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梁啟超 > 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 | 上頁 下頁
第五章 佛學時代(3)


  第四節 中國佛學之特色及其偉人

  美哉,我中國!不受外學則已,苟受矣,則必能發揮光大,而自現一種特色。吾於算學見之,吾於佛學見之。中國之佛學,乃中國之佛學,非純然印度之佛學也。不觀日本乎,日本受佛學於我,而其學至今無一毫能出我範圍者。雖有真宗、日蓮宗為彼所自創,然真宗不過淨土之支流,日蓮不過天臺之餘裔,非能有甚深微妙,得不傳之學於遺經者也(真宗許在家修行,許食肉帶妻,是其特色,但此亦印度所謂優婆塞,中國所謂居士之類耳。若以此為佛徒也,何如禪宗直指本心,並佛徒之名亦不必有之為高乎)。未嘗能自譯一經,未嘗能自造一論,未嘗能自創一派,以視中國,瞠乎後矣。此甯非我泱泱大國民可以自豪于世界者乎?吾每念及此,吾竊信數十年以後之中國, 必有合泰西各國學術思想於一爐而冶之,以造成我國特別之新文明,以照耀天壤之一日。吾頂禮以祝,吾跂踵以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吾請謳歌隋、唐間諸古德之大業,為我青年勸焉。

  中國之佛學,其特色有四:

  第一,自唐以後,印度無佛學,其傳皆在中國。基督生於猶太,而猶太二千年來無景教,景教乃盛于歐西諸國;釋尊生於印度,而印度千餘年來無佛教,佛教乃盛于亞東諸國。豈不悲哉!豈不異哉!佛滅度後數百年間, 五印所傳,但有小乘;小乘之中,複生分裂,上座、大眾,各鳴異見,別為二十部。至五世紀(凡世紀皆以佛滅後計,下仿此),外道繁興,大法不絕如縷。至六世紀末而有馬鳴,七世紀而有龍樹、提婆,九世紀而有無著、世親,十一世紀而有清辨、護法,十二三世紀而有戒賢、智光,其可稱真佛教者,不過此五百年間耳。自玄奘西遊,遍禮戒、智諸論師,受法而歸,於是千餘年之心傳,盡歸於中國。自此以往,印度教徒,徒事論戰,怠於布教。而婆羅門諸外道,複有有力者起,日相攻掊。佛徒不支,乃思調和,浸假採用婆羅門教規,念密咒,行加持,開教元氣銷滅以盡。至十五世紀,而此母國已無複一佛跡。此後再蹂躪於回教,三侵蝕于景教,而佛學遂長已矣。轉視中國,則自唐以來,數百年間大師踵起,新宗屢建。禪宗既行,舉國碩學皆參圓理,其餘波複披靡以開日本。佛教之不滅,皆中國諸賢之功也。中間雖衰息者二三百年,而至今又駸駸有復興之勢(近世南海、瀏陽皆提倡佛學, 吾意將來必有結果)。他日合先秦、希臘、印度及近世歐美之四種文明而統一之、光大之者,其必在我中國人矣。此其特色一也。

  第二,諸國所傳佛學皆小乘,惟中國獨傳大乘。佛教之行,西訖波斯,北盡鮮卑(即西伯利亞),南至暹羅,東極日本,凡亞洲中大小百數十國,無不遍被(吾深疑耶教為剽竊印度婆羅門及佛教而成者。其言「天主」,即《韋陀論》所謂「梵天」「大自在天」;其言「永生」,即佛教所謂「涅槃」; 自余天堂地獄之論,禮拜祈禱之式,無一不與小乘法相類。古代希臘、埃及、猶太、印度既有交通,如希臘大哲德黎,史家亦謂其嘗至印度。然則印度宗教家言流入猶太,亦非奇事。但未得確據,不敢斷言耳)。雖然,彼其所傳皆小乘耳(日本佛學以中國為母,不在此論),蓋當馬鳴初興時,而印度本教中人, 固已紛紛集矢,謂大乘非佛說,大乘之行于印,實幾希耳。故其派衍於外國者,無不貪樂偏義,謗毀圓乘。即如今日西藏、蒙古,號稱佛法最盛之地, 問其于《華嚴》《法華》之旨,有一領受者乎?無有也。獨我中國,雖魏、晉以前象法萌芽,未達精蘊;迨羅什以後,流風一播,全國憬從,三家齊興, 別傳崛起。隋、唐之交,小乘影跡幾全絕矣。竊嘗論之,宗教者,亦循進化之公例以行者也。其在野蠻時代,人群知識卑下,不得不歆之以福樂,懾之以禍災,故惟權法得行焉。及文明稍進,人漸識自立之本性,斷依賴之劣根, 故由恐怖主義,而變為解脫主義,由利己主義,而變為愛他主義,此實法之所以能施也。中國人之獨受大乘,實中國國民文明程度日高於彼等數級之明證也。此其特色二也。

