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魯迅 > 中國小說史略 | 上頁 下頁
第五篇 六朝之鬼神志怪書(上)(1)


  中國本信巫,秦漢以來,神仙之說盛行,漢末又大暢巫風,而鬼道愈熾;會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漸見流傳。凡此,皆張皇鬼神,稱道靈異,故自晉訖隋,特多鬼神志怪之書。其書有出於文人者,有出於教徒者。文人之作,雖非如釋道二家,意在自神其教,然亦非有意為小說,蓋當時以為幽明雖殊途,而人鬼乃皆實有,故其敘述異事,與記載人間常事,自視固無誠妄之別矣。

  《隋志》有《列異傳》三卷,魏文帝撰,今佚。惟古來文籍中頗多引用,故猶得見其遺文,則正如《隋志》所言,「以序鬼物奇怪之事」者也。文中有甘露年間事,在文帝后,或後人有增益,或撰人是假託,皆不可知。兩《唐志》皆雲張華撰,亦別無佐證,殆後有悟其抵犧者,因改易之。惟宋裴松之《三國志注》,後魏酈道元《水經注》皆已徵引,則為魏晉人作無疑也。

  南陽宗定伯年少時,夜行逢鬼,問曰,「誰?」鬼曰,「鬼也。」鬼曰,「卿複誰?」定伯欺之,言我亦鬼也。鬼問欲至何所,答曰欲至宛市,鬼言我亦欲至宛市。共行數裡,鬼言步行大亟,可共迭相擔也。定伯曰大善。鬼便先擔定伯數裡,鬼言卿大重,將非鬼也?定伯言,我新死,故重耳。定伯因複擔鬼,鬼略無重。如是再三。定伯複言,我新死,不知鬼悉何所畏忌?鬼曰,唯不喜人唾。……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擔鬼至頭上,急持之。鬼大呼,聲咋咋索下。不復聽之,徑至宛市中,著地化為一羊。便賣之。恐其便化,乃唾之,得錢千五百。(《太平御覽》八百八十四,《法苑珠林》六)

  神仙麻姑降東陽蔡經家,手爪長四寸。經意曰,「此女子實好佳手,願得以搔背。」麻姑大怒。忽見經頓地,兩目流血。(《太平御覽》三百七十)

  武晶新縣北山上有望夫石,狀若人立者。相傳雲,昔有貞婦,其夫從役,遠赴國難,婦攜幼子,餞送此山,立望而形化為石。(《太平御覽》八百八十八)

  晉以後人之造偽書,於記注殊方異物者每雲張華,亦如言仙人神境者之好稱東方朔。張華字茂先,范陽方城人,魏初舉太常博士,入晉官至司空,領著作,封壯武郡公,永康元年四月趙王倫之變,華被害,夷三族,時年六十九(二三二──三〇〇),傳在《晉書》。華既通圖緯,又多覽方伎書,能識災祥異物,故有博物洽聞之稱,然亦遂多附會之說。梁蕭綺所錄王嘉《拾遺記》(九)言華嘗「捃采天下遺逸,自書契之始,考驗神怪,及世間閭裡所說,造《博物態》四百卷,奏于武帝」,帝令芟截浮疑,分為十卷。其書今存,乃類記異境奇物及古代瑣聞雜事,皆刺取故書,殊乏新異,不能副其名,或由後人綴輯複成,非其原本歟?今所存漢至隋小說,大抵此類。

  《周書》曰,「西域獻火浣布,昆吾氏獻切玉刀,火浣布汙則燒之則潔,刀切玉如蠟。」布漢世有獻者,刀則未聞。(卷二《異產》)

  取鱉銼令如棋子大,搗赤莧汁和合,厚以茅苞,五六月中作,投池中,經旬臠臠盡成鱉也。(卷四《戲術》)

  燕太子丹質于秦,……欲歸,請于秦王。王不聽。謬言曰,「令烏頭白,馬生角,乃可。」丹仰而歎,烏即頭白,俯而嗟,馬生角。秦王不得已而遣之,為機發之橋,欲陷丹,丹驅馳過之而橋不發。遁到關,關門不開,丹為雞鳴,於是眾雞悉鳴,遂歸。(卷八《史補》)

  老子云:「萬民皆付西王母;唯王,聖人,真人,仙人,道人之命,上屬九天君耳。」(卷九《雜說》上)

