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魯迅 > 且介亭雜文 | 上頁 下頁
關於中國的兩三件事(3)


  三 關於中國的監獄

  我想,人們是的確由事實而從新省悟,而事情又由此發生變化的。從宋朝到清朝的末年,許多年間,專以代聖賢立言的「制藝」[25]這一種煩難的文章取士,到得和法國打了敗仗[26],這才省悟了這方法的錯誤。於是派留學生到西洋,開設兵器製造局,作為那改正的手段。省悟到這還不夠,是在和日本打了敗仗之後[27],這回是竭力開起學校來。於是學生們年年大鬧了。從清朝倒掉,國民黨掌握政權的時候起,才又省悟了這錯誤,作為那改正的手段的,是除了大造監獄之外,什麼也沒有了。

  在中國,國粹式的監獄,是早已各處都有的。到清末,就也造了一點西洋式,即所謂文明式的監獄。那是為了示給旅行到此的外國人而建造,應該與為了和外國人好互相應酬,特地派出去,學些文明人的禮節的留學生,屬￿同一種類的。托了這福,犯人的待遇也還好,給洗澡,也給一定分量的飯吃,所以倒是頗為幸福的地方。但是,就在兩三禮拜前,政府因為要行仁政了,還發過一個不准克扣囚糧的命令。從此以後,可更加幸福了。

  至於舊式的監獄,則因為好像是取法於佛教的地獄的,所以不但禁錮犯人,此外還有給他吃苦的職掌。擠取金錢,使犯人的家屬窮到透頂的職掌,有時也會兼帶的。但大家都以為應該。如果有誰反對罷,那就等於替犯人說話,便要受惡黨[28]的嫌疑。然而文明是出奇的進步了,所以去年也有了提倡每年該放犯人回家一趟,給以解決性欲的機會的,頗是人道主義氣味之說的官吏。[29]其實,他也並非對於犯人的性欲,特別表著同情,不過因為總不愁竟會實行的,所以也就高聲嚷一下,以見自己的作為官吏的存在。然而輿論頗為沸騰了。有一位批評家,還以為這麼一來,大家便要不怕牢監,高高興興的進去了,很為世道人心憤慨了一下。[30]受了所謂聖賢之教那麼久,竟還沒有那位官吏的圓滑,固然也令人覺得誠實可靠,然而他的意見,是以為對於犯人,非加虐待不可,卻也因此可見了。

  從別一條路想,監獄確也並非沒有不像以「安全第一」為標語的人們的理想鄉的地方。火災極少,偷兒不來,土匪也一定不來搶。即使打仗,也決沒有以監獄為目標,施行轟炸的傻子;即使革命,有釋放囚犯的例,而加以屠戮的是沒有的。當福建獨立[31]之初,雖有說是釋放犯人,而一到外面,和他們自己意見不同的人們倒反而失蹤了的謠言,然而這樣的例子,以前是未曾有過的。總而言之,似乎也並非很壞的處所。只要准帶家眷,則即使不是現在似的大水,饑荒,戰爭,恐怖的時候,請求搬進去住的人們,也未必一定沒有的。於是虐待就成為必不可少了。

  牛蘭[32]夫婦,作為赤化宣傳者而關在南京的監獄裡,也絕食了三四回了,可是什麼效力也沒有。這是因為他不知道中國的監獄的精神的緣故。有一位官員詫異的說過:他自己不吃,和別人有什麼關係呢?豈但和仁政並無關係而已呢,省些食料,倒是于監獄有益的。甘地[33]的把戲,倘不挑選興行場[34],就毫無成效了。

  然而,在這樣的近于完美的監獄裡,卻還剩著一種缺點。至今為止,對於思想上的事,都沒有很留心。為要彌補這缺點,是在近來新發明的叫作「反省院」的特種監獄裡,施著教育。我還沒有到那裡面去反省過,所以並不知道詳情,但要而言之,好像是將三民主義時時講給犯人聽,使他反省著自己的錯誤。聽人說,此外還得做排擊共產主義的論文。如果不肯做,或者不能做,那自然,非終身反省不可了,而做得不夠格,也還是非反省到死則不可。現在是進去的也有,出來的也有,因為聽說還得添造反省院,可見還是進去的多了。考完放出的良民,偶爾也可以遇見,但仿佛大抵是萎靡不振,恐怕是在反省和畢業論文上,將力氣使盡了罷。那前途,是在沒有希望這一面的。

  【注釋】

  [25]「制藝」:也稱制義。科舉考試時規定的文體。在明清兩代指摘取「四書」、「五經」中文句命題、立論的八股文。

  [26]指一八八四年至一八八五年的中法戰爭。戰爭的結果是清政府與法國簽訂了不平等的《中法新約》。

  [27]指一八九四年至一八九五年的中日戰爭(即甲午戰爭)。清政府在戰敗後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28]惡黨:這裡是反語,當時國民黨反動派曾用「匪黨」等字眼誣稱中國共產黨。

  [29]一九三三年四月四日《申報》「南京專電」稱:「司法界某要人談……壯年犯之性欲問題,依照理論,人民犯罪,失去自由,而性欲不在剝奪之列,歐美文明國家,定有犯人假期……每年得請假返家五天或七天,解決其性欲。」

  [30]一九三三年八月二十日出版的《十日談》第二期載有郭明的《自由監獄》一文,其中說:「最近司法當局複有關於囚犯性欲問題之討論……本來,囚禁制度……是國家給予犯罪者一個自省而改過的機會……監獄痛苦盡人皆知,不法犯罪,乃自討苦吃,百姓既有戒心,或者可以不敢犯法;對付小人,此亦天機一條也。」

  [31]福建獨立:指一九三三年十一月在福建發生的政變。一九三二年一月二十八日在上海抗擊進犯日軍的十九路軍,被蔣介石調往福建進行反共內戰。該軍廣大官兵在中國共產黨抗日主張的影響下,反對蔣介石投降日本的政策,不願和紅軍作戰。一九三三年十一月,十九路軍將領聯合國民黨內一部分勢力,在福建省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並與紅軍成立抗日反蔣協定,但不久即在蔣介石的兵力壓迫下失敗。

  [32]牛蘭(Naulen):即保羅·魯埃格(Paul Ruegg),原籍波蘭,「泛太平洋產業同盟」上海辦事處秘書,共產國際派駐中國的工作人員。一九三一年六月十七日牛蘭夫婦同在上海被國民黨政府拘捕,送往南京監禁,次年七月一日以「危害民國」罪受審。牛蘭不服,於七月二日起進行絕食鬥爭。宋慶齡、蔡元培等曾組織「牛蘭夫婦營救委員會」營救。一九三七年日本侵佔南京前夕出獄。

  [33]甘地(M.Gandhi,1869─1948):印度民族獨立運動的領袖。他主張「非暴力抵抗」,倡導對英國殖民政府「不合作運動」,曾屢遭監禁,在獄中多次以絕食表示反抗。

  [34]興行場:日語,戲場的意思。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