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魯迅 > 古籍序跋集 | 上頁 下頁 |
《唐宋傳奇集》稗邊小綴(2) |
|
李吉甫《編次鄭欽說辨大同古銘論》 ,清趙鉞及勞格撰之《唐禦史台精舍題名考》(三)雲,見於《文苑英華》②。先未寫出,適又無《文苑英華》可借,因據《廣記》三百九十一錄其文,本題《鄭欽說》,則複依趙鉞勞格說改也。文亦原非傳奇,而《廣記》注雲出《異聞記》③,蓋其事奧異,唐宋人固已以小說視之,因編於集。李吉甫字弘憲,趙人,貞元初,為太常博士;累仕至翰林學士中書舍人。元和二年,以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出為淮南節度使,旋複入相。九年十月,暴疾卒,年五十七。贈司空,諡忠懿。兩《唐書》(舊一四八新一四六)皆有傳。鄭欽說則《新唐書》(二百)附見《儒學》《趙冬曦傳》中。雲開元初繇新津丞請試五經擢第,授鞏縣尉,集賢院校理,右補闕,內供奉。雅為李林甫④所惡。 韋堅⑤死,欽說時位殿中待禦史,嘗為堅判官,貶夜郎尉,卒。 《柳氏傳》⑥出《廣記》四百八十五,題下注雲許堯佐撰。 《新唐書》(二百)《儒學》《許康佐傳》云:「貞元中,舉進士宏辭,連中之。……其諸弟皆擢進士第,而堯佐最先;又舉宏辭,為太子校書郎。八年,康佐繼之。堯佐位諫議大夫。」 柳氏事亦見於孟棨《本事詩》(《情感》第一)⑦,自雲開成中在梧州聞之大樑夙將趙唯,乃其目擊。所記與堯佐傳並同,蓋事實也。而述翃⑧複得柳氏後事較詳審,錄之: 後罷府閒居,將十年。李相勉鎮夷門,又署為幕吏。時韓已遲暮,同列皆新進後生,不能知韓。舉目為「惡詩」。韓邑邑不得意,多辭疾在家。唯末職韋巡官者,亦知名士,與韓獨善。一日,夜將半,韋叩門急。韓出見之,賀曰:「員外除駕部郎中,知制誥。」韓大愕然曰:「必無此事,定誤矣。」韋就座曰: 「留邸狀報制誥闕人。中書兩進名,御筆不點出。又請之,且求聖旨所與。德宗批曰:『與韓翃。』時有與翃同姓名者,為江淮刺史。又具二人同進。御筆複批曰:『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又批曰:『與此韓尗。』」韋又賀曰:「此非員外詩耶?」韓曰:「是也。 是知不誤矣。」質明,而李與僚屬皆至。時建中初也。 後來取其事以作劇曲者,明有吳長孺《練囊記》⑨,清有張國壽《章台柳》⑩。 《柳毅傳》⑾見《廣記》四百十九卷,注雲出《異聞集》。 原題無傳字,今增。據本文,知為隴西李朝威作,然作者之生平不可考。柳毅事則頗為後人採用,金人已摭以作雜劇(語見董解元《弦索西廂》⑿);元尚仲賢有《柳毅傳書》,翻案而為《張生煮海》⒀;李好古亦有《張生煮海》⒁;明黃說仲有《龍簫記》 ⒂。用於詩篇,亦複時有。而胡應麟深惡之,曾云:「唐人小說如柳毅傳書洞庭事,極鄙誕不根,文士亟當唾去,而詩人往往好用之。夫詩中用事,本不論虛實,然此事特誑而不情。造言者至此,亦橫議可誅者也。何仲默每戒人用唐宋事,而有『舊井潮深柳毅祠』之句,亦大鹵莽。今特拈出,為學詩之鑒。」(《筆叢》三十六)申繹此意,則為凡漢晉人語,倘或近情,雖誑可用。古人欺以其方,即明知而樂受,亦未得為篤論也。 《李章武傳》 ⒃出《廣記》卷三百四十。原題無傳字,篇末注雲出李景亮為作傳,今據以加。景亮,貞元十年詳明政術可以理人科擢第,見《唐會要》⒄,餘未詳。 