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梁啟超 > 戊戌政變記 | 上頁 下頁
第二章 政變之分原因


  政變之分原因夥矣,今擇其稍重大者條列之。

  一、戊戌三月,康有為、李盛鐸等同謀開演說懇親之會於北京,大集朝士及公車數百人,名其會曰「保國」。後李盛鐸受榮祿之戒,乃除名不與會。已而京師大嘩,謂開此會為大逆不道,於是李盛鐸上奏劾會,禦史潘慶瀾、黃桂鋆繼之。皇上概不問,而謠諑之起,遍於全都。

  二、同月梁啟超等聯合舉人百余人,連署上書,請廢八股取士之制。書達於都察院,都察院不代奏,達于總理衙門,總理衙門不代奏。當時會試舉人集輦轂下者將及萬人,皆與八股性命相依,聞啟超等此舉,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謠言,幾被毆擊。

  三、先是湖南巡撫陳寶箴,湖南按察使黃遵憲,湖南學政江標、徐仁鑄,湖南時務學堂總教習梁啟超,及湖南紳士熊希齡、譚嗣同、陳寶箴之子陳三立等,同在湖南大行改革,全省移風。而彼中守舊黨人嫉之特甚,屢遣人至北京參劾。於是左都禦史徐樹銘、禦史黃均隆相繼入奏嚴劾,皇上悉不問。而湖南舊黨之焰益熾,乃至哄散南學會,毆打「湘報」主筆,謀毀時務學堂,積謀數月,以相傾軋。

  四、於四月二十三日,皇上下詔定國是,決行改革。於是諸臣上奏,雖不敢明言改革之非,而腹誹益甚。五月初五日下詔廢八股取士之制,舉國守舊迂謬之人,失其安身立命之業,自是日夜相聚,陰謀與新政為敵之術矣。禮部者,科舉學校之總匯也,禮部尚書許應騤百計謀阻撓廢八股之事,於是禦史宋伯魯、楊深秀劾之,許應騤乃轉劾康有為。皇上兩不問。

  五、先是二月間,康有為上書大陳變革之方,大約以革除壅蔽,整定官制為主義,請在京城置十二局,凡局員皆選年力精壯講習時務者為之。書既上,皇上飭下總理衙門議行,總理衙門延至五月尚未覆奏,蓋意在敷衍搪塞也。至四月二十三日,「國是之詔」既下,皇上乃促總署速議覆奏。總署議奏,駁不可行。上震怒,至五月十七日,覆命軍機大臣與總署會議,同月二十五日議覆,仍駁其不可行。上益怒,親以朱筆書上諭,命兩衙門再議,有「須切實議行,毋得空言搪塞」之語。兩衙門乃指其書中之末節無關大局者准行數條,其大端仍是駁斥。上無如之何,太息而已。夫皇上既知法之當變矣,既以康有為之言為然矣,而不能斷然行之,必有藉於群臣之議者何也?蓋知西後之相忌,故欲藉眾議以行之,明此事之非出於皇上及康有為之私見也。而諸臣之敢於屢次抗拂上意者,亦恃西後為護符,欺皇上之無權也。當五月間大臣屢駁此書,皇上屢命再議之時,舉京師謠言紛紜不可聽聞,皆謂康有為欲盡廢京師六部九卿衙門。彼盈廷數千醉生夢死之人,幾皆欲得康之肉而食之,其實康不過言須增新衙門耳,尚未言及裁舊衙門也,而訛言已至如此。辦事之難,可以概見矣。皇上病重之說,亦至此時而極盛,蓋守舊者有深意焉矣。

  六、皇上自四月以來,屢次所下新政之詔,交疆臣施行,而疆臣皆西後所擢用,不知有皇上,皆置詔書於不問,皇上憤極而無如之何。至六月初十日詔嚴責兩江督臣劉坤一、兩廣督臣譚鍾麟、直隸督臣榮祿,又將督撫中之最賢而能任事之陳寶箴,下詔褒勉。以期激發疆臣之天良,使有所勸懲,稍襄新政。不意各疆臣怨望益甚,謗讟紛起,而頑固之氣,卒不少改,惟嫉視維新之臣若仇敵耳。

