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梁啟超 > 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 | 上頁 下頁
第五章 佛學時代(2)


  四、法相宗。法相、天臺、華嚴三宗,亦稱教下三家,皆大乘妙諦,而當時佛學中最光大者也。此宗一名唯識宗,以大意明唯識故;又名慈恩宗, 以開祖為慈恩故。本宗印度傳法,最為分明。佛說大乘經中,《華嚴》《深密》《楞伽經》等,闡揚「萬法唯識」之義,實為斯學所本。佛滅後九百年,彌勒慈尊應無著菩薩之請,說「五部大論」,所謂《瑜伽師地論》《分別瑜伽論》《大莊嚴論》《辨中邊論》《金剛般若論》是也。無著承彌勒之旨,複造《顯揚論》《對法論》等;同時有世親菩薩(無著之弟)造《五蘊論》《百法明門論》《唯識三十頌》等,大弘斯旨。複次佛滅後十一世紀,有難陀、護法尊十大論師,皆注世親《三十頌》,各有心得。而護法之弟子戒賢論師,所謂「傳法大將」,冠絕一時,深究瑜伽、唯識、聲明、因明等之蘊奧,在五印度中,號稱辯才第一,傳缽奘師,以惠震旦。自茲以往,西域此學微矣。唐貞觀三年,玄奘三藏求法西行(坊間小說《西遊記》,即演奘師事蹟也),孑身遍歷五印,得禮戒賢,盡受五大論(即彌勒所造)、十支論(即無著以下所造),博通因明、聲明諸學(印度當時有所謂「五明」者,佛徒、外道並學之。其因明即名學,日本所謂論理學也)。歸國以後,弘暢斯旨,實為法相宗入中國之嚆矢。玄奘高足窺基,號慈恩法師,悉受微言,妙達玄旨,於是述疏證義,確立宗規。本宗大成,實由於是。再傳為淄州惠治,著《唯識了義燈》,三傳為朴揚智周,著《唯識演秘》。經此數師,宗義遂日以光大。

  五、三論宗。三論者,(一)《中論》、(二)《十二門論》、(三)《百論》也。前二為龍樹菩薩造,後一為提婆菩薩造,故本宗祖龍樹、提婆(或加《大智度論》,亦名四論宗)。鳩摩羅什實提婆三傳弟子也,傳法東來,專弘此宗,四《論》翻譯皆出其手。什師門下,生(道生)、肇(僧肇)、融(道融)、睿(僧睿)、影(曇影)、觀(慧觀)、恒(道恒)、濟(曇濟)之八傑,皆受大義。曇濟授道朗,道朗授道詮,道詮授法朗,法朗授嘉祥,至嘉祥大師(名吉藏)而此宗全盛。其後玄奘複從印度清辨、智光兩大師,更受微言;複有地婆伽羅者東來,口授宗義於慈恩。慈恩遠承什譯,近稟奘傳,旁參伽說,著《十二門宗致義記》,而此宗遂以大成。

  六、華嚴宗。我佛世尊,從菩提樹下起,即為深位菩薩文殊、普賢尊說《華嚴》三十八品十萬偈,實佛乘中甚深微妙、一乘最極之法門也。當是時聲聞緣覺,根器未熟者,聽之如聾如啞。佛滅五百年,馬鳴菩薩作《大乘起信論》,演真如緣起法門,即本此經。次七百年,龍樹菩薩出現,造《大不思議論》以解釋之。次九百年,天親菩薩造《華嚴十地論》。此三師者,稱本宗印度之列祖。其在支那,東晉義熙十四年,跋陀羅始譯《華嚴》六十卷。其後諸師,講說流布制疏撰章者雖不鮮,然未能確然成一宗派。陳、隋間, 杜順禪師始提義綱,標立宗名,著《華嚴法界觀門》《五教止觀》《十玄章》等,大暢妙旨,是為開宗初祖。二祖智儼作《搜玄記》《孔目章》等,三祖法藏稱賢首國師,作《五教章》以明本宗之教相,作《探玄記》二十卷,以解華嚴,其餘著述尚二十餘部。圓宗宗風,至此大成,故賢首亦稱華嚴太祖。賢首歿後,有慧苑者,私逞臆見,刊落師說,宗統將墜,四祖澄觀慨之,作《華嚴大疏鈔》,破斥異轍,恢復正宗,諸祖心傳,賴以不墜,所謂清涼國師是也。五祖宗密稱圭峰禪師,紹述清涼,盛弘華嚴,兼通諸宗,斯道益以光大。此五傑者,所謂華嚴五祖也。

  七、天臺宗。亦名法華宗,蓋以依《法華經》立宗故。此宗不上承印度, 創始之者實由我支那,則智者大師其人也。師名智顗,陳、隋間人,以居天臺山,故此宗得名。時有南嶽慧思禪師,德高一世,自證三昧,智者往謁之。則曰:「昔日靈山,同聽《法華》,宿緣所追,今複來矣。」乃使修《法華》三昧。越十四日,智者大徹大悟,遂直接佛傳,創立此派。荊溪尊者(智者第六代法孫也)《止觀義例》雲「一家教門,所用義旨,以《法華》為宗骨, 以《智論》(按:指《大智度論》也)為指南,以《大經》(按:指《涅槃經》也)為扶疏,以《大品》(按:指《大品般若經》也)為觀法;引諸經以增信, 引諸論以助成;觀心為經,諸法為緯,織成部帙,不與他同」云云。本宗創立之真相,實括於是。次有章安大師承天臺後,廣傳宗風。天臺惟散說,章安始結集,以成一宗典籍,以作一家綱目。次有智威、慧威、玄朗、妙樂並稱龍象。中唐以後,荊溪尊者湛然最顯焉。

