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梁啟超 > 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 | 上頁 下頁
第五章 佛學時代(1)


  第一節 發端

  吾昔嘗論六朝、隋、唐之間,為中國學術思想最衰時代。雖然,此不過就儒家一方面言之耳。當時儒家者流,除文學外(儒學與文學適成反比例。著《中國儒學史》,當以六朝、唐為最衰時代;著《中國文學史》,當以六朝、唐為全盛時代)一無所事。其最錚錚於學界者,如王(通)、陸(德明)、孔(穎達)、韓(愈)之流,其于學術史中,雖謂無一毫之價值焉可也,雖然,學固不可以儒教為限。當時於儒家之外,有放萬丈光焰於歷史上者焉,則佛教是已。六朝、三唐數百年中,志高行潔、學淵識拔之士,悉相率而入於佛教之範圍。此有所盈,則彼有所絀,物莫兩大,儒教之衰亦宜。

  或曰:佛學外學也,非吾國固有之學也,以入中國學術思想史,毋乃不可?答之曰:不然。凡學術苟能發揮之、光大之、實行之者,則此學即為其人之所自有。如吾遊學於他鄉,而于所學者,既能貫通,既能領受,親切有味,食而俱化,而謂此學仍彼之學而非我之學焉,不得也。一人如是,一國亦然。如必以本國固有之學而始為學也,則如北歐諸國,未嘗有固有之文明, 惟取諸希臘羅馬、取諸猶太者,則彼之學術史,其終不可成立矣。又如日本, 未嘗有固有之文明,惟取諸我國、取諸歐西者,則彼之學術史,其更不可成立矣。故論學術者,惟當以其學之可以代表當時一國之思想者為斷,而不必以其學之是否本出於我為斷。

  審如是也,則雖謂隋唐之交,為先秦以後學術思想最盛時代可也。前乎此者,兩漢之經學非所及也,而餘更無論也;後乎此者,宋、明之理學非所及也,而餘更無論也。又不惟在中國為然耳,以其並時舉世界之學術思想界校之,印度自大乘教諸鉅子入滅後,繼法無人(其繼法者悉在中國),日以萎微;歐洲則中世史號稱黑暗時代,自羅馬滅亡以後,全歐為北狄所蹂躪,幾陷於無歷史之域,當時所賴以延文明絕續於一線者,惟恃一頑舊專制之天主教而已。印度、歐洲如此,而餘更無論也。故謂隋、唐之學術思想, 為並時舉世界獨一無二之光榮可也。縱說之則如彼,橫說之則如此,故隋、唐學者,其在本論中占一重要之位置也,不亦宜乎!

  第二節 佛學漸次發達之歷史

  中國之受外學也,與日本異。日本小國也,且無其所固有之學,故有自他界入之者,則其趨如鶩,其變如響,不轉瞬而全國與之俱化矣。雖然,充其量不過能似人而已(實亦不能真似),終不能於所受者之外,而自有所增益, 自有所創造。中國不然。中國大國也,而有數千年相傳固有之學,壁壘嚴整, 故他界之思想入之不易;雖入矣,而閱數十年百年常不足以動其毫髮。譬猶潑墨于水,其水而為徑尺之盂,方丈之池也,則墨痕倏忽而遍矣;其在滔滔之江、泱泱之海,則甯易得而染之?雖然,吾中國不受外學則已,苟既受之, 則必能盡吸其所長以自營養,而且變其質、神其用,別造成一種我國之新文明,青出於藍,冰寒于水。於戲!深山大澤,實生蛟龍,龍伯大人之腳趾, 遂終非僬僥國小丈夫之項背所能望也。謂餘不信,請征諸佛學。

