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梁啟超 > 戊戌政變記 | 上頁 下頁 |
第三章 政變原因答客難 |
|
語曰:「忠臣去國,不潔其名。」大丈夫以身許國,不能行其志,乃至一敗塗地,漂流他鄉,則惟當緘口結舌,一任世人之戮辱之,嬉笑之,唾駡之,斯亦已矣。而猶複嘵嘵焉欲以自白,是豈大丈夫所為哉!雖然,事有關於君父之生命,關於全國之國論者,是固不可以默默也。 論者曰:中國之當改革不待言矣,然此次之改革,得無操之過蹙,失於急激以自貽蹉跌之憂乎?辯曰:中國之言改革,三十年於茲矣。然而不見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凡改革之事,必除舊與布新兩者之用力相等,然後可有效也。苟不務除舊而言布新,其勢必將舊政之積弊,悉移而納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如病者然,其積痞方橫塞於胸腹之間,必一面進以瀉利之劑,以去其積塊,一面進以溫補之劑,以培其元氣,庶能奏功也。若不攻其病,而日餌之以參芩,則參芩即可為增病之媒,而其人之死當益速矣。我中國自同治後所謂變法者,若練兵也,開礦也,通商也;交涉之有總署使館也;教育之有同文、方言館及各中國學堂也。皆疇昔之人所謂改革者也。夫以練兵論之,將帥不由學校而出,能知兵乎?選兵無度,任意招募,半屬流丐,體之羸壯所不知,識字與否所不計,能用命乎?將俸極薄,兵餉極微,武階極賤,士人以從軍為恥,而無賴者乃承其乏,能潔己效死乎?圖學不興,厄塞不知,能制勝乎?船械不能自製,仰自他人,能如志乎?海軍不遊弋他國,將帥不習風濤,一旦臨敵,能有功乎?警察不設,戶籍無稽,所練之兵日有逃亡,能為用乎?如是則練兵如不練。且也用洋將統帶訓練者,則授權於洋人,國家歲費巨帑,為他人養兵以自噬。其用土將者,則如董福祥之類,藉眾鬧事,損辱國體,動招邊釁,否則騷擾閭閻而已,不能防國,但能累民。又購船置械於外國,則官商之經手者,藉以中飽自肥,費重金而得窳物,如是則練兵反不如不練。以開礦論之,礦務學堂不興,礦師乏絕,重金延聘西人,尚不可信,能盡地利乎?機器不備,化分不精,能無棄材乎?道路不通,從礦地運至海口,其運費視原價或至數倍,能有利乎?如是則開礦如不開。且也西人承攬,各國要挾,地利盡失,畀之他人,否則奸商胡鬧,貪官串弊,各省礦局,只為候補人員領幹修之用(中國舊例,官紳之不辦事而藉空名以領俸者,謂之幹修。凡各省之某某局總辦,某某局提調者,無不皆是也),徒糜國帑,如是則開礦反不如不開。以通商論之,計學(即日本所稱經濟、財政諸學)不講,罕明商政之理,能保富乎?工藝不興,製造不講,土貨銷場寥寥無幾,能爭利乎?道路梗塞,運費笨重,能廣銷乎?厘卡滿地,抑勒逗留,朘膏削脂,有如虎狼,能勸商乎?領事不察外國商務,國家不護僑寓商民,能自立乎?如是則通商如不通。且也外品日輸入,內幣日輸出,池枯魚竭,民無噍類,如是則通商反不如不通。以交涉論之,總理街門老翁十數人,日坐堂皇,並外國之名且不知,無論國際;並己國條約且未寓目,無論公法。