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魯迅 > 且介亭雜文二集 | 上頁 下頁 |
「題未定」草(二) |
|
還是翻譯《死魂靈》的事情。躲在書房裡,是只有這類事情的。動筆之前,就先得解決一個問題:竭力使它歸化,還是儘量保存洋氣呢?日本文的譯者上田進⑦君,是主張用前一法的。他以為諷刺傳品的翻譯,第一當求其易懂,愈易懂,效力也愈廣大。所以他的譯文,有時就化一句為數句,很近於解釋。我的意見卻兩樣的。只求易懂,不如創作,或者改作,將事改為中國事,人也化為中國人。如果還是翻譯,那麼,首先的目的,就在博覽外國的作品,不但移情,也要益智,至少是知道何地何時,有這等事,和旅行外國,是很相像的:它必須有異國情調,就是所謂洋氣。其實世界上也不會有完全歸化的譯文,倘有,就是貌合神離,從嚴辨別起來,它算不得翻譯。凡是翻譯,必須兼顧著兩面,一當然力求其易解,一則保存著原作的丰姿,但這保存,卻又常常和易懂相矛盾:看不慣了。不過它原是洋鬼子,當然誰也看不慣,為比較的順眼起見,只能改換他的衣裳,卻不該削低他的鼻子,剜掉他的眼睛。我是不主張削鼻剜眼的,所以有些地方,仍然寧可譯得不順口。只是文句的組織,無須科學理論似的精密了,就隨隨便便,但副詞的「地」字,卻還是使用的,因為我覺得現在看慣了這字的讀者已經很不少。 然而「幸乎不幸乎」,我竟因此發見我的新職業了:做西崽⑧。 還是當作休息的翻雜誌,這回是在《人間世》二十八期上遇見了林語堂先生的大文,摘錄會損精神,還是抄一段──「……今人一味仿效西洋,自稱摩登,甚至不問中國文法,必欲仿效英文,分『歷史地』為形容詞,『歷史地的』為狀詞,以模仿英文之 historic-al-ly,拖一西洋辮子,然則『快來』何不因『快』字是狀詞而改為『快地的來』?此類把戲,只是洋場孽少怪相,談文學雖不足,當西崽頗有才。此種流風,其弊在奴,救之之道,在於思。」(《今文八弊》中) 其實是「地」字之類的採用,並非一定從高等華人所擅長的英文而來的。「英文」「英文」,一笑一笑。況且看上文的反問語氣,似乎「一味仿效西洋」的「今人」,實際上也並不將「快來」改為「快地的來」,這僅是作者的虛構,所以助成其名文,殆即所謂「保得自身為主,則圓通自在,大暢無比」之例了。不過不切實,倘是「自稱摩登」的「今人」所說,就是「其弊在浮」。 倘使我至今還住在故鄉,看了這一段文章,是懂得,相信的。我們那裡只有幾個洋教堂,裡面想必各有幾位西崽,然而很難得遇見。要研究西崽,只能用自己做標本,雖不過「頗」,也夠合用了。又是「幸乎不幸乎」,後來竟到了上海,上海住著許多洋人,因此有著許多西崽,因此也給了我許多相見的機會;不但相見,我還得了和他們中的幾位談天的光榮。不錯,他們懂洋話,所懂的大抵是「英文」,「英文」,然而這是他們的吃飯傢伙,專用於服事洋東家的,他們決不將洋辮子拖進中國話裡來,自然更沒有搗亂中國文法的意思,有時也用幾個音譯字,如「那摩溫」,「土司」⑨之類,但這也是向來用慣的話,並非標新立異,來表示自己的摩登的。他們倒是國粹家,一有餘閒,拉皮胡,唱《探母》⑩;上工穿制服,下工換華裝,間或請假出遊,有錢的就是緞鞋綢衫子。不過要戴草帽,眼鏡也不用玳瑁邊的老樣式,倘用華洋的「門戶之見」看起來,這兩樣卻不免是缺點。 又倘使我要另找職業,能說英文,我可真的肯去做西崽的,因為我以為用工作換錢,西崽和華僕在人格上也並無高下,正如用勞力在外資工廠或華資工廠換得工資,或用學費在外國大學或中國大學取得資格,都沒有卑賤和清高之分一樣。西崽之可厭不在他的職業,而在他的「西崽相」。這裡之所謂「相」,非說相貌,乃是「誠於中而形於外」的,包括著「形式」和「內容」而言。這「相」,是覺得洋人勢力,高於群華人,自己懂洋話,近洋人,所以也高於群華人;但自己又系出黃帝,有古文明,深通華情,勝洋鬼子,所以也勝於勢力高於群華人的洋人,因此也更勝於還在洋人之下的群華人。租界上的中國巡捕,也常常有這一種「相」。 倚徙華洋之間,往來主奴之界,這就是現在洋場上的「西崽相」。但又並不是騎牆,因為他是流動的,較為「圓通自在」,所以也自得其樂,除非你掃了他的興頭。 【注釋】 ⑦上田進(1907─1947):日本翻譯家。曾將俄羅斯文學和蘇聯文學多種譯成日文。 ⑧西崽:舊時對西洋人雇用的中國男僕的蔑稱。林語堂在《人間世》第二十八期(一九三五年五月二十日)發表的《今文八弊(中)》一文中說:「(三)賣洋鐵罐,西崽口吻──今人既趕時髦,生怕落伍,於是標新立異,競角摩登。……譬如醫道,以西洋愛克斯光與中國陰陽五行之說相較,……倘加以深究,其中自有是非可言,……說法雖乖,功效實同。……一入門戶之見,便失了自主,苦痛難言,保得自身為主,則圓通自在,大暢無比。」下面就緊接著這裡所引的一段文字。 ⑨「那摩溫」:即英語 Numberone 的音譯,意為第一號,當時上海用以稱工頭。「土司」,即英語Toast的音譯,意為烤麵包片。 ⑩《探母》:即京劇《四郎探母》。演的是北宋楊家將故事。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