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梁啟超 > 梁啟超文集 | 上頁 下頁
趣味教育與教育趣味


  一

  假如有人問我:「你信仰的什麼主義?」我便答道:「我信仰的是趣味主義。」有人問我:「你的人生觀拿什麼做根柢?」我便答道:「拿趣味做根柢。」我生平對於自己所做的事,總是做得津津有味,而且興會淋漓;什麼悲觀咧厭世咧這種字面,我所用的字典裡頭,可以說完全沒有。我所做的事,常常失敗——嚴格的可以說沒有一件不失敗——然而我總是一面失敗一面做;因為我不但在成功裡頭感覺趣味,就在失敗裡頭也感覺趣味。我每天除了睡覺外,沒有一分鐘一秒鐘不是積極的活動;然而我絕不覺得疲倦,而且很少生病;因為我每天的活動有趣得很,精神上的快樂,補得過物質上的消耗而有餘。

  趣味的反面是乾癟,是蕭索。晉朝有位殷仲文,晚年常鬱鬱不樂,指著院子裡頭的大槐樹歎氣,說道:「此樹婆娑,生意盡矣。」一棵新栽的樹,欣欣向榮,何等可愛。到老了之後,表面上雖然很婆娑,骨子裡生意已盡,算是這一期的生活完結了。殷仲文這兩句話,是用很好的文學技能,表出那種頹唐落寞的情緒。我以為這種情緒是再壞沒有的了。無論一個人或一個社會,倘若被這種情緒侵入瀰漫,這個人或這個社會算是完了,再不會有長進。何止沒長進,什麼壞事都要從此產育出來。總而言之,趣味是活動的源泉,趣味幹竭,活動便跟著停止。好像機器房裡沒有燃料,發不出蒸汽來,任憑你多大的機器,總要停擺。停擺過後,機器還要生銹,產生許多毒害的物質哩。人類若到把趣味喪失掉的時候,老實說,便是生活得不耐煩,那人雖然勉強留在世間,也不過行屍走肉。倘若全個社會如此,那社會便是癆病的社會,早已被醫生宣告死刑。

  二

  「趣味教育」這個名詞,並不是我所創造,近代歐美教育界早已通行了。但他們還是拿趣味當手段,我想進一步,拿趣味當目的。請簡單說一說我的意見:

  第一,趣味是生活的原動力,趣味喪掉,生活便成了無意義。這是不錯。但趣味的性質,不見得都是好的;譬如好嫖好賭,何嘗不是趣味?但從教育的眼光看來,這種趣味的性質,當然是不好。所謂好不好,並不必拿嚴酷的道德論做標準;既已主張趣味,便要求趣味的貫徹,倘若以有趣始以沒趣終,那麼趣味主義的精神,算完全崩落了。《世說新語》記一段故事:「祖約性好錢,阮孚性好屐,世未判其得失;有詣約,見正料量財物,客至屏當不盡,餘兩小簏,以著背後,傾身障之,意未能平。詣孚,正見自蠟屐;因歎曰:『未知一生當著幾緉屐。』意甚閑暢。於是優劣始分。」這段話很可以作為選擇趣味的標準。凡一種趣味事項,倘或是要瞞人的,或是拿別人的苦痛換自己的快樂,或是快樂和煩惱相間相續的,這等統名為下等趣味。嚴格說起來,他就根本不能做趣味的主體;因為認這類事當趣味的人,常常遇著敗興,而且結果必至於俗語說的「沒興一齊來」而後已,所以我們講趣味主義的人,絕不承認此等為趣味。人生在幼年青年期,趣味是最濃的,成天價亂碰亂進;若不引他到高等趣味的路上,他們便非流入下等趣味不可。沒有受過教育的人,固然容易如此;教育教得不如法,學生在學校裡頭找不出趣味,然而他們的趣味是壓不住的,自然會從校課以外乃至校課反對的方向去找他的下等趣味;結果,他們的趣味是不能貫徹的,整個變成沒趣的人生完事。我們主張趣味教育的人,是要趁兒童或青年趣味正濃而方向未決定的時候,給他們一種可以終身受用的趣味。這種教育辦得圓滿,能彀令全社會整個永久是有趣的。

  第二,既然如此,那麼教育的方法,自然也跟著解決了。教育家無論多大能力,總不能把某種學問教通了學生,只能令受教的學生當著某種學問的趣味,或者學生對於某種學問原有趣味,教育家把他加深加厚。所以教育事業,從積極方面說,全在喚起趣味;從消極方面說,要十分注意不可以摧殘趣味。摧殘趣味有幾條路,頭一件是注射式的教育:教師把課本裡頭的東西叫學生強記,好像嚼飯給小孩子吃,那飯已經是一點兒滋味沒有了,還要叫他照樣的嚼幾口,仍舊吐出來看;那麼,假令我是個小孩子,當然會認吃飯是一件苦不可言的事了。這種教育法,從前教八股完全是如此,現在學校裡形式雖變,精神卻還是大同小異,這樣教下去,只怕永遠教不出人才來。第二件是課目太多:為培養常識起見,學堂課目固然不能太少;為恢復疲勞起見,每日的課目固然不能不參錯掉換。但這種理論,只能為程度的適用;若用得過分,毛病便會發生。趣味的性質,是越引越深。想引得深,總要時間和精力比較的集中才可。若在一個時期內,同時做十來種的功課,走馬看花,應接不暇,初時或者惹起多方面的趣味,結果任何方面的趣味都不能養成。那麼教育效率可以等於零;為什麼呢?因為受教育受了好些時,件件都是在大門口一望便了,完全和自己的生活不發生關係,這教育不是白費嗎?