各國公使領事等官,皆由奔競而得,一無學識,公使除呈遞國書之外無他事,領事隨員等除游觀飲食之外無他業,又何取於此輩之坐食乎?如是則有外交官如無外交官。且使館等人在外國者,或狎邪無賴,或鄙吝無恥,自執賤業,污穢難堪,貽笑外人,損辱國體,其領事等非惟不能保護己商,且從而淩壓之,如是則有外交官反不如無外交官。以教育論之,但教方言以供翻譯,不授政治之科,不修學藝之術,能養人才乎?科舉不變,榮途不出,士夫之家,聰穎子弟皆以入學為恥,能得高才乎?如是則有學堂如無學堂。且也學堂之中,不事德育,不講愛國,故堂中生徒,但染歐西下等人之惡風,不復知有本國。賢者則為洋傭以求衣食,不肖者且為漢奸以傾國基,如是則有學堂反不如無學堂。 凡此之類,隨舉數端,其有弊無效固已如是,自餘各端亦莫不如是。則前此之所謂改革者,所謂溫和主義者,其成效固已可睹矣。夫此諸事者,則三十年來名臣曾國藩、文祥、沈葆禎、李鴻章、張之洞之徒,所竭力而始成之者也,然其效乃若此。然則不變其本,不易其俗,不定其規模,不籌其全域,而依然若前此之枝枝節節以變之,則雖使各省得許多督撫皆若李鴻章、張之洞之才之識,又假以十年無事,聽之使若李鴻章、張之洞之所為,則於中國之弱之亡能稍有救乎?吾知其必不能也。何也?蓋國家之所賴以成立者,其質甚繁,故政治之體段亦甚複雜,枝節之中有根幹焉,根幹之中又有總根幹焉,互為原因,互為結果。故言變法者將欲變甲,必先變乙,及其變乙,又當先變丙,如是相引,以至無窮。而要之非全體並舉,合力齊作,則必不能有功,而徒增其弊。譬之有千歲老屋,瓦墁毀壞,榱棟崩折,將就傾圮,而室中之人,乃或酣嬉鼾臥,漠然無所聞見,或則補苴罅漏,彌縫蟻穴,以冀支持。斯二者用心雖不同,要之風雨一至,則屋必傾而人必同歸死亡一也。 夫酣嬉鼾臥者,則滿洲黨人是也;補苴彌縫者,則李鴻章、張之洞之流是也。諺所謂「室漏而補之,愈補愈漏,衣敝而結之,愈結則愈破」。其勢固非別構新廈,別出新制,烏乎可哉?若如世之所謂溫和改革者,宜莫如李、張矣。不見李鴻章訓練之海軍洋操,所設之水師學堂、醫學堂乎?不見張之洞所設之實學館、自強學堂、鐵政局、自強軍乎?李以三十年之所變者若此,張以十五年所變者若此。然則再假以五十年使如李、張者,出其溫和之手段,以從容佈置,到光緒四十年,亦不過多得此等學堂、洋操數個而已。一旦有事,則亦不過如甲午之役,望風而潰。于國之亡能稍有救乎?既不能救亡,則與不改革何以異乎?夫以李、張之才如彼,李、張之望如彼,李、張之見信任負大權如彼,李、張之遇無事之時,從容十餘年之佈置如彼,其所謂改革者乃僅如此。況於中朝守舊庸耄盈廷,以資格任大官,以賄賂得美差,大臣之中安所多得如李、張之才者,而外患之迫月異而歲不同,又安所更得十餘年之從容歲月者!然則舍束手待亡之外,無他計也。不知所謂溫和主義者,何以待之?抑世之所謂急激者,豈不以疑懼交乘,怨謗雲起,為改革黨人所自致乎?語曰:「非常之原,黎民懼焉。」又曰:「凡民可以樂成,難以慮始。」從古已然,況今日中國之官之士之民,智識未開,瞢然不知有天下之事,其見改革而驚訝,固所當然也。彼李鴻章前者所辦之事,乃西人皮毛之皮毛而已,猶且以此負天下之重謗,況官位遠在李鴻章之下,而所欲改革之事,其重大又過於李鴻章所辦者數倍乎? 夫不除弊而不能布新,前既言之矣。