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梁啟超 > 戊戌政變記 | 上頁 下頁 |
附記 保國會事 |
|
論政變之起,保國會實為最大之一原因焉。今詳記其事於下。 自膠州、旅順既割,京師人人震恐,懼分割之即至,然惟作楚囚相對,束手待亡耳。於是康有為既上書求變法於上,複思開會振士氣於下,於是與□□□等開粵學會,與楊銳等開蜀學會,與林旭等開閩學會,與楊深秀、□□□等開陝學會,京師士夫頗相應和。于時會試期近,公車雲集,禦史李盛鐸乃就康謀,欲集各省公車開一大會,康然之,是為保國會議之初起。康復欲集京官之有志者,李不謂然,後卒從康議。於三月二十七日,在粵東會館第一集,到會者二百餘人,時會中公推康及李及□□□、□□□等演說,而李以事後至。是日公擬「保國章程」三十條,今錄於下: 一、本會以國地日割,國權日削,國民日困,思維持振救之,故開斯會以冀保全。名為保國會。二、本會遵奉光緒二十一年閏五月二十七日上諭,臥薪嚐膽,懲前毖後,以圖保全國地、國民、國教。三、為保國家之政權、土地。四、為保人民種類之自立。五、為保聖教之不失。六、為講內治變法之宜。七、為講外交之故。八、為仰體朝旨,講求經濟之學,以助有司之治。九、本會同志,講求保國、保種、保教之事,以為論議宗旨。十、凡來會者,激勵憤發,刻念國恥,無失本會宗旨。十一、自京師、上海設保國總會,各省各府各縣皆設分會,以地名冠之。十二、會中公選總理若干人,值理若干人,常議員若干人,備議員若干人,董事若干人,以同會中人多推薦者為之。十三、常議員公議會中事。十四、總理以議員多寡,決定事件推行。十五、董事管會中雜事,凡入會之事,及文書會計一切諸事。十六、各分會每年於春秋二八月將各地方入會名籍寄總會。十七、各地方會議員,隨其地情形,置分理議員約七人。十八、董事每月將會中所收捐款登報。十九、各局將入會之姓名、籍貫、住址、職業隨時登記,各分局同。二十、欲入會者須會中人介之,告總理、值理,察其合者,予以入會憑票。二十一、入會者若心術品行不端,有汙會事者,會眾除名。二十二、如有意見不同,准其出會,惟不許假冒本會名滋事。二十三、入會者人捐銀二兩,以備會中辦事諸費。二十四、會期有大會、常會、臨時會之分。二十五、來會者不論名位學業,但有志講求,概予延納,德業相勸,過失相規,患難相恤。務推藍田鄉約之義,庶自保其教。二十六、捐助之款,寫明姓名爵裡,交本會給發收條為據。本會將姓名爵裡學業寄寓,按照聯票號數彙編存記,聯票皆有總值理及董事圖章。二十七、來會之人必求品行、心術端正明白者,方可延入。本會中應辦之事,大眾隨時獻替,留備採擇。倘別存意見,或誕妄挾私,及逞奇立異者,恐其有礙,即由總理值理董事諸友,公議辭退。如有不以為然者,到本會申明,捐銀照例充公,去留均聽其便。二十八、商董兼司帳,須習知貿易書籍情形及刷印文字者充其選,必須考查確實,一秉至公。倘涉營私舞弊,照例責賠,經手之董事會友凡預有保薦之力者,亦須一律罰。二十九、本會用項,概由值董核發。如有鉅款在千數百金以上者,須齊集公議,方准開支。收有成數,擇殷實商號存儲,立折支取,如存數漸多,亦可議生利息。發票之期,按幾日為限,由值董眼同經理。三十、總理董事,均仗義創辦,不議薪資,將來局款大盛,須專請人辦理,始議薪水。惟撰報、管書、管器、司事、教習、遊歷、司帳,酌量給予薪水。 