  七、中國之淫祠向來最盛,虛糜錢帑,供養莠民,最為國家之蠹。皇上於五月間下詔書,將天下淫祠悉改為學堂。於是奸僧惡巫鹹懷諮怨。北京及各省之大寺,其僧人最有大力,厚於貨賄,能通權貴,於是交通內監,行浸潤之譖於西後,謂皇上已從西教。此亦激變之一小原因也。

  八、至七月間候補京堂岑春煊上書請大裁冗員,皇上允其所請,特將詹事府、通政司、光祿寺、鴻臚寺、太常寺、太僕寺、大理寺,及廣東、湖北、雲南巡撫,河東總督,各省糧道等官裁撤。此詔一下,於是前者屍位素祿闒冗無能、妄自尊大之人多失其所恃,人心皇皇,更有與維新諸臣不兩立之勢。

  九、中國之大弊,莫甚上下壅塞,下情不能上達。至是皇上屢命小臣上書言事,長台不得阻抑。乃七月間禮部主事王照上書,請上遊歷外國。禮部堂官等不為代達,皇上震怒,乃將禮部尚書懷塔布等六人革職,賞王照以四品京堂。是為皇上初行賞罰之事,此詔之下,維新者無不稱快。守舊者初而震恐,繼而切齒。於是懷塔布、立山等,率內務府人員數十人環跪於西後前,痛哭而訴皇上之無道,又相率往天津就謀于榮祿。而廢立之議即定於此時矣。皇上于二品以上大員,無進退黜陟之權,彼軍機大臣及各省督撫等屢抗旨,上憤極而不能黜之。此次乃僅擇禮部閑曹,無關緊要之人,一試其黜陟,而大變已至矣。皇上無權,可勝慨哉。

  十、皇上至是時亦知守舊大臣與己不兩立,有不顧利害,誓死以殉社稷之意。於是益放手辦事,乃特擢楊銳、林旭、劉光第、譚嗣同四人參預新政。參預新政者,猶唐之參知政事,實宰相之任也。命下之日,皇上賜四人以一密諭,用黃匣親緘之,蓋命四人盡心輔翼新政,無得瞻顧也。自是凡有章奏,皆經四人閱覽,凡有上諭,皆由四人擬稿,軍機大臣側目而視矣。

  十一、自禮部堂官革職以後,令天下士民始得上封奏,於是士氣大伸,民隱盡達,維新之士爭出其所懷以聞於朝廷。刑部主事張元濟,有請除滿漢界限、廢科舉、去拜跪、設議院之事。工部主事李嶽瑞,亦請去拜跪、用客卿,大裁冗員翰林衙門等。嘉謨入告,紛綸輻輳,而守舊大臣日日陰謀,亦複無所憚忌。

  十二、上既廣采群議,圖治之心益切,至七月二十八日,決意欲開懋勤殿,選集通國英才數十人,並延聘東西各國政治專家,共議制度,將一切應興應革之事全盤籌算,定一詳細規則,然後施行。猶恐西後不允茲議,乃命譚嗣同查考雍正、乾隆、嘉慶三朝開懋勤殿故事,擬一上諭,將持至頤和園,稟命西後即見施行,乃越日而變局已顯,衣帶密詔旋下矣。

  十三、七月二十九日皇上召見楊銳,賜以密諭,有「朕位幾不能保」之語,令其設法救護,乃諭康有為及楊銳等四人之詔也。當時諸人奉詔涕泣,然意上位危險,諒其事發在九月閱兵時耳。于時袁世凱召見入京,亦共以密詔示之,冀其于閱兵時設法保護,而卒以此敗事。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