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魯迅 > 墳 | 上頁 下頁 |
摩羅詩力說(1) |
|
求古源盡者將求方來之泉,將求新源。嗟我昆弟,新生之作,新泉之湧於淵深,其非遠矣。②——尼耙 一 人有讀古國文化史者,循代而下,至於卷末,必淒以有所覺,如脫春溫而入於秋肅,勾萌絕朕③,枯槁在前,吾無以名,姑謂之蕭條而止。蓋人文之留遺後世者,最有力莫如心聲④。古民神思,接天然之宮,冥契萬有,與之靈會,道其能道,爰為詩歌。其聲度時劫而入人心,不與緘口同絕;且益曼衍,視其種人⑤。遞文事式微,則種人之運命亦盡,群生輟響,榮華收光;讀史者蕭條之感,即以怒起,而此文明史記,亦漸臨末頁矣。凡負令譽于史初,開文化之曙色,而今日轉為影國⑥者,無不如斯。使舉國人所習聞,最適莫如天竺。天竺古有《韋陀》⑦四種,瑰麗幽,稱世界大文;其《摩訶波羅多》暨《羅摩衍那》二賦⑧,亦至美妙。厥後有詩人加黎陀薩(Kalidasa)⑨者出,以傳奇鳴世,間染抒情之篇;日耳曼詩宗瞿提(W.vonGoethe),至崇為兩間之絕唱。降及種人失力,而文事亦共零夷,至大之聲,漸不生於彼國民之靈府,流轉異域,如亡人也。次為希伯來⑩,雖多涉信仰教誡,而文章以幽邃莊嚴勝,教宗文術,此其源泉,灌溉人心,迄今茲未艾。特在以色列族,則止耶利米(Jeremiah)⑾之聲;列王荒矣,帝怒以赫,耶路撒冷遂隳⑿,而種人之舌亦默。當彼流離異地,雖不遽忘其宗邦,方言正信,拳拳未釋,然《哀歌》而下,無賡響矣。複次為伊蘭埃及⒀,皆中道廢弛,有如斷綆,燦爛于古,蕭瑟於今。若震旦而逸斯列,則人生大戩,無逾於此。何以故?英人加勒爾(Th.Carlyle)⒁曰,得昭明之聲,洋洋乎歌心意而生者,為國民之首義。意太利分崩矣,然實一統也,彼生但丁(Dante Alighieri)⒂,彼有意語。大俄羅斯之劄爾⒃,有兵刃炮火,政治之上,能轄大區,行大業。然奈何無聲?中或有大物,而其為大也喑。(中略)迨兵刃炮火,無不腐蝕,而但丁之聲依然。有但丁者統一,而無聲兆之俄人,終支離而已。 尼耙(Fr.Nietzsche)不惡野人,謂中有新力,言亦確鑿不可移。蓋文明之朕,固孕於蠻荒,野人⒄其形,而隱曜即伏於內明如華,蠻野蕾,文明如實,蠻野如華,上征在是,希望亦在是。惟文化已止之古民不然:發展既央,隳敗隨起,況久席古宗祖之光榮,嘗首出周圍之下國,暮氣之作,每不自知,自用而愚,汙如死海。其煌煌居歷史之首,而終匿形於卷末者,殆以此歟?俄之無聲,激響在焉。俄如孺子,而非喑人;俄如伏流,而非古井。十九世紀前葉,果有鄂戈理(N.Gogol)⒅者起,以不可見之淚痕悲色,振其邦人,或以擬英之狹斯丕爾(W.Shakespeare),即加勒爾所讚揚崇拜者也。顧瞻人間,新聲爭起,無不以殊特雄麗之言,自振其精神而紹介其偉美於世界;若淵默而無動者,獨前舉天竺以下數古國而已。嗟夫,古民之心聲手澤,非不莊嚴,非不崇大,然呼吸不通於今,則取以供覽古之人,使摩挲詠歎而外,更何物及其子孫?否亦僅自語其前此光榮,即以形邇來之寂寞,反不如新起之邦,縱文化未昌,而大有望于方來之足致敬也。故所謂古文明國者,悲涼之語耳,嘲諷之辭耳!中落之胄,故家荒矣,則喋喋語人,謂厥祖在時,其為智慧武怒⒆者何似,嘗有閎宇崇樓,珠玉犬馬,尊顯勝於凡人。有聞其言,孰不騰笑?夫國民發展,功雖有在於懷古,然其懷也,思理朗然,如鑒明鏡,時時上征,時時反顧,時時進光明之長途,時時念輝煌之舊有,故其新者日新,而其古亦不死。若不知所以然,漫誇耀以自悅,則長夜之始,即在斯時。今試履中國之大衢,當有見軍人蹀躞而過市者,張口作軍歌,痛斥印度波闌之奴性⒇;有漫為國歌者亦然。蓋中國今日,亦頗思曆舉前有之耿光,特未能言,則姑曰左鄰已奴,右鄰且死,擇亡國而較量之,冀自顯其佳勝。夫二國與震旦究孰劣,今姑弗言;若雲頌美之什(21),國民之聲,則天下之詠者雖多,固未見有此作法矣。詩人絕跡,事若甚微,而蕭條之感,輒以來襲。意者欲揚宗邦之真大,首在審己,亦必知人,比較既周,爰生自覺。自覺之聲發,每響必中于人心,清晰昭明,不同凡響。非然者,口舌一結,眾語俱淪,沉默之來,倍於前此。蓋魂意方夢,何能有言?即震于外緣,強自揚厲,不惟不大,徒增欷耳。故曰國民精神發揚,與世界識見之廣博有所屬。 今且置古事不道,別求新聲於異邦,而其因即動于懷古。新聲之別,不可究詳;至力足以振人,且語之較有深趣者,實莫如摩羅(22)詩派。摩羅之言,假自天竺,此雲天魔,歐人謂之撒但(23),人本以目裴倫(G.Byron)(24)。今則舉一切詩人中,凡立意在反抗,指歸在動作,而為世所不甚愉悅者悉入之,為傳其言行思惟,流別影響,始宗主裴倫,終以摩迦(匈加利)文士(25)。