蓋自明世徐華亭集士大夫數千人,講學于靈濟宮,至今三百年,未有聚大眾於輦轂為大會者。此會實繼之。守舊之士頗駭其非常。再會於崧雲草堂,三會於貴州館,來會者尚過百人,謗議漸風起,多有因「強學」前轍,以禍患來告者,康有為不懾也。先是,江西人主事洪嘉與者,桀黠守舊有氣,久于京師,能立黨與。經膠變後,聞康名來,三謁不遇,閽人忘其居,未答拜。是時公車雲集,各省士夫來見,客日數十,應接不暇,多不能答拜者。洪大恨,乃餂浙人孫灝曰:「某公惡康,若能大攻之,當為薦經濟特科。」孫故無賴,乃大喜。洪乃為著一書駁保國會,遍印送京師貴人,守舊大臣皆喜信其說,滿人無遠識,不知外事,展轉傳聞,一倡百和。於是謗議大興。時保滇會、保浙會並起,洪嘉與又聳禦史黃桂鋆劾之,並及保國會。李盛鐸恐被禍,乃上疏劾會,以求自免。皇上置不問。禦史潘慶瀾繼劾之,軍機大臣剛毅將查究會中人。皇上曰:「會能保國,豈不大善。何可查究耶?」事遂止。五月,禮部尚書許應騤劾之,禦史文悌複上長折糾劾康有為,其說尤誣而厲,謂保國會之宗旨在保中國不保大清。此折實後來興大獄之張本也。至八月政變後,偽上諭中遂引此語為康之罪名,而楊深秀、楊銳、林旭、劉光第皆以保國會員獲罪被戮。蓋文悌之語,深入滿人之心也。夫人雖至愚,亦何至合宗室滿、漢之數百士大夫于京師,而公然作叛逆之詞,以不保大清告大眾者?保國會之章程既載於上,其中無不保大清之語意,人人共見矣。今複將康有為所演說者錄於下: 吾中國四萬萬人,無貴無賤,當今日在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如籠中之鳥,釜底之魚,牢中之囚,為奴隸,為牛馬,為犬羊,聽人驅使,聽人割宰。此四千年中二十朝未有之奇變。加以聖教式微,種族淪亡,奇慘大痛,真有不能言者也。吾中國自古為大一統國,環列皆小國,若緬甸、朝鮮、安南、琉球之類,吾皆鞭箠使之。其自大也久矣。故在國初時,視英、法各國皆若南洋小島,雖以紀文達校訂《四庫》,趙甌北劄記《二十二史》,阮文達為文學大宗,皆博極群書。而紀文達謂艾儒略《職方外紀》,南懷仁《坤輿圖說》,如中土瑤台閬苑,大抵寄託之辭。趙甌北謂俄羅斯北有準噶爾大國,以銅為城,二百方裡。阮文達《疇人傳》不信對足抵行,今人環遊地球,座中諸公有踏遍者。吾粵販商估客,亦視為尋常,而乾嘉時博學如諸公,尚未之知。至道光十二年,英人輪舟初成,橫行四海,以輪船二艘犯廣州,兩廣總督盧敏肅,以三千師船二萬兵禦之而敗。盧公曾平猺匪趙金隴者,宣宗成皇帝詔謂盧坤昔平趙金隴曾著微勞,不料今日無用至此。盧敏肅雖言洋船極大,而既無影鏡燈片,宣宗無從見之,無能自白也。暨道光二十年,林文忠始譯洋報,為講求外國情形之始。敗於定海、舟山,裕謙、牛鑒、劉韻珂繼敗,艦入長江,而炮震天津,乃開五口。宣宗乃知洋人之強在船堅炮利,命仿製之。西人如何,實未知也。道光二十九年,咸豐六年、八年、十年,屢戰屢敗,輸數千萬,開十一口,乃至破京師,文宗狩熱河,洋使入住京師,亦可謂非常之變矣,然而士大夫以犬羊視之,深閉固拒。同治三年,斌椿遍遊各國,等於遊戲,無稍講求之者。曾文正與洋人共事,乃始少知其故,開製造局譯書,置同文館、方言館、招商局。文文忠乃遣美人蒲安臣與志剛、孫嘉榖出使各國,首用洋人,如古之安史那、金日磾,實為絕異之事。當時欲遣京官五品以下正途、翰林六曹出身入同文館讀書,最為通達,而倭文端限之。自是雖軺車歲出,而士大夫深惡外人,蔽拒如故。