  第三件是拿教育的事項當手段:從前我們學八股,大家有句通行話說他是敲門磚,門敲開了自然把磚也拋卻,再不會有人和那塊磚頭發生起戀愛來。我們若是拿學問當作敲門磚看待,斷乎不能有深入而且持久的趣味。我們為什麼學數學,因為數學有趣所以學數學;為什麼學歷史,因為歷史有趣所以學歷史;為什麼學畫畫,學打球,因為畫畫有趣打球有趣所以學畫畫學打球。人生的狀態本來是如此,教育的最大效能也只是如此。各人選擇他趣味最濃的事項做職業,自然一切勞作,都是目的,不是手段,越勞作越發有趣。反過來,若是學法政用來作做官的手段,官做不成怎麼樣呢?學經濟用來做發財的手段,財發不成怎麼樣呢?結果必至於把趣味完全送掉。所以教育家最要緊教學生知道是為學問而學問,為活動而活動;所有學問,所有活動,都是目的,不是手段,學生能領會得這個見解,他的趣味自然終身不衰了。

  三

  以上所說,是我主張趣味教育的要旨。既然如此,那麼在教育界立身的人,應該以教育為唯一的趣味,更不消說了。一個人若是在教育上不感覺有趣味,我勸他立刻改行,何必在此受苦?既已打算拿教育做職業,便要認真享樂,不辜負了這裡頭的妙味。

  孟子說:「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那第三種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他的意思是說教育家比皇帝還要快樂。他這話絕不是替教育家吹空氣,實際情形,確是如此。我常想,我們對於自然界的趣味,莫過於種花;自然界的美,像山水風月等等,雖然能移我情,但我和他沒有特殊密切的關係,他的美妙處,我有時便領略不出;我自己手種的花,他的生命和我的生命簡直併合為一;所以我對著他,有說不出來的無上妙味。凡人工所做的事,那失敗和成功的程度都不能預料;獨有種花,你只要用一分心力,自然有一分效果還你,而且效果是日日不同,一日比一日進步。教育事業正和種花一樣,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生命是併合為一的;教育者所用的心力,真是俗語說的「一分錢一分貨」,絲毫不會枉費。所以我們要選擇趣味最真而最長的職業,再沒有別樣比得上教育。

  現在的中國,政治方面,經濟方面,沒有那件說起來不令人頭痛;但回到我們教育的本行,便有一條光明大路,擺在我們前面。從前國家托命,靠一個皇帝,皇帝不行,就望太子;所以許多政論家——像賈長沙一流都最注重太子的教育。如今國家托命是在人民,現在的人民不行,就望將來的人民;現在學校裡的兒童青年,個個都是「太子」,教育家便是「太子太傅」。據我看,我們這一代的太子,真是「富於春秋典學光明」,這些當太傅的,只要「鞠躬盡瘁」,好生把他培養出來,不愁不眼見中興大業。所以別方面的趣味,或者難得保持,因為到處掛著「此路不通」的牌子,容易把人的興頭打斷;教育家卻全然不受這種限制。

  教育家還有一種特別便宜的事,因為「教學相長」的關係,教人和自己研究學問是分離不開的:自己對於自己所好的學問,能有機會終身研究,是人生最快樂的事,這種快樂,也是絕對自由,一點不受惡社會的限制。做別的職業的人,雖然未嘗不可以研究學問,但學問總成了副業了;從事教育職業的人,一面教育,一面學問,兩件事完全打成一片。所以別的職業是一重趣味,教育家是兩重趣味。

  孔子屢屢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他的門生讚美他說:「正唯弟子不能及也。」一個人誰也不學,誰也不誨人,所難者確在不厭不倦。問他為什麼能不厭不倦呢?只是領略得個中趣味,當然不能自已。你想,一面學,一面誨人,人也教得進步了,自己所好的學問也進步了,天下還有比他再快活的事嗎?人生在世數十年,終不能一刻不活動,別的活動,都不免常常陷在煩惱裡頭,獨有好學和好誨人,真是可以無入而不自得,若真能在這裡得了趣味,還會厭嗎?還會倦嗎?孔子又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諸君都是在教育界立身的人,我希望更從教育的可好可樂之點,切實體驗,那麼,不惟諸君本身得無限受用,我們全教育界也增加許多活氣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