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魯迅 > 《故事新編》插圖 | 上頁 下頁
「把愛好變為一種習慣」


  ——走近畫家陸燕生

  初識陸燕生是在一九七七年,時值我館(中國歷史博物館,現更名為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周恩來同志逝世一周年紀念展覽》,他以一幅"夜以繼日"的油畫參展,並被博物館收藏.他給我的第一印象是,一個工于中國畫的畫家,油畫水平也如此了得.不久我們有幸一起到承德博物館協助工作,他創作了一幅"吐爾扈特歸順圖"的大型歷史畫,作為對承德博物館開館的賀禮。這幅畫展出後,好評如潮,而後又被承德博物館收藏。從這幅畫中,我看到了他的強烈創作欲望和創作能力.粉碎"四人幫"後,他有感而發,創作了漫畫"耍帽子"。畫面上"四人幫"一字排開,在舞臺上邁著小丑笨拙的步子,一邊橫著行走,一邊耍接著手中的帽子.舞動的帽子上依次標寫著"總書記"、"國家主席"、"總理"、"委員長"。看到這裡,你會忍俊不禁,因為作者把"四人幫"篡黨奪權的醜陋嘴臉刻畫的竟如此惟妙惟肖。這幅漫畫一經發表便不脛而走,人民日報、北京日報專刊登載。後在中國美術館展出,也予以好評並收藏。這幅漫畫給我的感覺是,他有睿智的頭腦和哲理的思維。

  陸燕生,筆名"雁聲"。1944年,他出生在一個書香世家,自幼聰慧,喜歡塗鴉,少年時代就顯露出極高的繪畫天賦,從小學到初中曾五次有美術作品參加世界兒童畫展,他所創作的四尺整宣工筆劃"鬧天空",人物之精靈,作品之大氣使人很難想像,竟出自於十三歲的少年之手。1960年他創作的國畫"花卉"、"歸途"曾以中國人民保衛兒童委員會的名義贈予古巴,充當了一次"文化使者"。

  一九六二年,他如願以償的考入美院附中,經過了四年嚴格的學習和訓練,練就了扎實的繪畫基本功,確立了自己一生從事繪畫藝術的道路。

  一九七三年他被分配到北京魯迅博物館從事展覽設計工作。這個崗位使他學有所用,更有了充分展示自己繪畫才能的機會。多年來,他完成了《魯迅生平展覽》,從總體設計、形式設計、裝飾設計、廣告、宣傳品、門票等系列設計工作及魯迅的書籍編輯工作。除次以外他還為魯迅展覽創作了歷史畫,並繪製了不少插圖。他對於工作總是認真一絲不苟,甚至做到極至,有成績為證:他在設計《魯迅生平展覽》時所繪製的陳列效果圖獲國家文物局博物館陳列設計優秀獎;他為《魯迅生平展覽》創作的歷史畫"故事新編"參加中國美術館舉辦的《紀念魯迅100周年展》;他繪製設計的"魯迅故居"門券獲國家旅遊局和《旅遊報》主辦的全國首屆園林名勝古跡遊覽門票設計藝術評比一等獎。

  在工作取得成就的同時,他的繪畫水平也與日俱進,並伴有許多優秀的美術作品問世。1981年作品"泰山煙雨"獲北京市美展優秀獎;1987年創作"大禹陵"參加赴日中國百景展;同年為香格里拉飯店創作工筆重彩"飛天圖"並被收藏;1992年作品"山村夜色"等赴香港參加美國國際合作委員會香港分會舉辦的《中國書畫慈善展覽》。為此他先後被納為中國博物館學會會員、北京中國美術協會會員,同時業務職稱被評為副研究員並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這期間,我們在魯迅博物館見過幾次面,首先得知他已完成了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進修,使自己更加充實了,更加成熟了,特別是豐富了自己的理論知識,使今後的繪畫在理性和感性結合方面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另外他的工作條件也改善了,有了自己的辦公室兼畫室。他的畫室不大但光線很好,屋裡堆滿了書和筆墨紙硯,牆上四處掛著自己的和他人的作品,有裝裱成型的,有墨蹟未乾的,寫字臺下,堆滿著廢棄已撂了很厚的書畫稿像一張名片,介紹著主人的勤奮。後來我每每到他那裡都有所獲;或有新作品問世,拿出來與大家分享;或高朋滿座,彼此交流,切磋技藝。記得他最常說的一句話,作為一個藝術家,"要把愛好變成一種習慣"。在這間畫室裡甘於寂寞和淡泊,日復一日地辛勤耕耘著,自覺地把繪畫當作一種習慣,持之以恆地向前走、向前走―並一步一步走向高峰。

  為了充實自己,「師造化」于自然中,他走遍了祖國的天南地北,遊覽了許多名山大川和名勝古跡。他還沿著徐霞客所走過的路,心追手摹不仃地寫生,體味著先人「搜盡奇峰打草稿」的藝論。僅紹興一地,他先後去了十幾次,畫稿近百幅,為日後創作「越中攬勝」儲蓄能量。