  第三,中國之諸宗派,多由中國自創,非襲印度之唾餘者。試以第三節所列十宗論之。俱舍宗惟世親造一論,印度學者競習之耳,未嘗確然立一宗名也,其宗派之成,實自中國。成實宗則自訶梨跋摩以後,竺國故書雅記, 無一道及,其流獨盛於中國。三論宗在印,其傳雖稍廣,然亦不如中國。至於華嚴,其本經之在印度,已沉沒於若明若昧之域(據言:佛滅後七百年, 龍樹菩薩始以神力攝取《華嚴經》於海龍宮,是為本經流通之始。此等神秘之說, 雖不足深信,然《華嚴》不顯於印度,可想見矣),而宗門更何有焉?在彼惟有《大不思議》《十地》兩論推闡隔斯義,余無所聞。故依《華嚴》以立教,實自杜順、賢首、清涼、圭峰之徒始也,雖謂華嚴宗為中國首創焉可也。又如禪宗,雖雲西土有二十八祖,但密之又密,舍前祖與後祖相印接之一刹那頃, 無能知其淵源,其真偽固不易辨。即雲真矣,而印度千餘年間,舍此二十八人外,更無一禪宗,可斷然也。不甯惟是,後祖受缽,前祖隨即入滅,然則千餘年間,不許同時有兩人解禪宗正法者,又斷然也。若是則雖謂印度無禪宗焉可也。然則佛教有六祖而始有禪宗,其猶耶教有路德而始有布羅的士丹也。若夫天臺三昧,止觀法門,特創于智者大師一人,前無所承,旁無所受, 此又其彰明較著者矣。由此言之,十宗之中,惟律宗、法相宗、真言宗、淨土宗嘗盛於印度,而其餘則皆中國所產物也。試更為一表示之:

  一、俱舍宗------印度有而不盛------中國極盛
  二、成實宗------印度創之而未行------中國極盛
  三、律宗------印度極盛------中國次盛
  四、法相宗------印度極盛------中國亦極盛
  五、三論宗------印度有而不盛------中國極盛

  六、華嚴宗------印度無------中國特創極盛
  七、天臺宗------印度無------中國特創極盛
  八、真言宗------印度極盛------中國甚微
  九、淨土宗------印度極盛------中國次盛
  十、禪宗------印度無------中國特創極盛

  夫我國最有功德有勢力於佛學界者,莫如教下三家之天臺、法相、華嚴與教外別傳之禪宗,自余則皆支蘖附庸而已。而此四派者,其一曾盛於天竺, 其三皆創自支那,我支那人在佛教史上之位置,其視印度古德何如哉?竊嘗考之,印度惟小乘時代有派別(佛滅後,小乘派分為二十部。初分為大眾部、上座部,佛滅一世紀時所分也。次分為一說部、說出世部、雞胤部,二世紀初葉所分也;次為多聞部,次為說假部,皆二世紀中葉所分也;次為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二世紀末葉所分也。此八派皆從大眾部分出。次為說一切有部,三世紀初葉所分也;次為犢子部,複由犢子部分為法上部、賢胄部、正量部、密林山部;次為化地部,分為法藏部,皆三世紀中葉所分也;次為飲光部,三世紀末葉所分也;又次為經量部,四世紀初葉所分也。此十派皆由上座部分出也。四世紀以後,小乘衰熄,大乘未興,佛教幾絕),而大乘時代無派別。大乘之興,凡為三期:第一期則馬鳴也(六世紀末),第二期則龍樹、提婆也(七世紀),第三期則無著、世親也(九世紀),皆本師相傳,毫無異論,略似漢初伏生、申公、後蒼等之經學。及其末流,護法、清辨,諍空有於依他之上,戒賢、智光,論相性於唇舌之間,壁壘稍新,門戶始立,而法輪已轉而東矣。蓋大乘教義萌芽於印度,而大成于支那,故求大法者,當不于彼而於我。此非吾之誇言也,殆亦古德之所同許也。此其特色三也。

  第四,中國之佛學,以宗教而兼有哲學之長。中國人迷信宗教之心,素稱薄弱。《論語》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子墨子謂程子曰:「儒以天為不明,以鬼為不神。」(見《墨子·公孟篇》)蓋孔學之大義,浸入人心久矣。佛、耶兩宗,並以外教入中國,而佛氏大盛, 耶氏不能大盛者何也?耶教惟以迷信為主,其哲理淺薄,不足以饜中國士君子之心也。佛說本有宗教與哲學之兩方面,其證道之究竟也在覺悟(覺悟者,正迷信之反對也),其入道之法門也在智慧(耶教以為人之智力極有限,不能與全知全能之造化主比),其修道之得力也在自力(耶教日事祈禱,所謂借他力也)。佛教者,實不能與尋常宗教同視者也。中國人惟不蔽於迷信也,故所受者多在其哲學之方面,而不在其宗教之方面。而佛教之哲學,又最足與中國原有之哲學相輔佐者也。中國之哲學,多屬￿人事上,國家上,而于天地萬物原理之學,窮究之者蓋少焉。英儒斯賓塞,嘗分哲學為可思議、不可思議之二科。若中國先秦之哲學,則毗於其可思議者,而乏於其不可思議者也。自佛學入震旦,與之相備,然後中國哲學乃放一異彩。宋、明後學問復興,實食隋、唐間諸古德之賜也。此其特色四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