《霍小玉傳》⒅出《廣記》四百八十七,題下注雲蔣防撰。 防字子微(《全唐文⒆作微),義興人,澄之後⒇。年十八,父誡令作《秋河賦》[21],援筆即成。于簡遂妻以子。李紳[22]即席命賦《鞲上鷹》詩[25]。紳薦之。後曆翰林學士中書舍入(明淩迪知《古今萬姓統譜》[24]八十六)。長慶中,紳得罪,防亦自尚書司封員外郎知制誥貶汀州刺史(《舊唐書》《敬宗紀》),尋改連州。李益[25]者,字君虞,系出隴西,累官右散騎常侍。太和中,以禮部尚書致仕。時又有一李益,官太子庶子,世因稱君虞為「文章李益」以別之,見《新唐書》(二百三)《李華傳》。益當時大有詩名,而今遺集苓落,清張澍曾裒集為一卷,刻《二酉堂叢書》中[26],前有事輯,收羅李事甚備。《霍小玉傳》雖小說,而所記蓋殊有因,杜甫《少年行》有句云:「黃衫年少宜來數,不見堂前東逝波」,即指此事[21]。時甫在蜀,殆亦從傳聞得之。益之友韋夏卿[25],字雲客,京兆萬年人,亦兩《唐書》(舊一六五新一六二)皆有傳。 李肇(《國史補》中)云:「散騎常侍李益少有疑病」,而傳謂小玉死後,李益乃大猜忌,則或出於附會,以成異聞者也。 明湯海若嘗取其事作《紫蕭記》[29]。 右第二分 【注釋】 李吉甫(758—814)唐代趙(今河北趙縣)人。《編次鄭欽說辨大同古銘論》,寫鄭欽說為任昇之辨釋其先祖所得大同古銘事。 鄭欽說,滎陽(今屬河南)人,通曆術,博物。大同古銘,傳為任昇之五世祖任昉于梁武帝大同四年在鐘山圮壙得到的篆書銘文。說一作悅。 ②趙鉞(1778—1849)字雩門,清代仁和(今浙江杭州)人。 嘉慶年間進士,官至泰州知州。著《唐郎官石柱題名考》、《唐禦史台精舍題名考》,因年老未成,委託勞格續完。勞格(1820—1864),字保文,號季言,清代仁和人。《唐禦史台精舍題名考》,三卷,根據唐玄宗開元年間建立的《大唐禦史台精舍碑銘》上所刻禦史的名字,搜集散見史志、類書的材料,依次考列他們的簡歷。該書卷三:「鄭欽說: 李吉甫有《編次鄭欽說辨大同古銘論》文,稱欽說自右補闕曆殿中侍御史,為時宰李林甫所惡,斥擯於外。(《文苑英華》)」按今本《文苑英華》未見收有《編次鄭欽說辨大同古銘論》。 ③《異聞記》:疑即陳翰《異聞集》。 ④李林甫(?—752)唐朝宗室。玄宗時任宰相,人稱其「口有蜜,腹有劍」。 ⑤韋堅(?—746)字子全,京兆萬年(今陝西長安)人。唐玄宗時官陝郡太守、水陸轉運使。天寶五年(746),李林甫誣其謀立太子,流放嶺南,被殺。 ⑥《柳氏傳》:傳奇篇名,又作《章台柳》。寫詩人韓翊妻柳氏為蕃將沙吒利所劫,經虞候許俊奪回,與韓重獲團圓的故事。 ⑦孟棨:一作孟啟,字初中,唐末人,官至司勳郎中。《本事詩》,一卷,分《情感》第七類,記述有關唐人詩歌的本事。 ⑧翃:斡翃,字君平,南陽(今屬河南)人,中唐詩人。官至中書舍人。有《韓君平集》。事蹟附見《新唐書·盧綸傳》。《柳氏傳》中的韓翊即指韓翃。 ⑨吳長孺:名大震,別署市隱生,明代休寧(今屬安徽)人。 《練囊記》,傳奇劇本,吳長孺、張仲豫合著,演《柳氏傳》故事。未見傳本。 ⑩清有張國壽《章台柳》:「清」當為「明」。張國壽,當為張國籌,明代章邱(今屬山東)人,穆宗時官行唐知縣。所著《章台柳》雜劇,演《柳氏傳》故事。未見傳本。 ⑾《柳毅傳》:傳奇篇名,寫書生柳毅為洞庭龍女傳書,使她得以擺脫丈夫虐待,後來並與她結為夫婦的故事。 ⑿董解元:金代戲曲作家,名字、生平不詳。(解元為當時對讀書人的敬稱。)《弦索西廂》,八卷,以諸宮調合成套數的形式說唱《鶯鶯傳》故事,改悲劇結局為團圓。卷一《桮枝令》中有「也不是雙漸豫章城,也不是柳毅傳書」等語。 ⒀尚仲賢: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元代戲曲作家,曾任江浙行省官員。所著雜劇《柳毅傳書》,一卷;《張生煮海》,已佚,但情節當與下文述及的李好古本相同,所以稱其為《柳毅傳》的「翻案」。 ⒁李好古:保定(今屬河北)人,元代戲曲作家。所著《張生煮海》為雜劇劇本,一卷,寫東海龍王之女與書生張羽相愛,張得仙女相助,煮沸海水,迫使龍王允婚的故事。其情節與《柳毅傳》中龍王主動以女許配柳毅相反。 ⒂黃說仲有《龍簫記》:「簫」當為「綃」。黃說仲,名維輯(一作維楫),明代天臺(今屬浙江)人。所著傳奇劇本《龍綃記》,亦演柳毅傳書故事。未見傳本。 ⒃《李章武傳》:傳奇篇名,寫李章武與王氏婦相戀,婦死後魂魄仍來與其私會的故事。 ⒄《唐會要》:史書,一百卷,宋代王溥著。記述唐代制度沿革,保存正史不載的資料頗多。關於李景亮的史料見該書卷七十六,⒅《霍小正傳》:傳奇篇名。寫進士李益遺棄情人霍小玉,後受到霍的冤魂報復,終生疑妬其妻妾的故事。 ⒆《全唐文》:唐代散文總集,一千卷,清嘉慶時董誥等編。 收錄唐、五代作者三千余人的文章,附有作者小傳。 ⒇蔣澄:字少明,漢代人,官至刺史。義興,即今江蘇宜興。 [21]《秋河賦》:《文苑英華》、《全唐文》皆未收此賦。《古今萬姓統譜》引有兩句:「連雲梯以迥立,跨星橋而徑渡。」 [22]李紳(772—846)字公垂,無錫(今屬江蘇)人,唐代詩人。穆宗長慶三年(823),由禦史中丞貶為戶部侍郎,次年又貶端州司馬。武宗時官至宰相。著有《追昔遊集》。 [23]《鞲上鷹》詩:全詩未見,《古今萬姓統譜》引有兩句: 「幾欲高飛上天去,誰人為解綠絲絛。」 [24]淩迪知:字穉哲,號繹泉,明代烏程(今浙江吳興)人,世宗時官至兵部員外郎。《古今萬姓統語》,姓氏譜錄,一四六卷,依姓氏分韻編次,記載各姓著名人物的籍貫、事蹟。 [25]李益(748—約827)隴西姑臧(今甘肅武威)人,中唐詩人,有《李益集》。《新唐書》本傳稱其「少癡而忌克,防閑妻妾苛嚴,世謂穉為『李益疾』。」 [26]《二酉堂叢書》所收李益集,題作《李尚書詩集》,一卷,附《李氏事蹟》一卷。 [27]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後遷居鞏縣(今屬河南),唐代著名詩人。宋代姚寬《西溪叢語》卷下: 「蔣防作《霍小玉傳》,書大曆中李益事,……老杜有《少年行》二首,一云:『巢燕引雛穉去盡,江花結子已無多,黃衫少年宜來數,不見堂前東逝波。』考作詩時大曆間,甫政在蜀,是時想有好事者傳去,作此詩爾。」 [28]書夏卿(743—806)唐德宗貞元年間官至吏部侍郎、太子少保。《霍小玉傳》中述及他對於李益遺棄小玉的行為有所規勸。 [29]湯海若:即湯顯祖。《紫蕭記》為其早期所著傳奇劇本,寫《霍小玉傳》故事,成四十三出,未完。按湯後又寫傳奇《紫釵記》,全本二卷,辦演霍小玉故事,除結局改為團圓外,基本情節與原傳相同。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