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梁啟超 > 新民說 | 上頁 下頁 |
第十八節 論私德(2) |
|
三、由於屢次戰敗之挫沮也。國家之戰亂與民族之品性最有關係,而因其戰亂之性質異,則其結果亦異。今先示其類別如下: 內亂者,最不詳物也。凡內亂頻仍之國,必無優美純潔之民。當內亂時,其民生六種惡性:一曰僥倖性。才智之徒,不務利群,而惟思用險鷙之心術,攫機會以自快一時也。二曰殘忍性。草薙禽獮之既久,司空見慣,而曾不足以動其心也。三曰傾軋性。彼此相鬩,各欲得而甘心,杯酒戈矛,頃刻倚伏也。此三者桀黠之民所含有性也。四曰狡偽性。朝避猛虎,夕避長蛇,非營三窟,不能自全也。五曰涼薄性。一身不自保,何況戀妻子,于至親者尚不暇愛,而遑能愛人,故仁質斫喪澌滅以至於盡也。六曰苟且性。知我如此,不如無生,暮不保朝,假日偷樂,人人自危,無複遠計,馴至與野蠻人之不知將來者無以異也。此三者柔良之民所含有性也。當內亂後,其民亦生兩種惡性:一曰恐怖性。痛定思痛,夢魂猶噩,膽汁已破,勇氣全消也。二曰浮動性。久失其業,無所依歸,秩序全破,難複故常也。故夫內亂者最不祥物也。以法國大革命為有史以來驚天動地之一大事業,而其結果乃至使全國之民互相剚刃於其腹,其影響乃使數十年以後之國民,失其常度。史家波留謂法國至今不能成完全之民政,實由革命之役斫喪元氣太過。殆非虛言也。 內亂之影響,則不論勝敗,何也?勝敗皆在本族也。故恢復平和之後,無論為新政府、舊政府,其亂後民德之差異,惟視其所以勞來還定補救陶冶者何如。而暫亂、偶亂者,影響希而補救易,久亂、頻亂者,影響大而補救難,此其大較也。若夫對外之戰爭則異是。其為主動以伐人者,則運用全在軍隊,而境內安堵焉,惟發揚其尚武之魂,鼓舞其自尊之念。故西哲曰:「戰爭者,國民教育之一條件也,是可喜而非可悲者也。」其為被動而伐於人者,其影響雖與內亂絕相類,而可以變僥倖性為功名心,變殘忍性為敵愾心,變傾軋性而為自覺心,乃至變狡偽性而為謀敵心,變涼薄性而為敢死心,變苟且性而為自保心。何也?內亂則己無所逃于國中,而惟冀亂後之還定,外爭則決生死于一發,而怵于後時之無可回復也。故有利用敵國外患以為國家之福者,雖可悲而非其至也。外爭而自為征服者,則多戰一次,民德可高一級。德人經奧大利之役,而愛國心有加焉,經法蘭西之役,而愛國心益有加焉。日本人於朝鮮之役、中國之役亦然。皆其例也。若夫戰敗而為被征服者,則其國民固有之性可以驟變忽落而無複痕跡。夫以斯巴達強武之精神,照耀史乘,而何以屈服于波斯之後,竟永為他族藩屬,而所謂軍國民之紀念竟可不復睹也。波蘭當十八世紀前,泱泱幾霸全歐,何以一經瓜分後,而無復種民固有之特性也?燕、趙古稱多慷慨悲歌之士,今則過於其市,順民旗飄颭焉,問昔時屠狗者,闃如矣,何也?自五胡、元魏、安史、契丹、女真、蒙古、滿洲以來,經數百年六七度之征服,而本能湮滅盡矣。夫在專制政體之下,既已以卑屈、詐偽兩者為全身進取之不二法門矣,而況乎專制者之複非我族類也。故夫內亂與被征服二者有一於此,其國民之人格皆可以日趨卑下。而中國乃積數千年內亂之慣局,以膿血充塞歷史,日伐於人而未嘗一伐人,屢被征服而不克一自征服,此累變累下種種遺傳之惡性,既已彌漫於社會,而今日者又適承洪、楊十餘年驚天動地大內亂之後,而自歐勢東漸以來,彼征服者又自有其征服者,且匪一而五六焉,日瞵眈於我前,國民之失其人性,殆有由矣。 