋嶽飛功績及冤獄;後有《說岳全傳》[33],則就其事而演之。清有《女仙外史》[34],作者呂熊(劉廷璣《在園雜誌》雲),述青州唐賽兒之亂;有《檮杌閑評》[35],無作者名,記魏忠賢客氏之惡。其于武勇,則有敘唐之薛家(《征東征西全傳》)[36],宋之楊家(《楊家將全傳》)及狄青輩(《五虎平西平南傳》)[37]者,文意並拙,然盛行於裡巷間。其他託名故實,而藉以騰謗報怨之作亦多,今不復道。 【注釋】 ⒃關於施耐庵、羅貫中關係問題,高儒《百川書志》卷六史志三載:「《忠義水滸傳》一百卷,錢塘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又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卷四十一:「元人武林施某所編《水滸傳》,特為盛行,……其門人羅本亦效之為《三國志演義》,絕淺陋可嗤也。」 ⒄吳梅(1884─1939):字瞿安,號霜厓,長洲(今江蘇吳縣)人。曾任北京大學等校教授。所撰《顧曲塵談》,論述戲曲音律及作曲方法,中有一章專記元明以來戲曲家遺事軼聞。 ⒅「惡劄」:金聖歎反對侯蒙上書招安宋江,認為「反賊」不能招安,只能剿滅。貫華堂本《金人瑞刪定水滸傳》卷首《宋史目》評語:「君子一言以為智,一言以為不智。如侯蒙其人者,亦幸而遂死耳。 脫真得知東平,惡知其不大敗公事,為世僇笑者哉!何羅貫中不達,猶祖其說,而有續《水滸傳》之惡劄也。」 ⒆這裡的「當年宋江並沒有受招安平方臘的話」等二句,見俞萬春《蕩寇志》卷首《引言》。 ⒇寫荒古虞夏者,如周遊《開闢演義》、鍾惺《開闢唐虞傳》及《有夏志傳》。周遊,字仰止,號五嶽山人。明代人,生平不詳。 《開闢演義》,六卷八十回。鍾惺(1574─1624),字伯敬,明湖廣竟陵人。《開闢唐虞傳》,即《盤古至唐虞傳》二卷十四則。《有夏志傳》,四卷十九則。兩書舊題「景陵鍾惺景伯父編輯」,「古吳馮夢龍猶龍父鑒定」。實為明無名氏所撰。 [21]寫東西周者,如《東周列國志》《西周志》《四友傳》。 《東周列國志》,二十四卷一〇八回。明余邵魚撰《列國志傳》,明末馮夢龍改訂為《新列國志》,清蔡元放刪改為《東周列國志》,並加評語。 《西周志》,未見,據黃摩西《小說小話》載,此書「鋪張昭王南征、穆王見西王母及平徐偃王事。」《四友傳》,即《鬼谷四友志》,三卷,不分回目,清楊景淐撰。 [22]寫兩漢者,如袁宏道評《兩漢演義傳》。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號石公,明公安(今屬湖北)人。明三台館本《全漢志傳》,十四卷,卷首有袁宏道序。 [23]寫兩晉者,如《東西晉演義》。此書包括《西晉演義》四卷,《東晉演義》八卷。明無名氏撰,題「秣陵陳氏尺蠖齋評釋」,首有雉衡山人(明楊爾曾)序。 [24]寫唐代者,如熊鐘谷《唐書演義》。熊鐘谷,即熊大木,明建陽(今屬福建)人。《唐書演義》,全名《唐書志傳通俗演義》,九十節(實為八十九節)。 [25]寫宋代者,如尺蠖齋評釋《南北兩宋志傳》。尺蠖齋,明陳繼儒書齋名。《南北兩宋志傳》,包括《南宋志傳》《北宋志傳》,各十卷五十回。書題「姑孰陳氏尺蠖齋評釋」。《南宋》題「陳繼儒編次」,《北宋》不題撰人。前者演太祖事,後者演宋初及真宗、仁宗二朝事。 書名「南宋」「北宋」,實與歷史上南北宋分期無關,且未涉及南宋時事。 [26]通寫全史者,如《二十四史通俗演義》。此書二十六卷四十四回,清呂撫撰。原題《綱鑒演義》,後來傳本改稱今名。 [27]蔡奡:字元放,號野雲主人,清江甯(今屬江蘇)人。《東周列國志讀法》,見其評本《東周列國志》。 [28]《皇明英烈傳》:六卷,明無名氏撰。 [29]《真英烈傳》:未見。據黃摩西《小說小話》載:「似因反對前書(指《英烈傳》)而作,開國諸將中,于郭英多所痛詆。」 [30]《宋武穆王演義》:即《大宋中興通俗演義》,八卷八十則,題「鼇峰熊大木編輯」。 [31]《岳王傳演義》:即《大宋中興岳王傳》,八卷,題「紅雪山人余應鼇編次」,實即熊大木《大宋中興通俗演義》的另一傳本。余應鼇,生平不詳。 [32]《精忠全傳》:即《岳武穆王精忠傳》,六卷,六十八回,明無名氏編,為熊大木《大宋中興通俗演義》的刪節本。題「鄒元標編訂」,系假託。鄒元標(1551─1624),字爾瞻,明吉水(今屬江西)人,曾官吏部左侍郎,撰有《願學集》。 [33]《說岳全傳》:二十卷,八十回,清錢彩撰。彩字錦文,仁和(今浙江杭州)人。 [34]《女仙外史》:一百回。呂熊,字文兆,清初吳人,撰有《詩經六藝辨》等。 [35]《檮杌閑評》:一名《明珠緣》,五十回,不題撰人姓名。 [36]敘唐之薛家者,如《征東征西全傳》。《征東》即《說唐後傳》,五十五回;《征西》即《征西說唐三傳》,十卷,八十八回,均清無名氏撰。薛家,指唐代名將薛仁貴一家。 [37]敘宋之楊家及狄青輩者,如《楊家將全傳》及《五虎平西平南傳》。《楊家將全傳》,又名《楊家通俗演義》,八卷,五十八則,明無名氏撰。《五虎平西平南傳》,包括《五虎平西前傳》《五虎平南後傳》,前傳十四卷,一一二回;後傳六卷,四十二回,均清無名氏撰。 楊家,指宋代名將楊業一家。「五虎」,指狄青等五人。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