甲申之役,張南關之功,日益驕滿。鄙人當時考求時局,以為俄窺東三省,日本講求新治,驟強示威,必取朝鮮。曾上書請及時變法自強,而當時天下皆以為狂。壬辰年傅蘭雅《譯書事略》,言上海製造局譯出西書,售去者僅一萬三百餘部。中國四萬萬人,而講書者乃只有此數,則天下士講求中外之學者,能有幾人?可想見矣。非經甲午之役割台償款,創巨痛深,未有肯翻然而改者。至此天下志士,乃知漸漸講求,自強學會首倡之,遂有官書局、《時務報》之繼起。於是海內繽紛,爭言新法,自此舉始也。然甲午之後仍不變法,間有一二,徒為具文。即如海軍、電線、鐵路、船局、船廠,間有一二,然變其甲不變其乙,變其一不變其二。牽連相累,必至無成,其他且勿論。即如被創之後,而兵未曾增練,鐵艦不再購一艘,吾綠營兵六十余萬,八旗兵三十余萬,實皆老弱,且各有業,託名伍籍中。泰西以民為兵,吾則以兵為民,何以敵之?若夫泰西立國之有本末,重學校,講保民、養民、教民之道,議院以通下情,君不甚貴,民不甚賤,制器利用以前民,皆與吾經義相合,故其致強也有由。吾兵農學校皆不修,民生無保養教之之道,上下不通,貴賤隔絕者,皆與吾經義相反,故宜其弱也。故遂複有膠州之事,四十日之間,要挾逼迫者二十事。一德之強租膠州,人所共知也。其二則英欲借我款三厘息,而俄不許矣。其三欲開大連灣通商,俄不許矣。其四欲開南寧通商,俄不許矣。其五借英款不成,而內河全許駛行輪船矣。其六西貢燒教堂,法索我償款十萬矣。其七姚協贊調補山東道,德人限二十四點鐘撤去矣。其八津鎮鐵路過山東,三電德廷,德不許矣。其九改道過河南,德亦不許,後請英、美使言之乃許矣。其十聶軍請俄教習,而訂明不歸統領節制矣。其十一俄教習去留,須候俄廷旨矣。其十二俄人勒逐德教習四人矣。其十三直隸、山西、東三省練兵,必須請俄教習矣。其十四長江左右厘金,盡歸稅務司矣。其十五德人既得膠州百里,複索增廣矣。其十六既得增廣,又索鐵路矣。其十七既得鐵路,又索全省矣。其十八既得鐵路,又索全省商務矣。其十九俄人要割旅順、大連灣、金州矣。其二十法人索廣州灣,又訂兩廣、雲貴不得讓與他國矣。此皆今年二月以前之事,其此後英之索威海,日本之訂福建不得讓與別國等事,尚未及計也。夫築路待商之德廷,道員聽其留逐,是皇上之權已失。賈誼所謂何忍以帝王尊號為戎人諸侯。二月以來,失地失權之事,已二十見,來日方長,何以卒歲?緬甸、安南、印度、波蘭,吾將為其續矣。觀分波蘭事,脅其國主,辱其貴臣,荼毒縉紳,真可為吾之前車哉!必然之事,安能僥倖而免乎?印度之被滅,無作第六等以上人者。自乾隆三十六年至光緒二年,百餘年始有議員二人,香港隸英人,至今尚無科第。人以買辦為至榮,英人之窶貧者皆可為大班,吾華人百萬之富,道府之銜,紅藍之頂,乃多為其一洋行之買辦,立侍其側,仰視顏色。嗚呼哀哉!及今不自強,恐吾四萬萬人,他日之至榮者不過如此也。元人始來中國,嘗廢科舉矣,其視安南之進士,抱布貿絲,有以異乎?故我士大夫設想他日,真有不可言者,即有無恥之輩,發憤作貳臣,前朝所極不齒者,而西人必不用中人。以西人之官必有專門,非專學不能承乏也。若使吳梅村在,他日將並一教官不能得,安敢望祭酒哉?即欲如熊開元作僧,而西教專毀像教,佛像佛殿將無可存,僧於何依?即欲蹈東海而死,吾中國無海軍,即無海境,此亦非我幹淨土矣。做貳臣不得,做僧不得,死而蹈海不得,吾四萬萬之人,吾萬千之士大夫,將何依何歸何去何從乎?