四、由於生計憔悴之逼迫也。《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孟子》曰:「民無恆產,斯無恒心。既無恒心,放僻邪侈,救死不贍,奚暇禮義?」嗚呼,豈不然哉?豈不然哉!並世之中,其人格最完美之國民,首推英美,次則日耳曼。之三國者,皆在全球生計界中占最高之位置者也。西班牙、葡萄牙人,在數百年前深有強武活潑、沉毅嚴整之氣度,今則一一相反,皆由生計之日蹙為之也。其最劣下者,若泰東之朝鮮人、安南人,則生計最窮迫不堪之民也。俄羅斯政府,以鷹瞵虎視之勢震懾五陸,而其人民稱罪惡之府,黑暗無複天日(日本人有《露西亞亡國論》窮形盡相),亦生計沉窘之影響也。彼虛無黨以積年遊說煽動之力,而不能得多數之同情,乃不得已而出於孤往兇險之手段,亦為此問題所困也。日本政術幾匹歐美,而社會道德百不逮一,亦由其富力之進步與政治之進步不相應也。夫世無論何代,地無論何國,固莫不有其少數畸異絕俗之士,既非專制魔力所能束縛,亦非恆產困乏所能銷磨。雖然,不可以律眾人也。多數之人民,必其於仰事俯蓄之外而稍有所餘裕,乃能自重而惜名譽,泛愛而好慈善,其腦筋有餘力以從事於學問,以養其高尚之理想,其日力有餘暇以計及於身外,以發其顧團體之精神。而不然者,朝饔甫畢,而憂夕飧,秋風未來,而泣無褐,雖有仁質,豈能自凍餒以念眾生?雖有遠慮,豈能舍現在以謀將來!西人群學家言,謂文明人與野蠻人之別,在公共思想之有無,與未來觀念之豐缺,而此兩者所以差異之由,則生計之舒蹙,其尤著者也。故貪鄙之性,褊狹之性,涼薄之性,虛偽之性,諂阿之性,暴棄之性,偷苟之性,強半皆由生計憔悴造之。生計之關係於民德,如是其切密也。我國民數千年來,困於徭役,困於災癘,困於兵燹,其得安其居、樂其業者,既已間代不一覯,所謂虛偽、褊狹、貪鄙、涼薄、諂阿、暴棄、偷苟之惡德,既已經數十世紀,受之于祖若宗社會之教育。降及現世,國之母財歲不增殖,而宮廷土木之費,官吏苞苴之費,恒數倍於政府之歲入,國民富力之統計,每人平均額不過七角一分有奇(據日本橫山雅男氏之統計調查,日幣七十錢有奇);而外債所負,已將十萬萬兩(利息在外),以至有限之物力,而率變為不可複之母財,若之何民之可以聊其生也!而況乎世界生計競爭之風潮席捲而來,而今乃始發軔也。民德之腐敗墮落,每下愈況,嗚呼,吾未知其所終極矣! 五、由於學術匡救之無力也。彼四端者,養成國民大多數惡德之源泉也。然自古移風易俗之事,其目的雖在多數人,其主動恒在少數人。若缺於彼而有以補於此,則雖敝而猶未至其極也。東漢節義之盛,光武、明章之功雖十之三,而儒學之效實十七也,唐之與宋,其專制之能力相若,其君主之賢否亦不甚相遠,而士俗判若天淵者,唐儒以詞章浮薄相尚,宋儒以道學廉節為坊也。魏、晉、六朝之腐敗,原因雖甚雜複,而老、莊清談宗派,半屍其咎也。明祖刻薄寡恩,挫抑廉隅,達於極點,而晚明士氣冠絕前古者,王學之功不在禹下也。然則近今二百年來民德汙下之大原,從可睹矣。康熙博學鴻詞諸賢,率以耆宿為海內宗仰,而皆自汙貶。茲役以後,百年來支配人心之王學,掃蕩靡存。船山、梨洲、夏峰、二曲之徒,抱絕學,老岩穴,統遂斬矣。而李光地、湯斌乃以朱學聞。以李之忘親背交,職為奸諛(李紿、鄭成功以覆明祀,前人無譏,全謝山始訶之),湯之柔媚取容,欺罔流俗(湯斌雖貴,而食不禦炙雞,帷帳不過枲絅。嘗奏對出,語人曰:「生平未嘗作如此欺人語。」後為聖祖所覺,蓋公孫弘之流也),而以為一代開國之大儒,配食素王,末流所鼓鑄,豈待問矣。