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梁啟超 > 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 | 上頁 下頁
第六章 近世之學術(5)


  第二節 乾嘉間

  吾論近世學派,謂其由演繹的進於歸納的,饒有科學之精神,且行分業之組織,而惜其僅用諸瑣瑣之考據。然則此學派之所以不盡其用者,原因何在乎?曰:是不一端,而時主之操縱其最也。自康雍間屢興文字獄,乾隆承之,周納愈酷。論井田封建稍近經世先王之志者,往往獲意外譴;乃至述懷感事,偶著之聲歌,遂罹文網者,趾相屬。又嚴結社講學之禁,晚明流風餘韻,銷匿不敢複出現。學者舉手投足,動遇荊棘,懷抱其才力智慧,無所複可用,乃駢輳於說經。昔傳內廷演劇,觸處忌諱,乃不得已專演《封神》《西遊》牛鬼蛇神種種詭狀,以求無過。本朝之治經術者亦然,銷其腦力及其日力於故紙之叢,苟以逭死而已。進化學家言:諸動物之毛羽為特別彩色者,皆緣夫有所避,而假以自衛。淘汰久之,而彩異遂獨發達。挽近漢學之昌明,稟茲例也。流風既播,則非是不見重於社會,幽眇相競,忘其故矣。嗚呼!斯學之敝中國久矣。顧以二百餘年瑰材軼能之士之腦識所集注,固一代思想之淵海也,可以無記乎!吾曾以桴亭、楊園比諸宋之泰山、徂徠,此言其學之相近耳。若以一代學界上位置論之,則閻、胡二子,可比孫、石;定宇、東原,其濂、洛也;高郵父子,其晦庵也。閻、胡為漢學祖,昆山(亭林)可謂祖之所自出(閻、胡之學實非傳自昆山,但言漢學者,多誦法昆山,故吾強名之)。其儼然組織著學統者,實始乾隆朝,一曰吳派,一曰皖派。吳派開祖曰惠定宇(棟)。定宇之先有何義門(焯)、陳少章(景雲)、沈歸愚(德潛),皆尚通洽,雜治經史文辭。定宇承其祖元龍(周惕)、父天牧(士奇)家學,益覃精經術,世稱「吳中三惠」。定宇著《九經古義》《周易述》《明堂大道錄》《古文尚書考》《左傳補注》,皆精博有心得。其弟子最著者,曰江艮庭(聲)、余古農(蕭客)、王西莊(鳴盛)、錢竹汀(大昕)、王蘭泉(昶)。艮庭為《尚書集注音疏》,古農為《古經解鉤沉》,雖罕下己見,而搜討之勤,有足稱者。王、錢益推其術以治史學。西莊有《十七史商榷》,竹汀有《廿二史考異》,皆其支流也。蘭泉著《金石萃編》,金石釋經者宗焉。教于揚州,則有汪容甫(中)、劉端臨(台拱)稍稍上證諸子(汪所著《述學》有《荀卿通論》,劉著《荀子補注》)。古農弟子曰江鄭堂(藩),撰《國朝漢學師承記》,清儒家法流派,可得而稽焉,亦一學史也。皖派開祖曰戴東原(震)。東原生休甯,章炳麟氏謂休甯于江南為高原,其民勤苦善治生,故求學深邃,言直核而無蘊藉,蓋地理感化使然也。清代漢學,閻、胡作之,惠氏衍之,戴氏成之。東原少受學婺源江慎修(永),治小學、《禮經》、算術、輿地,皆深通;複從定宇遊,傳其學。著《東原集》《孟子字義疏證》《方言疏證》《考工記圖》《聲韻考》《聲類表》《爾雅文字表》等,而關於曆算、水地之著述猶多。其論學曰:「經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辭也,所以成辭者字也。必由字以通其辭,由辭以通其道,乃可得之。」乾嘉間學者以識字為求學第一義,自戴氏始也。其鄉里同學,有金輔之(榜)、程易疇(瑤田),後有淩次仲(廷堪)及三胡(匡衷、承珙、培翬),鹹善治《禮》,而易疇尤明水地、聲律、工藝、穀食之學,而皆取師資于東原。東原弟子著者曰任幼植(大椿)、盧抱經(文弨)、孔巽軒(廣森)。幼植為《小學鉤沉》。抱經專事校勘,《大戴記》《逸周書》《荀子》《方言》《釋名》《春秋繁露》《白虎通》,皆所讎定(此外尚數種)。古書自是可讀焉。巽軒始治《公羊》,為言公羊學者之祖,然今文家弗善也。其尤著者曰金壇段若膺(玉裁)、高郵王懷祖(念孫)。若膺著《說文解字注》《六書音韻表》,許學之淵藪也。懷祖著《廣雅疏證》《經傳釋詞》,以經傳、諸子轉相證明,凡諸古書文義詰屈者,悉迎刃而解。以授其子伯申(引之),作《經義述聞》,訓詁之學至是圓滿矣。近世俞蔭甫(樾)為《古書疑義舉例》,稟高郵學,而分別部居之。而最近則馬眉叔(建忠)著《文通》,亦憑藉高郵(眉叔著書時,餘在上海,居相鄰,往往有所商榷,知其取材于《經傳釋詞》《古書疑義舉例》者獨多也),創前古未有之業。中國之有文典,自馬氏始;推其所自出,則亦食戴學之賜也。當是時,天子方開四庫館以藻飾太平,而東原實總館事(《四庫總目提要》,其大部分出東原手,紀文達屍其名耳)。彼之學既足以睥睨一世,而複祭酒於首善之區,以是戴氏學掩襲天下。清之漢學家,大率專事考據,不復與宋明儒者爭席。惟東原著《孟子字義疏證》及《原善》,以其心得者, 以與新安、姚江爭,則亦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其言曰:「君子之治天下也, 使人各得其情,各遂其欲。君子之自治也,情與欲使一于道義。」而極言無欲為異氏之學,謂遏欲之害,甚於防川焉。此其言頗有近于泰西近世所謂樂利主義者,不可謂非哲學派中一支流。雖然,人生而有欲,其天性矣,節之猶懼不蔇,而豈複勞戴氏之教猱升木為也。二百年來學者,記誦日博,而廉恥日喪,戴氏其與有罪矣。(以上敘傳授派別,頗采章氏《訄書》而增補之,且自下斷案。著者附識)