而除弊之一事,最易犯眾忌而觸眾怒,故全軀保位惜名之人,每不肯為之。今且勿論他事,即如八股取士錮塞人才之弊,李鴻章、張之洞何嘗不知之,何嘗不痛心疾首而惡之?張之洞且嘗與餘言,言廢八股為變法第一事矣。而不聞其上折請廢之者,蓋恐觸數百翰林、數千進士、數萬舉人、數十萬秀才、數百萬童生之怒,懼其合力以謗己而排擠己也。今夫所謂愛國之士,苟其事有利於國者,則雖敗己之身,裂己之名,猶當為之。今既自謂愛國矣,又複愛身焉,又複愛名焉,及至三者不可得兼,則舍國而愛身名,至二者不可得兼,又將舍名而愛身。吾見世之所謂溫和者,如斯而已,如斯而已。吉田松陰曰:「觀望持重,號稱正義者,比比皆然。最為最大下策。何如輕快捷速,打破局面,然後除占地布石之為愈乎?」嗚呼!世之所謂溫和者,其不見絕于松陰先生者希耳。 即以日本論之,幕末藩士,何一非急激之徒,松陰南洲,尤急激之巨魁也,試問非有此急激者,而日本能維新乎?當積弊疲玩之既久,不有雷霆萬鈞霹靂手段,何能喚起而振救之。日本且然,況今日我中國之積弊更深於日本幕末之際,而外患內憂之亟,視日本尤劇百倍乎。今之所謂溫和主義者,猶欲以維新之業,望之于井伊安藤諸閣老也,故康先生之上皇帝書曰:「守舊不可,必當變法;緩變不可,必當速變;小變不可,必當全變。」又曰:「變事而不變法,變法而不變人,則與不變同耳。」故先生所條陳章奏,統籌全域者凡六七上,其大端在請誓太廟以戒群臣,開制度局以定規模,設十二局以治新政,立民政局以地方自治。其他如遷都興學,更稅法,裁厘金,改律例,重俸祿,遣遊歷,派遊學,設警察,練鄉兵,選將帥,設參謀部,大營海軍,經營西藏、新疆等事,皆主齊力並舉,不能枝枝節節而為之。而我皇上亦深知此意,徒以無權不能遽行,故屢將先生之折交軍機總署會議,嚴責其無得空言搪塞。蓋以見制西後,故欲藉群臣之議以定之也。無如下有老耄守舊之大臣,屢經嚴責而不恤,上有攬權猜忌之西後,一切請命而不行。故皇上與康先生之所欲改革者,百分未得其一焉,使不然者,則此三月之中,舊弊當已盡革,新政當已盡行,制度局之規模當已大備,十二局之條理當已畢詳,律例當已改,巨餉當已籌,警察當已設,民兵當已練,南部當已遷都,參謀部當已立。端緒略舉,而天下肅然向風矣。今以無權之故,一切所行非其本意,皇上與康先生方且日日自疚其溫和之已甚,而世人乃以急激責之,何其相反乎? 嗟乎,局中人曲折困難之苦衷,非局外人所能知也久矣。以譚嗣同之忠勇明達,當其初被征入都,語以皇上無權之事,猶不深信。及七月二十七日皇上欲開懋勤殿,設顧問官,命譚查歷朝聖訓之成案,將據以請於西後,至是譚乃恍然於皇上之苦衷,而知數月以來改革之事,未足以滿皇上之願也。譚嗣同且如此,況於其他哉?夫以皇上與康先生處至難之境,而苦衷不為天下所共諒,庸何傷焉。而特恐此後我國民不審大局,徒論成敗,而曰是急激之咎也,是急激之鑒也,因相率以為戒,相率一事不辦,束手待亡,而自以為溫和焉。其上者則率於補漏室,結鶉衣,枝枝節節,畏首畏尾,而自以為溫和焉。而我國終無振起之時,而我國四萬萬同胞之為奴隸,終莫可救矣。是乃所大憂也,故不可以不辯者一也。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