凡是群人,外狀至異,各稟自國之特色,發為光華;而要其大歸,則趣於一:大都不為順世和樂之音,動吭一呼,聞者興起,爭天拒俗,而精神複深感後世人心,綿延至於無已。雖未生以前,解脫而後,或以其聲為不足聽;若其生活兩間,居天然之掌握,輾轉而未得脫者,則使之聞之,固聲之最雄桀偉美者矣。然以語平和之民,則言者滋懼。 【注釋】 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〇八年二月和三月《河南》月刊第二號、第三號,署名令飛。 ②尼采的這段話見於《劄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第三卷第十二部分第二十五節《舊的和新的墓碑》。 ③勾萌絕朕毫無生機的意思。勾萌,草木萌芽時的幼苗;朕,先兆。 ④心聲指語言。揚雄《法言·問神》:「言,心聲也;書,心畫也。」這裡指詩歌及其他文學創作。 ⑤種人指種族或民族。 ⑥影國指名存實亡或已經消失了的文明古國。 ⑦《韋陀》通譯《吠陀》,印度最古的宗教、哲學、文學的經典。約為公元前二千五百年至前五百年間的作品。內容包括頌詩、祈禱文、咒文及祭祀儀式的記載等。共分《黎俱》、《娑摩》、《耶柔》、《阿闥婆》四部分。 ⑧《摩訶波羅多》和《羅摩衍那》,印度古代兩大敘事詩。《摩訶波羅多》,一譯《瑪哈帕臘達》,約為公元前七世紀至前四世紀的作品,敘諸神及英雄的故事。《羅摩衍那》,一譯《臘瑪延那》,約為五世紀的作品,敘古代王子羅摩的故事。 ⑨加黎陀薩(約公元五世紀)通譯迦梨陀娑,印度古代詩人、戲劇家。他的詩劇《沙恭達羅》,敘述印度古代史詩《摩訶波羅多》中國王杜虛孟多和沙恭達羅戀愛的故事。一七八九年曾由瓊斯譯成英文,傳至德國,歌德讀後,於一七九一年題詩讚美:「春華瑰麗,亦揚其芬;秋實盈衍,亦蘊其珍;悠悠天隅,恢恢地輪;彼美一人,沙恭達綸。」(據蘇曼殊譯文) ⑩希伯來猶太民族的又一名稱。公元前一三二〇年,其民族領袖摩西率領本族人民從埃及歸巴勒斯坦,分建猶太和以色列兩國。希伯來人的典籍《舊約全書》,包括文學作品、歷史傳說以及有關宗教的記載等,後來成為基督教《聖經》的一部分。 ⑾耶利米以色列的預言家。《舊約全書》中有《耶利米書》五十二章記載他的言行;又有《耶利米哀歌》五章,哀悼猶太故都耶路撒冷的陷落,相傳也是他的作品。 ⑿耶路撒冷遂隳公元前五八六年猶太王畫為巴比倫所滅,耶路撒冷被毀。《舊約全書·列王紀下》說,這是由於猶太諸王不敬上帝,引起上帝震怒的結果。 ⒀伊蘭埃及都是古代文化發達的國家。伊蘭,即伊朗,古稱波斯。 ⒁加勒爾即卡萊爾。這裡所引的一段話見於他的《論英雄和英雄崇拜》第三講《作為英雄的詩人:但丁、莎士比亞》的最後一段。 ⒂但丁(1265—1321)意大利詩人,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在文學上的代表人物之一。作品多暴露封建專制和教皇統治的罪惡。他最早用意大利語言從事寫作,對意大利語文的豐富和提煉有重大貢獻。主要作品有《神曲》、《新生》。 ⒃劄爾通譯沙皇。 ⒄這裡形容遠古時代人類未開化的情景。原作 唐代柳宗元《封建論》:「草木榛榛,鹿豕驙頡!。」 ⒅鄂戈理(H.BOPQPRS,1809—1852)通譯果戈理,俄國作家。作品多揭露和諷刺俄國農奴制度下黑暗、停滯、落後的社會生活。作品有劇本《欽差大臣》、長篇小說《死魂靈》等。 ⒆武怒武功顯赫。怒,形容氣勢顯赫。 ⒇清末流行的軍歌和文人詩作中常有這樣的內容,例如張之洞所作的《軍歌》中就有這樣的句子:「請看印度國土並非小,為奴為馬不得脫籠牢。」他作的《學堂歌》中也說:「波蘭滅,印度亡,猶太遺民散四方。」 (21)什:《詩經》中雅頌部分以十篇編為一卷,稱「什」。這裡指篇章。 (22)摩羅通作魔羅,梵文Mára音譯。佛教傳說中的魔鬼。 (23)撒但希伯來文Sātan音譯,原意為「仇敵」。《聖經》中用作魔鬼的名稱。 (24)裴倫(1788—1824)通譯拜倫,英國詩人。他曾參加意大利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活動和希臘民族獨立戰爭。作品多表現對專制壓迫者的反抗和對資產階級虛偽殘酷的憎恨,充滿積極浪漫主義精神,對歐洲詩歌的發展有很大影響。主要作品有長詩《唐·璜》、詩劇《曼弗雷特》等。 (25)摩迦文士指裴多菲。摩迦(Magyar),通譯馬加爾,匈牙利的主要民族。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