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梁實秋 > 雅舍談吃 | 上頁 下頁
煎餛飩


  餛飩這個名稱好古怪。宋程大昌《演繁露》:「世言餛飩,是虜中渾沌氏為之。」有此一說,未必可信。不過我們知道餛飩歷史相當悠久,無分南北到處有之。

  兒時,裡巷中到了午後常聽見有擔販大聲吆喝:「餛飩──開鍋!」這種餛飩挑子上的餛飩,別有風味,物美價廉。那一鍋湯是骨頭煮的,煮得久,所以是渾渾的、濃濃的。餛飩的皮子薄,餡極少,勉強可以吃出其中有一點點肉。但是佐料不少,蔥花、芫荽、蝦皮、冬菜、醬油、醋、麻油,最後灑上竹節筒裡裝著的黑胡椒粉。這樣的餛飩在別處是吃不到的,誰有工夫去熬那麼一大鍋骨頭湯?

  北平的山東館子差不多都賣餛飩。我家胡同口有一個同和館,從前在當地還有一點小名,早晨就賣餛飩和羊肉餡和鹵餡的小包子。餛飩做得不錯,湯清味厚,還加上幾小塊雞血幾根豆苗。凡是飯館沒有不備一鍋高湯的(英語所謂「原湯」stock),一碗餛飩舀上一杓高湯,就味道十足。後來「味之素」大行其道,誰還預備原湯?不過善品味的人,一嘗便知道是不是正味。

  館子裡賣的餛飩,以致美齋的為最出名。好多年前,《同治都門紀略》就有讚賞致美齋的餛飩的打油詩:

  包得餛飩味勝常,
  餡融春韭嚼來香,
  湯清潤脗休嫌淡,
  咽來方知滋味長。

  這是同治年間的事,距民初已有五十年左右,飯館的狀況變化很多,但是他的餛飩仍是不同凡響,主要的原因是湯好。

  可是我最激賞的是致美齋的煎餛飩,每個餛飩都包得非常俏式,薄薄的皮子挺拔舒翹,像是天主教修女的白布帽子。入油鍋慢火生炸,炸黃之後再上小型蒸屜猛蒸片刻,立即帶屜上桌。餛飩皮軟而微韌,有異趣。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