  2002年,他還利用到德國進行講學的機會,遊歷了法國、意大利、芃蒂岡以及俄羅斯。所到之處,建築是藝術、雕塑是藝術、城市是藝術、大自然是藝術、到處都是藝術。在法國盧浮宮、蓬皮杜藝術中心、奧賽博物館以及意大利的米蘭大教堂、佛羅倫撒大教堂、芃蒂岡大教堂等地,他親眼目睹了文藝復興時期三傑,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的微笑」和「最後的晚餐」、 拉菲爾整牆的人體素描、米開朗基羅的位於教堂宆頂的巨型浮雕和主雕「悲切」等;以及藝術大師畢加索、梵高、高更、莫奈、馬奈……等的優秀代表作。每每在大師的作品面前,他的第一感受是震撼,然後就屏住呼吸,凝神貫注,貪婪地吮吸著西方藝術的精髓。

  對於藝術的借鑒和傳統的傳承,他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認為學習西方, 學習古人, 學習傳統決不能照搬。強調「不要學結果,要學過程」。「在學過程時,要咀嚼、要思維、要消化、要體味,樂趣在於過程的探討之中」否則就會依葫蘆畫瓢,千人一面,最後落入「學我則死」的死胡同。

  對於藝術創作,他也有自己的看法,認為「藝術的精髓在於創新」畫家的作品不能只停留在習作階段,因為「習作是手段,創新才是目的」。

  他還說: 「繪畫是視覺藝術,好的作品首先要有強烈的視覺衝擊力,搏發力和張力」。優秀的藝術家都是不擇手段為自己作品製造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吳冠中、黃永玉先生是他最佩服的藝術家之一,因為他們的作品有強烈的視覺衝擊力,有個性和隨意性,作品老而彌新。

  他「把繪畫變成一種習慣」走到今日已碩果頗豐了。他的不少佳作除被中國美術館、中南海、中共中央辦公廳和許多國家級博物館收藏外;1997年還有作品「鐘進士圖」參展東南亞國際現代名家水墨畫展並獲大獎;1995年為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創作了 「長白抗聯浴血林海 ;1998年作品「菽馨」、「泉鳴松下雲蕩石間」參加毛主席紀念堂的相關展覽後並被收藏。

  值得一提的是,為紀念魯迅誕辰100周年,他在為魯迅博物館徵集美術作品的過程中,有幸結識了美術界老前輩和藝術大師,他們有吳作人、李可染、蔣兆和、劉繼卣、古元、吳冠中、李琦、程十發、賀有直、王乃壯、陳逸飛、盧沉、周思聰、范曾等,豐富了博物館的美術藏品並和他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在耳濡目染中這些藝術大師的藝德和品德使他受益終生。

  與同時代的人相比,他是一個出色的畫家,同時還是一個富於社會責任感的畫家。多年來他參加了眾多公益慈善活動,義務捐獻不少書畫,也在一些書畫團體兼任了諸如副主任、理事、兼職教授、顧問等職,為繁榮社會文化事業做出了貢獻。他還在許多報刊、圖書、雜誌發表了不少繪畫作品,出版過個人畫冊和圖冊。個人傳記被列入多種國內外名人錄。

  他步入花甲之年,他為了勉勵自己刻了一方章,名為「陸十晨」取意為人過六十歲又迎來藝術的早晨,他仍行進在「把愛好變成一種習慣」的路上……。

  下面介紹他近期完成的的幾幅作品。

  《春風今日度雪原》

  這幅畫是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為慶祝建黨八十五周年,長征七十周年展覽的應邀參展作品。由於時間緊,任務急, 這幅畫是作者僅用一周多的時間突擊完成的。

  畫面再現了當年西藏和平解放的一段歷史。作者首先巧妙的構思。為了使這一歷史事件內容豐富具有連貫性,他大膽地打破了時空界限,把不同時間、不同場面、不同地域、不同人群借助於連環畫的手法集合在同一張畫面。佈局分為三組,左側是以西藏地方政府代表阿沛·阿旺晉美率西藏地方官員、喇嘛、上層人士為一方向解放軍獻哈達,點出了西藏和平解放的主題。右側一組畫的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在藏民歡呼聲中開進西藏的情景。作者把重點放在中間的顯要位置上,畫面安排了藏民載歌載舞歡慶場面,表達了百萬農奴翻身解放的心聲。為了突出重點,作者給了它較大的篇幅,人物也作了重墨重彩的勾勒和渲染兩個高大舞動的彩牛增加歡慶的氣氛。特別是右側行進中的解放軍歡笑著向藏民顧盼以及與藏民寒暄的畫面,使整個場面既有彼此的呼應,又有整體效果,更加和諧和統一。

  畫中作者將焦點透視和中國畫的多點透視並用,把布達拉宮於傾斜狀的喜馬拉雅山脈的環抱之中,使布達拉宮更加雄偉壯麗。畫面中兩座白塔,一座藏式佛教建築、五星紅旗高高飄揚,還有彩旗的星星點綴大小不一、高低錯落 活躍了畫面,也破了畫面易呆板的格局,左前方大片盛開的花,迎風搖,它告訴我們西藏的春天來了。

