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梁實秋 > 雅舍談吃 | 上頁 下頁
海參


  海參不是什麼珍貴的東西。但是乾貨,在烹調之前先要發開。發海參的手續不簡單,需要很久時間(現在市場有現成發好的海參,從前是沒有的)。所以從前家常菜裡沒有海參,只有餐館裡或整桌席裡才得一見。

  我一向以為外國人不吃海參,他們看見我們吃海參,一定以為我們不是嘴饞便是野蠻,連「海胡瓜」都不肯饒。其實是我孤陋寡聞,外國人也吃海參,不過他們的吃法不同。他們吃我們要刮去丟掉的海參裡面那一層皮,而我們吃他們所要丟掉的海參外面帶刺的厚厚一層膠質。活的海參,我在外國的水族館裡看見過,各種顏色俱備,黑的、白的、棕色的、斑駁的。咕咕嚷嚷的,不好看。鮮的海參,沒吃過。

  因為海參並不太珍貴,所以在飯莊子裡所謂「海參席」乃是次等的席,於所謂「魚翅席」、「燕翅席」。在海參席裡,海參是主菜,通常是一大盤「趴次爛海參」,名為趴爛,其實還是卜楞蔔愣的居多。如果用象牙筷子去夾,還不大容易平平安安夾到嘴邊。

  餐館裡的一道名菜「紅燒大烏」。大烏就是黑色的體積特大的海參,又名烏參。上好的海參要有刺,又叫刺參。紅燒大烏以淮揚館子做得最好。五十年前北平西長安街一連有十幾家大大小小的淮揚館子,取名都叫什麼什麼「春」。我記不得是哪一家春了,所做紅燒大烏特別好。每一樣菜都用大小不同的瓷蓋碗。這樣既可保溫又顯得美觀。紅燒大烏上桌,茶房揭開碗蓋,赫然兩條大烏並排橫臥,把蓋碗擠得滿滿的。吃這道菜不能用筷子,要使羹匙,像吃八寶飯似的一匙匙的挑取。碗裡沒有配料,頂多有三五條冬筍。但是汁漿很濃,裡面還羼有蝦子。這道菜的妙處,不在味道,而是在對我們觸覺的滿足。我們品嘗美味有時兼顧到觸覺。紅燒大烏吃在嘴裡,有滑軟細膩的感覺,不是一味的爛,而是爛中保有一點酥脆的味道。這道菜如果火候不到,則海參的韌性未除,隱隱然和齒牙作對,便非上乘了。我離開北平之後還沒嘗過標準的海參。

  涼拌海參又是一種吃法。夏天誰都想吃一點涼的東西,酒席上四個冷葷,其實不冷,不如把四個冷葷免除,換上一大盤涼拌海參。海參煮過冷卻,切成長長的細絲,越細越好,放進冰箱待用。另外預備一小碗三和油(即醬油醋麻油),一小碗稀釋了的芝麻醬,一小碟蒜泥,上桌時把這配料澆在海參上拌勻,既涼且香,非常爽口,比裡脊絲拉皮好吃多了。這是我先君傳授給我的吃法,屢試皆受歡迎。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