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魯迅 > 且介亭雜文 | 上頁 下頁 |
關於中國的兩三件事(2) |
|
二 關於中國的王道 在前年,曾經拜讀過中裡介山氏⒁的大作《給支那及支那國民的信》。只記得那裡面說,周漢都有著侵略者的資質。而支那人都謳歌他,歡迎他了。連對於朔北的元和清,也加以謳歌了。只要那侵略,有著安定國家之力,保護民生之實,那便是支那人民所渴望的王道,於是對於支那人的執迷不悟之點,憤慨得非常。 那「信」,在滿洲出版的雜誌上,是被譯載了的,但因為未曾輸入中國,所以像是回信的東西,至今一篇也沒有見。只在去年的上海報上所載的胡適⒂博士的談話裡,有的說,「只有一個方法可以征服中國,即徹底停止侵略,反過來征服中國民族的心。」不消說,那不過是偶然的,但也有些令人覺得好像是對於那信的答覆。 征服中國民族的心,這是胡適博士給中國之所謂王道所下的定義,然而我想,他自己恐怕也未必相信自己的話的罷。在中國,其實是徹底的未曾有過王道,「有歷史癖和考據癖」的胡博士,該是不至於不知道的。 不錯,中國也有過謳歌了元和清的人們,但那是感謝火神之類,並非連心也全被征服了的證據。如果給與一個暗示,說是倘不謳歌,便將更加虐待,那麼,即使加以或一程度的虐待,也還可以使人們來謳歌。四五年前,我曾經加盟于一個要求自由的團體⒃,而那時的上海教育局長陳德征氏勃然大怒道,在三民主義的統治之下,還覺得不滿麼?那可連現在所給與著的一點自由也要收起了。而且,真的是收起了的。每當感到比先前更不自由的時候,我一面佩服著陳氏的精通王道的學識,一面有時也不免想,真該是謳歌三民主義的。然而,現在是已經太晚了。 在中國的王道,看去雖然好像是和霸道對立的東西,其實卻是兄弟⒄,這之前和之後,一定要有霸道跑來的。人民之所謳歌,就為了希望霸道的減輕,或者不更加重的緣故。 漢的高祖⒅,據歷史家說,是龍種,但其實是無賴出身,說是侵略者,恐怕有些不對的。至於周的武王⒆,則以征伐之名入中國,加以和殷似乎連民族也不同,用現代的話來說,那可是侵略者。然而那時的民眾的聲音,現在已經沒有留存了。孔子和孟子⒇確曾大大的宣傳過那王道,但先生們不但是周朝的臣民而已,並且周遊歷國,有所活動,所以恐怕是為了想做官也難說。說得好看一點,就是因為要「行道」,倘做了官,于行道就較為便當,而要做官,則不如稱讚周朝之為便當的。然而,看起別的記載來,卻雖是那王道的祖師而且專家的周朝,當討伐之初,也有伯夷和叔齊扣馬而諫[21],非拖開不可;紂的軍隊也加反抗,非使他們的血流到漂杵[22]不可。接著是殷民又造了反,雖然特別稱之曰「頑民」[23],從王道天下的人民中除開,但總之,似乎究竟有了一種什麼破綻似的。好個王道,只消一個頑民,便將它弄得毫無根據了。 儒士和方士,是中國特產的名物。方士的最高理想是仙道,儒士的便是王道。但可惜的是這兩件在中國終於都沒有。據長久的歷史上的事實所證明,則倘說先前曾有真的王道者,是妄言,說現在還有者,是新藥。孟子生於周季,所以以談霸道為羞[24],倘使生於今日,則跟著人類的智識範圍的展開,怕要羞談王道的罷。 【注釋】 ⒁中裡介山(1885─1944):日本通俗小說家,著有歷史小說《大菩薩山卡》。他的《給支那和支那國民的一封信》,一九三一年(昭和六年)日本春陽堂出版。 ⒂胡適(1891─1962):字適之,安徽績溪人。早年留學美國,曾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回國後任北京大學教授。他當時積極支持國民黨政府的內外政策。這裡所引的這段話,是他一九三三年三月十八日在北平對記者的談話,載同年三月二十二日《申報·北平通訊》。下文的「有歷史癖和考據癖」,是他在一九二〇年七月所寫的《『水滸傳』考證》中的話:「我最恨中國史家說的什麼『作史筆法』,但我卻有點『歷史癖』;我又最恨人家咬文齧字的評文,但我卻又有點『考據癖』!」 ⒃指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共產黨支持和領導下的革命群眾團體,一九三〇年二月成立於上海,它的宗旨是爭取言論、出版、結社、集會等自由,反對國民黨的反動統治。 ⒄關於王道和霸道之說,《孟子·公孫醜》載有孟軻的話:「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又《漢書·元帝紀》:「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 ⒅漢高祖:即劉邦(前247─前195),沛(今江蘇沛縣)人,秦末農民起義領袖,漢朝的建立者。據《史記·高祖本紀》載:「高祖……父曰太公,母曰劉媼,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交龍於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又說他「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好酒及色。常從王媼、武負貰酒」。 ⒆周武王:姓姬名發,殷末周族領袖。公元前十一世紀,他聯合西北和西南各族起兵進入中原,滅殷後建立周王朝。 ⒇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儒家學派的創始者。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今山東鄒縣東南)人,他繼承並發揮了儒家學說,成為孔丘以後的又一儒家代表人物。 [21]伯夷和叔齊扣馬而諫:據《史記·伯夷列傳》載:「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聞西伯昌善養老,盍往歸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載木主,號為文王,東伐紂。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弑君,可謂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義人也,扶而去之。』」 [22]血流漂杵:據《尚書·武成》載:「甲子昧爽,受(紂)率其旅若林,會於牧野。罔有敵于我師,前徒倒戈,攻於後以北,血流漂杵。」 [23]「頑民」:據《史記·殷本紀》載:「周武王崩,武庚(商紂之子)與管叔、蔡叔作亂,成王命周公誅之。」又《尚書·多士》載:「成周(今洛陽)既成,遷殷頑民。」據唐代孔穎達疏:「頑民,謂殷之大夫、士從武庚叛者;以其無知,謂之頑民。」 [24]以談霸道為羞:據《孟子·梁惠王》載:「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據宋代朱熹《集注》:「仲尼之門,五尺童子羞稱五霸,為其先詐力而後仁義也。」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