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魯迅 > 且介亭雜文 | 上頁 下頁 |
病後雜談(3) |
|
三 清朝有滅族,有淩遲,卻沒有剝皮之刑,這是漢人應該慚愧的,但後來膾炙人口的虐政是文字獄。雖說文字獄,其實還含著許多複雜的原因,在這裡不能細說;我們現在還直接受到流毒的,是他刪改了許多古人的著作的字句,禁了許多明清人的書。 《安龍逸史》大約也是一種禁書,我所得的是吳興劉氏嘉業堂[24]的新刻本。他刻的前清禁書還不止這一種,屈大均的又有《翁山文外》;還有蔡顯的《閑漁閑閑錄》[25],是作者因此「斬立決」,還累及門生的,但我細看了一遍,卻又尋不出什麼忌諱。對於這種刻書家,我是很感激的,因為他傳授給我許多知識──雖然從雅人看來,只是些庸俗不堪的知識。但是到嘉業堂去買書,可真難。我還記得,今年春天的一個下午,好容易在愛文義路找著了,兩扇大鐵門,叩了幾下,門上開了一個小方洞,裡面有中國門房,中國巡捕,白俄鏢師各一位。巡捕問我來幹什麼的。我說買書。他說賬房出去了,沒有人管,明天再來罷。我告訴他我住得遠,可能給我等一會呢?他說,不成!同時也堵住了那個小方洞。過了兩天,我又去了,改作上午,以為此時賬房也許不至於出去。但這回所得回答卻更其絕望,巡捕曰:「書都沒有了!賣完了!不賣了!」 我就沒有第三次再去買,因為實在回復的斬釘截鐵。現在所有的幾種,是托朋友去輾轉買來的,好像必須是熟人或走熟的書店,這才買得到。 每種書的末尾,都有嘉業堂主人劉承幹先生的跋文,他對於明季的遺老很有同情,對於清初的文禍也頗不滿。但奇怪的是他自己的文章卻滿是前清遺老的口風;書是民國刻的,「儀」字還缺著末筆[26]。我想,試看明朝遺老的著作,反抗清朝的主旨,是在異族的入主中夏的,改換朝代,倒還在其次。所以要頂禮明末的遺民,必須接受他的民族思想,這才可以心心相印。現在以明遺老之仇的滿清的遺老自居,卻又引明遺老為同調,只著重在「遺老」兩個字,而毫不問遺於何族,遺在何時,這真可以說是「為遺老而遺老」,和現在文壇上的「為藝術而藝術」,成為一副絕好的對子了。 倘以為這是因為「食古不化」的緣故,那可也並不然。中國的士大夫,該化的時候,就未必決不化。就如上面說過的《蜀高抬貴手》,原是一部筆法都仿《春秋》的書,但寫到「聖祖仁皇帝康熙元年春正月」,就有「贊」道:「……明季之亂甚矣!風終幽,雅終《召旻》,[27]托亂極思治之隱憂而無其實事,孰若臣祖親見之,臣身親被之乎?是編以元年正月終者,非徒謂體元表正[28],蔑以加茲;生逢盛世,蕩蕩難名,一以寄沒世不忘之恩,一以見太平之業所由始耳!」 《春秋》上是沒有這種筆法的。滿洲的肅王的一箭,不但射死了張獻忠[29],也感化了許多讀書人,而且改變了「春秋筆法」[30]了。 【注釋】 [24]吳興劉氏嘉業堂:我國著名的私人藏書樓,在浙江吳興南潯鎮,藏書達六十萬卷,並自行雕版印書,刻有《嘉業堂叢書》、《求恕齋叢書》等。創辦人劉承幹(1882─1963),字貞一,號翰怡,浙江吳興人。 [25]蔡顯(約1697─1767):字笠夫,江蘇華亭(今上海松江)人。《清代文字獄檔》第二輯收有「蔡顯《閑漁閑閑錄》案」,此案發生於乾隆三十二年(1767),據當時的奏摺稱:蔡顯系雍正時舉人,年七十一歲,自號閑漁;所著《閑閑錄》一書,語含誹謗,意多悖逆。後來的結果是蔡顯被「斬決」,他的兒子「斬監候秋後處決」,門人等分別「杖流」及「發伊犁等處充當苦差」。《閑漁閑閑錄》,九卷,是一部雜錄朝典、時事、詩句的雜記,劉氏嘉業堂刻本於一九一五年印行。 [26]缺著末筆:從唐代開始的一種避諱方法,即在書寫或鐫刻本朝皇帝或尊長的名字時省略最末一筆。劉承幹對「儀」字缺末筆,是避清廢帝溥儀的諱。 [27]風終幽,雅終《召旻》:《詩經》計分「國風」、「小雅」、「大雅」、「頌」四類。《豳》列于「國風」的最後,共七篇。據《詩序》稱:這些都是關於周公「遭變故」、「救亂」、「東征」的詩。《召旻》是「大雅」的最後一篇,據《詩序》稱:「《召旻》,凡伯(周大夫)刺幽王大壞也。」 [28]體元表正:「體元」,見《春秋》隱公元年:「元年,春,王正月。」晉代杜預注:「凡人君即位,欲其體元以居正,故不言一年一月也。」據唐代孔穎達疏:「元正實是始長之義,但因名以廣之。元者:氣之本也,善之長也;人君執大本,長庶物,欲其與元同體,故年稱元年。」「表正」,見《書經·仲虺之誥》:「表正萬邦。」漢代孔安國注:「儀錶天下,法正萬國。」 [29]關於張獻忠之死,史書上的說法不一。據《明史·張獻忠傳》載:清順治三年(1646)清肅親王豪格進兵四川,「獻忠盡焚成都宮殿廬舍,夷其城,率眾出川北,……會我大清兵至漢中,……至鹽亭界,大霧。獻忠曉行,猝遇我兵於鳳凰坡,中矢墜馬,蒲伏積薪下。於是我兵擒獻忠出,斬之。」但《明史紀事本末·張獻忠之亂》說他是「以病死於蜀中」。 [30]「春秋筆法」:《春秋》是春秋時期魯國的編年史,相傳為孔丘所修。過去的經學家認為它每用一字,都隱含「褒」「貶」的「微言大義」,稱為「春秋筆法」。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