  吳、皖派別之說,出自江氏《漢學師承記》,而章氏辨之尤嚴。章氏謂吳學好博而尊聞,皖學綜形名、任裁斷,此其所以為異諒也。雖然,東原固嘗受學于惠氏,則吳、皖可雲同源。戴之視惠,猶惠之視閻、胡也。故清之休寧,可比明之姚江。姚江出而舉天下皆姚江學,即有他派,附庸而已;休寧亦然,乾嘉間休寧以外之學術,皆附庸也。雖然,其學實僅盛于江左。江左以外各省學子,雖往往傳習,然不能成家。其稍有系統之可言者,則孔巽軒以其學衍于山東,繼起者有郝恂九(懿行)、桂未穀(馥),皆卓然成一家言。侯君模(康)以其學衍于嶺南,阮芸台(元)督粵,創學海堂,輯刻《皇清經解》,於是其學風大播於吾粵。道、咸以降,江、浙衰而粵轉盛。雖然,名家者無一焉。最著為陳蘭甫(灃),謬溝合漢、宋,以博創獲之譽,其細已甚,而去戴學抑愈遠矣。

  其時以大人先生而鼓吹左右茲學最有力者,曰紀曉嵐(昀)、阮芸台(元)、畢秋帆(沅),然皆不能自名其家,其著述或多假于食客之手,於學界殆不足道。而紀氏以佞幸處向、歆之地位,苟媚時主,微詞尖語,顛倒黑白,于人心風俗所影響,固不細也。