後此則陸隴其、陸世儀、張履祥、方苞、徐乾學輩,以媕娜誇毗之學術,文致其奸,其人格殆猶在元許衡、吳澄之下,所謂《國朝宋學淵源記》者,殆盡於是矣。而乾嘉以降,閻、王、段、戴之流,乃標所謂漢學者以相誇尚,排斥宋明,不遺餘力。夫宋明之學,曷嘗無缺點之可指摘,顧吾獨不許鹵莽滅裂之漢學家容其喙也。彼漢學則何所謂學?昔乾隆間內廷演劇,劇曲之大部分則誨亂也,誨淫也,皆以觸忌諱被呵譴,不敢進,乃專演神怪幽靈、牛鬼蛇神之事,既藉消遣,亦無愆尤。吾見夫本朝二百年來學者之所學,皆牛鬼蛇神類耳,而其用心亦正與彼相等。蓋王學之激揚蹈厲,時主所最惡也,乃改而就朱學;朱學之嚴正忠實,猶非時主之所甚喜也,乃更改而就漢學。若漢學者,則立於人間社會以外,而與二千年前地下之僵石為伍,雖著述累百卷,而決無一傷時之語,雖辯論千萬言,而皆非出本心之談。藏身之固,莫此為妙。才智之士既得此以為阿世盜名之一秘鑰,於是名節閑檢,蕩然無所複顧。故宋學之敝,猶有偽善者流,漢學之敝,則並其偽者而亦無之。何也?彼見夫盛名鼎鼎之先輩,明目張膽以為鄉黨自好者所不為之事,而其受社會之崇拜、享學界之屍祝自若也,則更何必自苦以強為禹行舜趨之容也。昔王鳴盛(著《尚書後案》《十七史商榷》等書,漢學家之鉅子也)嘗語人曰:「吾貪贓之惡名,不過五十年,吾著書之盛名,可以五百年。」此二語者,直代表全部漢學家之用心矣。《莊子》曰:「哀莫大於心死。」漢學家者,率天下而心死者也。此等謬種,與八股同毒,盤踞于二百餘年學界之中心,直到甲午、乙未以後,而其氣焰始衰。而此不痛不癢之世界既已造成,而今正食其報。耗矣哀哉! 五年以來,海外之新思想隨列強侵略之勢力以入中國,始焉一二人倡之,繼焉千百人和之。彼其倡之者,固非必盡蔑舊學也,以舊學之簡單而不適應於時勢也,而思所以補助之,且廣陳眾義,促思想自由之發達,以求學者之自擇。而不意此久經腐敗之社會,遂非文明學說所遽能移植。於是自由之說入,不以之增幸福,而以之破秩序;平等之說入,不以之荷義務,而以之蔑制裁;競爭之說入,不以之敵外界,而以之散內團;權利之說入,不以之圖公益,而以之文私見;破壞之說入,不以之箴膏肓,而以之滅國粹。斯賓塞有言:「衰世雖有更張,弊泯於此者,必發於彼,害消於甲者,將長於乙。合通群而核之,弊政害端常自若也。是故民質不結,禍害可以易端,而無由禁絕。」嗚呼!吾觀近年來新學說之影響于我青年界者,吾不得不服斯氏實際經驗之言,而益為我國民增無窮之沉痛也。夫豈不拔十得一,能食新思想者之利者,而所以償其弊殆僅矣。《記》曰:「甘受和,白受采。忠信之人,可與學禮。」又曰:「橘在江南為橘,過江北則為枳。」夫孰意彼中最高尚醇美利群進俗之學說,一入中國,遂被其偉大之同化力汩投而去也!要而論之,魏晉間清談,乾嘉間之考據,與夫現今學子口頭之自由平等權利破壞,其挾持絕異,其性質則同。而今之受痼愈深者,則以最新最有力之學理,緣附其所近受遠受之惡性惡習,擁護而灌溉之。故有清二百年間,民德之變遷,在朱學時代,有偽善者,猶知行惡之為可恥也;在漢學時代,並偽焉者而無之,則以行惡為無可恥也。及今不救,恐後此歐學時代,必將有以行惡為榮者,今已萌芽於一小部分之青年矣。夫至以行惡為榮,則洪水猛獸足喻斯慘耶!君子念此,膚粟股栗矣! 附 中國歷代民德升降表 附 中國歷代民德升降原因表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