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魯迅 > 華蓋集 | 上頁 下頁 |
通訊(1) |
|
一 旭生②先生: 前天收到《猛進》③第一期,我想是先生寄來的,或者是玄伯④先生寄來的。無論是誰寄的,總之:我謝謝。 那一期裡有論市政的話,使我忽然想起一件不相干的事來。我現在住在一條小胡同裡,這裡有所謂土車者,每月收幾吊錢,將煤灰之類搬出去。搬出去怎麼辦呢?就堆在街道上,這街就每日增高。有幾所老房子,只有一半露出在街上的,就正在豫告著別的房屋的將來。我不知道什麼緣故,見了這些人家,就像看見了中國人的歷史。 姓名我忘記了,總之是一個明末的遺民,他曾將自己的書齋題作「活埋庵」。 ⑤誰料現在的北京的人家,都在建造「活埋庵」,還要自己拿出建造費。看看報章上的論壇,「反改革」的空氣濃厚透頂了,滿車的「祖傳」,「老例」,「國粹」等等,都想來堆在道路上,將所有的人家完全活埋下去,「強聒不舍」⑥,也許是一個藥方罷,但據我所見,則有些人們—— 甚至於竟是青年——的論調,簡直和「戊戌政變」⑦時候的反對改革者的論調一模一樣。你想,二十七年了,還是這樣,豈不可怕。大約國民如此,是決不會有好的政府的;好的政府,或者反而容易倒。也不會有好議員的;現在常有人罵議員,說他們收賄,無特操,趨炎附勢,自私自利,但大多數的國民,豈非正是如此的麼?這類的議員,其實確是國民的代表。 我想,現在的辦法,首先還得用那幾年以前《新青年》上已經說過的「思想革命」⑧。還是這一句話,雖然未免可悲,但我以為除此沒有別的法。而且還是準備「思想革命」的戰士,和目下的社會無關。待到戰士養成了,於是再決勝負。我這種迂遠而且渺茫的意見,自己也覺得是可歎的,但我希望於《猛進》的,也終於還是「思想革命」。 魯迅。三月十二日。 魯迅先生: 你所說底「二十七年了,還是這樣,」誠哉是一件極「可怕」的事情。人類思想裡面,本來有一種惰性的東西,我們中國人的惰性更深。惰性表現的形式不一,而最普通的,第一就是聽天任命,第二就是中庸。聽天任命和中庸的空氣打不破,我國人的思想,永遠沒有進步的希望。 你所說底「講話和寫文章,似乎都是失敗者的徵象。 正在和運命惡戰的人,顧不到這些。」實在是最痛心的話。 但是我覺得從另外一方面看,還有許多人講話和寫文章,還可以證明人心的沒有全死。可是這裡需要有分別,必需要是一種不平的呼聲,不管是冷嘲或熱罵,才是人心未全死的證驗。如果不是這樣,換句話說,如果他的文章裡面,不用很多的「!」,不管他說的寫的怎麼樣好聽,那人心已經全死,亡國不亡國,倒是第二個問題。 「思想革命」,誠哉是現在最重要不過的事情,但是我總覺得《語絲》,《現代評論》和我們的《猛進》,就是合起來,還負不起這樣的使命。我有兩種希望:第一希望大家集合起來,辦一個專講文學思想的月刊。裡面的內容,水平線並無庸過高,破壞者居其六七,介紹新者居其三四。這樣一來,大學或中學的學生有一種消閒的良友,與思想的進步上,總有很大的裨益。我今天給適之先生略談幾句,他說現在我們辦月刊很難,大約每月出八萬字,還屬可能,如若想出十一二萬字,就幾乎不可能。我說你又何必拘定十一二萬字才出,有七八萬就出七八萬,即使再少一點,也未嘗不可,要之有它總比沒有它好的多。這是我第一個希望。第二我希望有一種通俗的小日報。現在的《第一小報》,似乎就是這一類的。 這個報我只看見三兩期,當然無從批評起,但是我們的印象:第一,是篇幅太小,至少總要再加一半才敷用;第二,這種小報總要記清是為民眾和小學校的學生看的。所以思想雖需要極新,話卻要寫得極淺顯。所有專門術語和新名詞,能躲避到什麼步田地躲到什麼步田他。《第一小報》對於這一點,似還不很注意。這樣良好的通俗小日報,是我第二種的希望。拉拉雜雜寫來,漫無倫敘。你的意思以為何如? 徐炳昶。三月十六日。 【注釋】 ①本篇最初分兩次發表於一九二五年三月二十日、四月三日北京《猛進》週刊第三、五期。 ②旭生:徐炳昶(1888—1976),字旭生,河南唐河人,當時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猛進》週刊的主編。 ③《猛進》:政論性週刊,一九二五年三月六日創刊於北京,一九二六年三月十九日出至第五十三期停刊。 ④玄伯:李宗侗,字玄伯,河北高陽人,當時任北京大學法文系教授。《猛進》週刊自第二十七期起,由他接編。 ⑤指徐樹丕,字武子,號活埋庵道人,江蘇長洲(今吳縣)人,明末秀才。明亡後隱居不出。著有《識小錄》、《活埋庵集》等。 ⑥「強聒不舍」:語出《莊子·天下》:「強聒而不舍者也。」 意思是說了又說,不肯停止。 ⑦「戊戌政變」:一八九八年(戊戌)光緒皇帝採納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康有為等人變法維新的主張,於六月間開始,任用維新人士參預政事,頒佈新法,推行新政。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強烈反對,於九月發動政變,囚禁光緒,殺害維新運動領袖譚嗣同等六人,並通緝康有為、梁啟超,廢除新法,維新運動遂告失敗。歷史上稱為「戊戌政變」。 ⑧《新青年》:綜合性月刊,「五四」時期倡導新文化運動,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刊物。一九一五年九月創刊於上海,由陳獨秀主編。第一卷名《青年雜誌》,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一九一六年底遷至北京。從一九一八年一月起,李大釗等參加該刊編輯工作。一九二二年七月休刊,共出九卷,每卷六期。魯迅在「五四」時期同該刊有密切關係,是它的重要撰稿人,並曾參加該刊編輯會議。「思想革命」,指《新青年》提倡的反對舊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的文化革命運動。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