  惠、戴之學,固無益于人國,然為群經忠僕,使後此治國學者省無量精力,其功固不可誣也。二百年來諸大師,往往注畢生之力於一經,其疏注之宏博精確,誠有足與國學俱不朽者。于《易》則有惠氏(棟)之《周易述》,江氏(藩)之《周易述補》,張氏(惠言)之《周易虞氏義》;于《書》則有江氏(聲)之《集注音疏》,王氏(鳴盛)之《後案》,孫氏(星衍)之《今古文注疏》;于《詩》則有馬氏(瑞辰)之《傳箋通釋》,胡氏(承珙)之《後箋》,陳氏(奐)之《傳疏》;于《禮》則有張氏(惠言)之《圖》,胡氏(培翬)之《正義》;于《周禮》則有孫氏(詒讓,今人)之《正義》;于《春秋左氏傳》則有劉氏(文淇)之《正義》;《公羊傳》則有陳氏(立)之《義疏》,《榖梁傳》則有鐘氏(文烝)之《補注》;於《論語》則有劉氏(寶楠)之《正義》;於《孝經》則有皮氏(錫瑞,今人)之《鄭注疏》;於《爾雅》則有邵氏(晉涵)之《正義》,郝氏(懿行)之《義疏》;于《孟子》則有焦氏(循)之《正義》;類皆曠古絕作。蓋取精多,用物宏,時代使然也。西諺曰:「羅馬非一日之羅馬。」吾于陳碩甫之《毛詩》,胡竹村之《儀禮》、陳卓人之《公羊》、孫仲容之《周禮》見之矣。其在《十三經》以外者,則如孔氏(廣森)之《大戴禮記補注》,龔氏(麗正)之《國語疏》,陳氏(立)之《白虎通疏證》,朱氏(右曾)之《逸周書校釋》,其功皆足多焉。若段氏之《說文》,王氏之《廣雅》,尤為茲學之中堅,前簡論之,今不具也。

  以上為乾嘉間學統之正派。

  其時與惠、戴學樹敵者曰桐城派。方東樹著《漢學商兌》,抨擊不遺餘力,其文辭斐然,論鋒敏銳,所攻者間亦中癥結。雖然,漢學固可議,顧桐城一派,非能議漢學之人,其學亦非惠、戴敵,故往而輒敗也。桐城派鉅子,曰方望溪(苞)、姚姬傳(鼐)。方、姚固文人,而自謂屍程朱之傳,其實所自得者至淺薄。姬傳與東原論學,數牴牾,故經學家與文學家始交惡雲。自宋歐陽廬陵有「因文見道」之說,厥後文士,往往自托於道學。平心論之,惠、戴之學,與方、姚之文,等無用也,而百年以往,國學史上之位置,方、姚視惠、戴何如哉!

  自康雍以還,號稱以朱學名家者,若熊賜履、陳宏謀、陳鵬年、楊名時、朱軾、李紱、孫嘉淦,大率皆以高位負時望,承風者固大儒之號以奉之,實則於學界不有影響。蓋宋學之微久矣,方、姚以後,益更不競。其間惟王白田(懋竑)著《朱子年譜考異》,真治朱學者,一人而已(唐鑒著《國朝學案小識》,專持門戶,而派別紊亂,文體拙劣,等諸自鄶也)

  複有浙東學派者,與吳派、皖派不相非,其精闢不逮,而致用過之。其源出於梨洲、季野而尊史。其鉅子曰邵二雲(晉涵)、全謝山(祖望)、章實齋(學誠)。二雲預修國史,以記誦之博聞天下(在國史館中,先朝史冊以數千計。總裁問以某事,答曰在某冊第幾頁,百不失一雲),江藩謂二雲卒而江南之文獻雲亡。謝山於明末遺事記載最詳,故國之感往往盈紙,南雷學統,此其一線也。實齋為《文史通義》,批郤導窾,雖劉子元蔑以過也;其《校讎通義》,啟研究周秦學之端矣。吾于諸派中寧尊浙東。

  趙甌北(翼)之《廿二史劄記》,其考據之部分,與西莊、辛楣相類,顧其採集論斷,屬辭比事,有足多者。其派甯近於浙東。或曰:其攘章實齋遺稿者過半雲。無左證,不敢妄以私德蔑前輩也。其餘治史者多,率皆汲王、錢之流,不足道。

  乾嘉間王學之絕已久,中間惟羅臺山(有高)、汪愛廬(縉)、彭尺木(紹升),獨從王學入,而皆歸宿於佛門。臺山、尺木,尤勇猛精進,大澈大悟,彼時代之一異色也。其學不光大,影響蓋微。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