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梁啟超 > 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 | 上頁 下頁
第二章 全盛時代(4)


  所謂旁羅者,當時諸派之大師,往往兼學他派之言,以光大本宗。如儒家者流之有荀卿也,兼治名家、法家言者也;道家者流之有莊周也,兼治儒家言者也;法家者流之有韓非也,兼治道家言者也。北、南、東、西四文明, 愈接愈厲,至是幾將合一爐而冶之。雜家之起於是時,亦運會使然也。蘇、張縱橫之辨,髠、奭稷下之談。其論無當於宏旨,其義不主于一家,蓋承極盛之後,聞見雜博,取材贍宏。秦相呂不韋,至集諸侯遊客,作八《覽》、六《論》、十二《紀》,兼儒墨,合名法,綜道德,齊兵農,實千古類書之先河,亦一代思想之淵海也。故全盛時代第四期,列國之國勢,楚、齊、秦三分而終並于秦;思想界之大勢,亦楚、齊、秦鼎立而匯合于秦。今請更列一時期變遷表如下:

  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

  當時所極盛者,不徒哲理、政法諸學而已,而專門實際之學,亦多起乎其間。其一曰醫學。《黃帝內經·素問》,考古者定為戰國時書,蓋非誣也。最名家者為扁鵲,其術能見五臟癥結,蓋全體之學精也;能割皮、解肌、訣脈、結筋、搦髓腦、揲荒、爪幕、湔浣腸胃,則解剖之學明也。其二曰天算。《周髀算經》《九章算術》,亦衍于戰國。《管子》有《地員篇》,是知地圓之理也;緯書言地有四遊,是知地動之理也。(漢張衡有地動儀)其名家之人,不能指之。其三曰兵法學。《孫武子》一書,兵學之精神備焉,雖拿破崙之用兵,不能出其範圍也。而《吳子》《司馬法》,亦有淵源。其四曰平准學(日本所謂經濟學)。計然之策七,範蠡用其五于越國而霸諸侯;既施諸國,乃用諸家,三致千金焉。白圭樂觀時變,嘗自言:「吾之治生也,猶伊尹、呂尚之謀,孫、吳用兵,商鞅行法。是故其智不足與權變,勇不足以決斷,仁不能以取予,強不能有所守,雖欲學吾術,終不告之矣。」(俱見《史記·貨殖傳》)是皆深通平准學,技而進乎道者也。

  此外則尚有史學,亦頗發達。史學蓋原於胚胎時代,至此乃漸成一家言者。太史公屢稱「左丘失明,厥有《國語》」;而《春秋左氏傳》一書,爛然為古代思想之光彩焉。《漢·志》有《鐸氏春秋》,楚人鐸椒之著也;有《虞氏春秋》,趙人虞卿之著也(其書今佚。其或為記事之史,如《左氏傳》;或為解經之書,如《公羊傳》《榖梁傳》;或為纂述之書,如《呂氏春秋》。皆不可考)。此亦史學思想萌芽之征也。而其時光焰萬丈者,尤在文學。文學亦學術思想所憑藉以表見者也。屈、宋之專門名家者勿論,而老、墨、孟、荀、莊、列、商、韓,亦皆千古之文豪也。文學之盛衰,與思想之強弱常成比例。當時文家之盛,非偶然也。

  以上所列各派之流別,略具矣。但有附庸諸家,不能遍論者,今請列其總目如下(或雖非大家而有著書者亦列之,或雖無著書而為他書所稱述者亦列之)

  《孔子》《老子》《墨子》《管子》(戰國時人纂集)、《晏子》(戰國時人纂集,《漢·志》列於儒家)、《孟子》《荀卿》《關尹子》《列子》(或雲依託)、《莊子》《慎子》《文子》(採集本或雲依託)、《鶡冠子》(楚人,居深山,以鶡為冠。其書今採集本或雲依託)、《商君》《韓非子》《公孫龍子》《尉繚子》(劉向《別錄》云:「繚為商君學。」)、《屍子》(名佼,晉人,商君師之。其書今採集本)、《申子》(採集本)、《鬼穀子》(或雲依託)、《鄧析子》(採集本)、《尹文子》、《惠子》(採集本)、《楚辭》、《孫武子》。

  以上其書今存列於《四庫總目》者(其《四庫》不載而近世採集成本通行者數種,亦附焉)