  《團結風采》

  這幅畫是為 「華威杯」書畫藝術邀請展特邀創作的巨幅中國畫,長近8米。作者懷著強烈的民族感情和社會責任感,謳歌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民族大團結的和諧統一社會。為了表現民族大團結的歡樂場面,作者用筆彙集了五十六個民族,並給他們都穿上各民族的節日盛裝,男女老少一百二十六個鮮活的人物躍然紙上。為了使畫面疏朗,作者用了略帶鳥瞰視角,將人物遠高近低分層次進行了排列調度。整個構圖呈「M」型,體現了作者的匠心,兩棵參天的古松柏,向內傾斜並長出畫面,為「M」型的頂端。畫面兩邊的下部,有兩叢盛開的桃花,是為「M」型腳。蒼勁的古松象徵著各民族團結的萬古長青;鮮豔多姿的桃花,祝福著祖國繁華似錦。畫面的中央,作者聚焦了國粹─獅子舞、紅綢舞,濃墨重彩著力描繪。畫面又把人民喜聞樂見的新疆維吾爾族舞、藏族踢踏舞、朝鮮族長鼓舞、蒙古族盅碗舞等點綴其左右。兩邊四條壯漢擂起了兩面大鼓,攏住了左右畫面。震耳的鑼鼓聲和著嗩呐笙笛的齊鳴,天空中和平鴿在飛舞,彩色氣球在飄蕩,鮮花映照著各民族的兒女的笑臉載歌載舞。此時,我們身邊突然響起了那熟悉的歌聲; 「五十六個民族, 五十六朵花, 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民族匯成一句話,愛我中華, 愛我中華, 愛我中華」。

  這幅畫,人物眾多,場面恢弘體現了作者大手筆的創作和造型能力。

  魯迅《故事新編》連環組畫

  《故事新編》組畫是他不久前大病初愈後的一件力作。它是作者用直觀的連環組畫形式來圖解魯迅作品的一種嘗試。

  打開一米見方的作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魯迅筆下眾多鮮活的人物。他們有為國為民不辭辛勞治理湯湯洪水的大禹。它頭戴草帽巡於河川之間,滿腳走滿出栗子般的大繭。在「補天」中作為中華民族母親象徵的女媧,皮膚黧黑,體格健美,頂天立地為磐石堅,充滿了原始美和創造力; 「鑄劍」中的黑衣人,造型更為生動,劍眉大眼,冷俊剛毅,當他捧起那尚有餘溫的眉間人的頭顱再三親吻時,我們看的是壯士的俠骨。「出關」中的老子─ 一個滿嘴無牙,憨態可拘,滿腹經論的長老,喋喋不休地講倒一大片; 「奔月」中,那個向後羿射暗箭的逢蒙,作者為他配製一付深度近視鏡,用誇張的手法,勾勒了這個這個恩將仇報的小人物。在內容的選材上,作者力圖表現魯迅作品的主要精神,在八個故事中,每一個故事選三、五個情節,並著力突出了主要情節。如「起死」中突出漢子對莊子死磨亂纏,硬拽道袍和扒巡士衣服的尷尬場面譏諷了莊子「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無是非觀。就繪畫的形式而言, 作者以連環組畫形式為主要載體,同時調用了裝飾畫、壁畫、漫畫等多種手段,以使畫面形式活潑而多彩。在作品中也隱約可見古代漢畫像磚,以及青銅器圖案等繪畫元素,也是為了豐富充實畫面內容。

  在構圖上作者變化了各種手法,以圖求新。構圖採用方形、圓形、橫向並行、豎向並行、對角形等,或聚或散,大小穿插。以 「奔月」為例, 作者大膽用了幾何形體,在三幅畫面中,分別以黑色的方形、圓形、三角形為底,將情景攏於圖中。在三角形中,恰好在一條斜邊上安排羿拉弓射月的畫面,使羿的英姿更高更有動感;為將嫦娥在家中的生活用連環形式置於方形的黑框之中,而方形宮門裡的嫦娥心情惆悵而困惑。而黑色圓形中,畫上正在策馬打鬥的羿和逢蒙的雙方,作到內容和形式和諧而統一。

  在色彩處理上, 作者也是獨具匠心。如「鑄劍」中幾乎所有畫幅都是用青灰的冷色調處理。而當畫面中出現黑衣人捧起眉間尺頭顱親吻壯行場面時,在整個冷俊的畫面中作者突然在畫面中間兩人頭顱處─用暖色調圍了一個小圈。這個動人的鏡頭就被作者定格在「舞臺上的聚光燈下」多麼光彩照人。

  燕生長期在魯迅博物館工作,自然對魯迅先生有更深的感情,對魯迅的作品自然有比別人更深的理解。他現正是創作高潮,計劃完成「越中攬勝」等系列作品。正如作家馬蹄疾先生書贈燕生所寫的「夜學曉未休,苦吟神鬼愁,為何不自閑,心與身為仇」 。我無須多言,還是請讀者自己去欣賞即將問世的新作吧!

  紀元 文
  2006.7.20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