故今日當如大敗之餘,人自為戰,救亡之法無他,只有發憤而已。窮途單路,更無歧趨。韓信背水之軍,項羽沉舟之戰,人人懷此心,只此或有救法耳。然割地失權之事,既忌諱秘密,國家又無法入師丹之油畫院,繪敗圖以激人心。薄海臣民,多有不知者,或依然太平歌舞,晏然無事,尚紛紛求富貴求保舉,或乃日暮途遠,倒行而逆施之。《孟子》曰:「國必自伐,然後人伐之。」故割地失權之事,非洋人之來割脅也,亦不敢責在上者之為也。實吾輩甘為之賣地,甘為之輸權。若使吾四萬萬人皆發憤,洋人豈敢正視乎?而乃安然耽樂,從容談笑,不自奮厲,非吾輩自賣地而何?故鄙人不責在上而責在下,而責我輩士大夫,責我輩士大夫義憤不振之心,故今日人人有亡天下之責,人人有救天下之權者。考日本昔為英美所淩,其弱與我同,今何以能取我臺灣,滅琉球,而制朝鮮,得我償款二萬萬。此日本之兵強為之耶?非也。其相伊藤,其將大山為之耶?非也。嘗推考如此大事,乃一布衣高山正芝之所為。高山正芝哀國之衰不能變法,憤大將軍之擅政,終日在東京痛哭於通衢,見人輒哭,終以哭死。於是西鄉、吉田、藤田、蒲生秀實之流,出而言尊攘,大久保利通、岩倉具視、木戶孝允、板垣退助、三條實美、大隈重信,出而談變法,日本乃盛強。至明治以後,日人賞維新之功,乃贈高山正芝四品卿,賜男爵。凡物作始也簡,將畢也巨。嗚呼!誰知日本之治,盛強之效,乃由一諸生無權無勇無智無術而成之耶。蓋萬物之生,皆由熱力,有熱點故生諸天,有熱點故生太陽。太陽熱之至者,去我不知幾百萬億裡,而一尺之地,熱可九十匹馬力,故能生地,能生萬物,被其光熱者,莫不發生。地有熱力,滿腹皆熱汁火汁,故能運轉不息。醫者視人壽之長短,察其命門火之衰旺,火衰則將死,至哉言乎。故凡物熱則生,熱則榮,熱則漲,熱則運動。故不熱則冷,冷則縮,則枯,則幹,則夭死,自然之理也。今吾中國以無動為大,無一事能舉,民窮財盡,兵弱士愚,好言安靖而惡興作,日日割地削權。命門火衰矣,冷矣,枯矣,縮矣,幹矣,將危矣。救之之道,惟增心之熱力而已。凡能辦大事複大仇成大業者,皆有熱力為之,其心力弱者,熱力減故也。胡文忠謂今日最難得者是忠肝熱血人,范蔚宗謂桓靈百餘年傾而未顛,危而未墜者,皆由仁人君子心力之為。凡古稱烈士、志士、義士、仁人,皆熱血人也,視其熱多少以為成就之大小。若熱如螢火如燈則微矣,並此而無之,則死矣。若如一大火團,至百二十度之沸度,則無不灼矣。若如日之熱,則無所不照,無所不燒,熱力愈大,漲力愈大,吸力愈多,生物愈榮,長物愈大。故今日之會,欲救亡無他法,但激勵其心力,增長其心力,念茲在茲,則爝火之微,自足以爭光日月,基於濫觴,流為江河。果能合四萬萬人,人人熱憤,則無不可為者,奚患於不能救。 此演說之語,乃當時會中人旁聽筆記,登錄于天津《國聞報》中者,後各報亦展轉登之,人人共見。其中之語,豈有一字一句含不保大清之意者?而文悌乃深文羅織而言之,眾人亦吠影吠聲而信之,非天下可憐可憤之事耶? 開此會之意,欲令天下人鹹發憤國恥,因公車諸士而摩厲之,俾還而激勵其鄉人,以效日本維新志士之所為,則一舉而十八省之人心皆興起矣。當時集者朝官自二品以下,以至言路詞館部曹,及公車數百人,樓上下座皆滿。康有為演說時,聲氣激昂,座中人有為之下淚者。雖旋經解散,而各省志士紛紛繼起,自是風氣益大開,士心亦加振厲,不可抑遏矣。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