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梁啟超 > 要籍解題及其讀法 | 上頁 下頁
讀《詩》法之二


  前段所說,專就陶養情感一方面言。但古人學《詩》,尚有第二目的,在應用一方面。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又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學詩何故能言能專對,授之以政何故能達耶?為政者不外熟察人情,批其窾郤,因而導之。而吾人所以禦事應務,其本則在「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古人學《詩》,將以求此也。《左傳》襄二十八年云:「賦詩斷章,餘取所求焉。」斷章取所求,即學詩應用方面之法也。是故「緡蠻黃鳥,止於丘隅」,孔子讀之則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孔子讀之則曰:「詩之好仁如此,鄉道而行,中道而廢,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數之不足也,俛焉日有孳孳,斃而後已。」司馬遷讀之則曰:「雖不能至,而心嚮往之。」「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子貢讀之,悟所以處貧富者。「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子夏讀之,明「禮後」之義。孔子並讚歎之曰:「賜也、商也,始可與言詩也已矣。」「徹彼桑土,綢繆牖戶。今此下民,或敢侮予。」孟子讀之則曰:「能治其國家,誰敢侮之!」「鳲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荀子讀之則曰:「故君子結于一也。」自余如《左傳》所記列國卿大夫之賦詩言志,以及《韓詩外傳》《新序》之或述事、或樹義,而引詩以證成之。凡此之類,並不必問其詩之本事與其本意。通吾之所感于作者之所感,引而申之,觸類而長之,此亦鍛煉德性增益才智之一法,古人所恒用,而今後尚可襲用者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