  新蔡幹寶字令升,晉中興後置史官,寶始以著作郎領國史,因家貧求補山陰令,遷始安太守,王導請為司徒右長史,遷散騎常侍(四世紀中)。寶著《晉紀》二十卷,時稱良史;

  而性好陰陽術數,嘗感于其父婢死而再生,及其兄氣絕復蘇,自言見天神事,乃撰《搜神記》二十卷。以「發明神道之不誣」(自序中語),見《晉書》本傳。《搜神記》今存者正二十卷,然亦非原書,其書於神祇靈異人物變化之外,頗言神仙五行,又偶有釋氏說。

  漢下邳周式,嘗至東海,道逢一吏,持一卷書,求寄載,行十餘裡,謂式曰,「吾暫有所過,留書寄君船中,慎勿發之!」去後,式盜發視,書旨諸死人錄,下條有式名。須臾吏還,式猶視書。吏怒曰,「故以相告,而忽視之!」式叩頭流血,良久,吏曰,「感卿遠相載,此書不可除卿名,今日已去,還家三年勿出門,可得度也。勿道見吾書!」式還,不出已二年餘,家皆怪之。鄰人卒亡,父怒使往吊之,式不得已,適出門,便見此吏。吏曰,「吾令汝三年勿出,而今出門,知複奈何?吾求不見連累為鞭杖,今已見汝,可複奈何?後三日日中,當相取也。」……至三日日中,果見來取,便死。(卷五)

  阮瞻字千里,素執無鬼論,物莫能難,每自謂此理足以辨正幽明。忽有客通名詣瞻,寒溫畢,聊談名理,客甚有才辨,瞻與之言良久,及鬼神之事,反復甚苦,客遂屈,乃作色曰,「鬼神古今聖賢所共傳,君何得獨言無?即僕便是鬼!」於是變為異形,須臾消滅。瞻默然,意色大惡,歲餘而卒。(卷十六)

  焦湖廟有一玉枕,枕有小坼。時單父縣人楊林為賈客,至廟祈求,廟巫謂曰,「君欲好婚否?」林曰,「幸甚。」巫即遣林近枕邊,因入坼中,遂見朱樓瓊室。有趙太尉在其中,即嫁女與林,生六子,皆為秘書郎。歷數十年,並無思歸之志,忽如夢覺,猶在枕傍,林愴然久之。(今本無此條,見《太平寰宇記》一百二十六引)

  續幹寶書者,有《搜神後記》十卷。題陶潛撰。其書今具存,亦記靈異變化之事如前記,陶潛曠達,未必拳拳于鬼神,蓋偽託也。

  【注釋】

  魏文帝:即曹丕(187─226),字子桓。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曹操次子。操死,丕襲位為魏王。後代漢稱帝,國號魏。撰有《魏文帝集》。

  裴松之(372─451):字世期,南朝宋聞喜(今屬山西)人,任國子博士。奉命注晉陳壽《三國志》,博采群書一百四十餘種,保存不少文史資料。

  酈道元(466或472─527):字善長,北魏范陽(今河北涿縣)人,官禦史中尉、關右大使。所撰《水經注》四十卷,系我國古代具有文學價值的地理名著。

  趙王倫之變:趙王倫,即司馬倫(?─301),字子彝。晉司馬懿第九子,晉武帝時封趙王。據《晉書·孝惠帝紀》載,永康元年(300)四月,趙王倫等「矯詔廢賈後為庶人,司空張華、尚書僕射裴頠皆遇害」。

  蕭綺:南朝梁南蘭陵(今江蘇常州)人。關於他節錄王嘉《拾遺記》事,參看本書第六篇。

  王導(276─339):字茂弘,東晉琅琊臨沂(今屬山東)人。出身士族,曆仕元、明、成三帝,官至丞相。

  《晉紀》:《隋書·經籍志》著錄二十三卷,東晉幹寶撰。

  記晉宣帝至湣帝前後五十三年間事。《晉書·幹寶傳》載:「其書簡略,直而能婉,咸稱良史。」

  《搜神記》:《隋書·經籍志》著錄三十卷,題幹寶撰。今本二十卷,系後人從類書中輯錄而成。

  《搜神後記》:《隋書·經籍志》著錄十卷,題陶潛撰。陶潛(約372─427),又名淵明,字元亮,東晉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