  佛法之入震旦也,據別史所言,或謂秦時與寶利防等交通,西漢時從匈奴得金人,實為我國知有佛之嚆矢。真偽第弗深考,其見於正史信而有據者, 則東漢明帝永平十年西印度之攝摩、竺法蘭兩師,應詔齎經典而至,於是佛之教義始東被。雖然,我民族宗教迷信之念甚薄,莫之受也。至桓帝始自信之;興平間,民間亦漸有信者。三國時代,支讖、支亮、支謙皆自印度來傳教,時號「三支」。魏嘉平二年,曇摩訶羅始以戒律來,象教漸備。雖然, 當時道家言極盛,全國為所掩襲,莫能奪也,而亦有漸認佛教勢力之不可侮, 起而與之為難者(魏明帝時有費叔才、褚善信二道士,著《道佛優劣論》, 有牟子作《理惑論》,而吳主孫皓亦有廢佛教之議,必其既興,始有辨之、有廢之者矣)。及晉代魏,始漸成為一科學之面目,時則有佛圖澄者,來自西域, 專事譯經。東晉以還,偉人輩出,若道安,若惠遠,若竺道潛,若法顯,其尤著也。道安與習鑿齒等遊,專闡揚佛教于士大夫之間。惠遠開廬山,日夜說法,佛教講壇,實始於此,為淨土宗之濫觴焉。法顯橫雪山以入天竺,齎佛典多種以歸,著《佛國記》,我國人之至印度者,此為第一。法顯三藏者,不徒佛教界之功臣而已,抑亦我國之立溫斯敦也(立溫斯敦,英人之探險於非洲者)。而同時北方一大師起,為佛教史中開一新紀元,曰鳩摩羅什。羅什,龜茲國人,既精法理,且嫻漢語。以姚秦弘始三年始入長安,日夜從事翻譯,一切經論,成於其手者不知凡幾。門徒三千,達者七十,上足四人,道生、道融、僧肇、僧睿,其最顯者也。羅什之功德不一,而其最大者,為傳大乘教。前此諸僧,用力雖劬,然所討論僅在小乘耳。至羅什首傳三論宗宗義,譯《法華經》,又譯《成實論》,實為成實宗入中國之始,自茲以往,佛馱跋陀羅譯《華嚴》,曇無讖譯《涅槃》,而甚深微妙之義,始逐漸輸入,學界壁壘一新矣。南北朝之際,海宇鼎沸,群雄四起,而佛教之進路亦多歧。宋少帝時譯《五分律》,文帝時譯《觀普賢經》《觀無量壽經》《瓔珞經》等,又迎求那跋摩於罽賓,築戒壇以聽法。中國之有戒壇,自茲始。曆陳涉隋,以逮初唐,諸宗並起,菩提流支始倡地論宗,達摩始倡禪宗,真諦三藏始倡攝論宗及俱舍宗,智者大師始倡天臺法華宗,南山律師始倡律宗,善導大師始倡淨土宗,慈恩三藏始倡法相宗,賢首國師始倡華嚴宗,善無畏三藏始倡真言宗。萬馬齊奔,百流洶匯,至是遂為佛學全盛時代。

  第三節 諸宗略紀

  今請將六朝、隋、唐間有力之諸宗派,列為一表,示其統系:

  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

  以上十三宗,除涅槃、地論、攝論三家歸併他宗外,自余十宗皆經過極光大之時代,互起角立,支配數百年間之思想界者也。今按其所屬教乘,再示一表:

  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

  諸宗之教旨,若縷述之,雖數十萬言,猶不能殫;且亦非餘之淺學所能及也,是以不論,論其歷史(本論原以中國為主,不能他及。但各宗起源, 多與印度有關係,故不得不追論及之)

  一、俱舍宗。佛滅後九百年,世親菩薩依四《阿含經》(《增一阿含經》五十一卷,《中阿含經》六十卷,《長阿含經》二十二卷,《雜阿含經》五十卷, 皆小乘經也),造《俱舍論》(三十卷),實為本宗之嚆矢。時印度自佛家乃至外道,莫不競學,大顯勢力於西域。及陳文帝天嘉四年,印度高僧波羅末那(即真諦三藏)攜梵本以詣震旦,以五年之功譯成之,名曰《阿毗達磨俱舍論》,即所謂「舊俱舍」者是也。陳智愷、唐淨慧皆為作疏。及唐貞觀間,玄奘法師親赴天竺,從僧伽耶舍論師學俱舍之奧義,歸國後重譯原本, 厘為三十卷。弟子神泰、普光、法寶尊競為疏記,遂以流通。但此宗本為法相之初步,故亦名法相宗之附屬宗雲。

  二、成實宗。本宗之祖師,即創《成實論》之訶梨跋摩其人也。生於佛滅後九百年,嘗從「有宗」本師受迦旃延之論(時印度佛派有「有宗」「空宗」兩大派),覺有所未慊,乃通覽大、小乘,自創此論,然其宗義不盛於印度。至姚秦弘始十三年,鳩摩羅什始譯之以行于支那。其弟子曇影為之筆述,僧睿為之注釋,於是此義遂光。自晉末至唐初二百年間,浸淫一世。齊、梁之間,江南尤盛雲。但此論本與「三論」並譯,其傳法者率皆兩習,故亦名三論宗之附屬宗雲。

  三、律宗。自佛入滅以後,迦葉尊者與五百羅漢結集大藏,分為經、律、論之三藏。律之在教中,蔚為大國矣。其入中國也,始于曹魏嘉平二年,曇摩訶羅始傳所謂「十八受」者。劉宋元嘉十一年,始行「尼受」(謂比丘尼所受戒律)。迨姚秦弘始六年,鳩摩羅什始譯《十通律》。其後《僧祇律》等相續出世,律教漸入震旦矣。其卓然完成一宗者,則自南山律師道宣始。南山生隋開皇間,受戒于智首律師之門,後隱于終南,揅精戒律。及奘師西遊歸國,開譯壇于長安,南山親為其書記,譯律數百卷,證明戒律為圓頓一乘之旨,非小乘所得專用。其有功於佛教,實非淺鮮。其時與之並起者,複有兩派:一曰相部宗,法礪律師所創;二曰東塔宗,懷素律師所創。並南山宗,統稱律家三宗雲。然彼兩宗不光大,獨南山律至元代猶保持宗勢不衰。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