  《子思》二十三篇、《曾子》十八篇、《漆雕子》十三篇、《宓子》十六篇(名不齊,孔子弟子)、《景子》三篇(《漢·志》原注云:「說宓子語,似其弟子。」)、《世子》二十一篇(名碩)、《魏文侯》六篇、《李克》七篇(子夏弟子)、《公孫尼子》二十八篇、《芊子》十八篇(名嬰)、《寧越》一篇、《公孫固》一篇、《董子》一篇(原注云:「名無心,難墨子。」)、《徐子》一篇(原注云:「宋外黃人。」)、《魯仲連子》十四篇、《平原君》七篇、《虞氏春秋》十五篇(虞卿),以上儒家者流。《蜎子》十三篇(原注云:「名淵,楚人,老子弟子。」)、《老成子》十八篇、《長盧子》九篇(楚人)、《王狄子》一篇、《公子牟》四篇(原注:「魏之公子也。先莊子,莊子稱之。」)、《田子》廿五篇公(名駢)、《老萊子》十四篇(楚人)、《黔婁子》四篇(原注云:「齊隱士。」),以上道家者流。《鄒子》四十九篇、又《鄒子終始》五十六篇(原注:「名衍,齊人,為燕昭王師。」)、《公孫發》二十二篇(原注:「六國時。」)、《乘丘子》五篇(原注:「六國時。」)、《杜文公》五篇(原注:「六國時。」劉向《別錄》云:「韓人也。」)、《黃帝泰素》二十篇(原注: 「六國時。韓諸公子所作。」)、《南公》三十一篇(原注:「六國時。」)、《鄒奭子》十二篇(原注:「齊人。」)、《公孫檮終始》十四篇(原注:「傳鄒奭《始終》書。」)、《閭丘子》十三篇(原注:「名快,魏人,在南公前。」)、《馮促》十三篇(原注:「鄭人。」)、《將钜子》五篇(原注:「六國時。在南公前,南公稱之。」),以上陰陽家者流。《李子》三十二篇(原注:「名悝,相魏文侯。」)、《處子》九篇,以上法家者流。《毛公》九篇(原注:「趙人,與公孫龍等並游平原君家。」),以上名家者流。《田俅子》一篇(原注:「先韓子。」)、《我子》一篇、《隨巢子》六篇、《胡非子》三篇(原注並云: 「墨翟弟子。」),以上墨家者流。《蘇子》三十一篇、《張子》十篇、《龐煖》二篇(原注:「為燕將。」),以上縱橫家者流。《伍子胥》八篇、《子晚子》三十五篇(原注云:「齊人,好議兵。」),以上雜家者流。《神農》二十篇(原注云:「六國時,諸子疲時怠於農業道耕,農事托之神農。」)、《野老》十七篇(原注云:「六國時。」),以上農家者流。《齊孫子》八十九篇(原注:「圖四卷。」顏《注》:「孫臏也。」)、《公孫鞅》二十七篇、《吳起》四十八篇、《範蠡》二篇、《大夫種》二篇、《李子》十篇、《龐煖》三篇、《兒良》一篇(六國時)、《王孫》十六篇(原注:「圖五卷。」)、《魏公子》二十一篇(原注:「圖十卷,名無忌。」),以上「兵書略」。《扁鵲內經》九卷、《扁鵲外經》十二卷、《白氏內經》三十八卷、《白氏外經》三十六卷,以上「方伎略」。

  以上其書今佚,見於《漢書·藝文志》者。

  它囂(見《荀子·非十二子篇》)、魏牟(同上。《漢·志》道家之公子牟,疑即是人)、陳仲(同上。又見《孟子》)、史鰌(同上。《論語》作史魚)、宋鈃(同上。又見《莊子·天下篇》。《孟子》作宋牼)、彭蒙(見《莊子·天下篇》)、許行(見《孟子》)、告子(見《孟子》,蓋儒家也)、楊朱(屢見《孟子》《莊子》。《列子》有《楊朱篇》,載其學說)、子莫(見《孟子》。執楊、墨之中者)、淳於髠(見《孟子》。《史記》云:「博聞強記,學無所主。」)、接子(見《史記》。齊人)、環淵(見《史記》。楚人,著上、下篇。或雲即《漢·志》之蜎子也)、劇子(見《史記》)、籲子(見《史記》。《索隱》云:即《漢·志》之芊子也)、秉(見《莊子》。莊子謂惠施曰:「儒、墨、楊、秉四,與夫子而五。」秉不知其何指,或言公孫龍字子秉也。待考)、白圭、計然(俱見《史記》)

  以上其名散見群書,無自著書;或有之而不載於《漢·志》者。

  綜是觀之,偉大哉!此時代之學術思想乎。繁賾哉!此時代之學術思想乎。權奇哉!此時代之學術思想乎。謂黃帝子孫而非神明也,謂亞洲大陸而非靈秀也,嘻,烏克有此!嘻,烏克有此!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