  八、真言宗。佛教有顯、密二教之別,此宗即所謂密教也。密教者何?不恃言語以立教者也。據佛家言,佛有三身:(一)釋迦佛,(二)大日如來佛, (三)彌陀佛,實一佛之德所流出之三體也(按:略如耶教三位一體之說)。大日者,釋迦之法身;釋迦者,大日之化身也。故後世學者綜別諸宗,亦分為釋迦教、大日教、彌陀教三類。今所舉十宗,惟真言宗屬大日教,淨土宗屬彌陀教(今婦孺通念「南無阿彌陀佛」,即宗彌陀教也),余八宗皆屬釋迦教。相傳金剛薩埵親受法門於大日如來,如來滅後七百年,薩埵以授龍猛菩薩, 龍猛授龍智,龍智授善無畏,善無畏始來唐,翻《大日經》,以授金剛智。金剛智實支那傳法初祖也。其後不空和尚東來,承金剛智之後,複從事翻譯, 為玄宗、肅宗、代宗三代國師。真言宗之確立,實自不空始。雖然,此宗不盛於我國。後經空海(即創造日本字母之人)傳諸日本,日本今特盛焉。西藏、蒙古、暹羅亦行之。

  九、淨土宗。此宗所依者,三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一論(《往生淨土論》,天親菩薩造),以念佛借他力而求解脫,即所謂彌陀教也。印度先師,推天親菩薩。天親入滅後五百年,菩提流支始傳淨土法門於震旦。先是,後漢時安息國沙門安清高始譯《無量壽經》二卷,及晉慧遠法師,結白蓮社於廬山,念佛修行,已為此宗之嚆矢,然法門未備。菩提流支之入中國,實北魏永平元年也。流支以授曇鸞,鸞著《往生淨土論注》,大弘斯旨。其後隋大業間有道綽,唐貞觀間有善導,皆錚錚大師也。禪宗、天臺、法相、華嚴等諸宗雖極盛於當時,然其教理甚深微妙,非鈍根淺學人所能領解,故信奉者僅在士大夫。獨淨土宗以他力教義,感化愚夫愚婦,凡難解之教理概置不論,故其勢力廣被,披靡全國。善導禪師在世之時, 屠肆殆無過問者雲,其力量可見一斑矣。今世俗所謂佛教者,大率猶汲此宗之末流也。

  十、禪宗。法相、天臺、華嚴,稱曰「教下三家」,禪宗稱「教外別傳」。此四宗者,皆大乘上法,各有獨到,而中國佛學界之人才,亦悉在於是矣。禪宗以不著語言、不立文字、直指本心、見性成佛為教義,一變佛教之窠臼,後此宋、明間儒佛混合,皆自此始。此宗歷史,相傳靈山會上,釋尊拈花,迦葉微笑,正法眼藏,於茲授受。其後迦葉尊者以衣缽授阿難,中間經歷馬鳴、龍樹、天親等二十七代,密密相傳,不著一字,直到達摩禪師。自迦葉迄達摩,是為印度二十八祖。達摩承二十七祖之命,東渡震旦,當梁武帝普通七年,始至廣東。後入嵩山,面壁十年,始得傳法之人,傳已,遂入滅。故達摩亦稱震旦禪宗初祖。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皆依印度祖師之例, 不說法,不著書,惟求得傳缽之人,即自圓寂。至五祖弘忍,號黃梅大師, 始開山授徒,門下千五百人,玉泉神秀為首座,竟不能傳法。而六祖大鑒慧能,以不識一字之賃舂人,受衣缽焉。後神秀複師六祖,悟大法,於是禪宗有南、北二派,南慧能,北神秀也。自六祖以後,缽止不傳,而教外密傳, 遂極光大。爾後遂衍為雲門、法眼、曹洞、溈仰、臨濟之五宗。宋、明以來, 益滔滔披靡天下。今列禪門五宗表如下:

  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

  以上諸宗傳授之大略也。至各派之長短得失,固非淺學所能言,亦非本論所應及,故從闕如。若吾國佛學之特色,及諸哲學說之尤精要者,請於次節試論之。鄙人雖好學佛,然實毫無心得,凡諸論述,皆貧子說金之類而已。此節所記歷史,據日本人所著《八宗綱要》《十二宗綱要》《佛教中各宗綱領》等書,獺祭而成,非能自記憶自考證也。但合彼十數萬言之書,撮為數頁,亦頗劬耳。此等乾燥無味之考據,知為新學界所不喜,但此亦是我國學術思想一大公案,學者所不可不知也。撮而錄之,亦足以省翻檢之勞雲爾。

  著者識。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