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梁啟超 > 王安石傳 | 上頁 下頁 |
罷官之後的王安石(1) |
|
「齊有倜儻生,魯連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開光曜。卻秦振英聲,後世仰末照。意輕千金贈,顧向平原笑。吾亦澹蕩人,拂衣可同調。」這是李白的一首詠史詩,見《古風》第九首,我在王安石的身上看到了李白所讚美的魯仲連的高尚人格。 王安石年輕的時候也曾作詩說:「天下蒼生待霖雨,不知龍向此中蟠。」還說:「誰似浮雲知進退,才成霖雨便歸山。」他的抱負之偉大,他的性情之恬退,在這兩首詩裡都能看到。從歷史中去尋找,則有範蠡在幫助越王勾踐獲得成功之後的泛舟五湖,和張良在協助劉邦打下天下之後跟隨赤松子的出遊,他們的事蹟與王安石頗有些相似。但他們都是看到了主人不能共安樂這一特點,是保全自己的一種策略,目的不過是避免災禍,這是老子式的智慧。王安石不是這樣。他是可以出去做官就出去做官,可以不做就不做,他在一進一退之間,都忠實於自己的追求,從古至今,沒有能超過他的。 王安石在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二月任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熙甯四年(公元1071年)升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相當於宰相的職位。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六月,罷相,知江寧府。熙寧八年(公元1075年)二月,又恢復了宰相的職位,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十月,再次罷相。他在個人進退方面所表現出來的節操,天下的人都是看得很清楚的。如今從他的文集中選錄幾篇文章編排在這裡。他在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寫了六篇《乞解機務劄子》,也就是辭職信,交給皇上,這裡摘錄其中的兩篇: 其一 我孤單地寄居在外地,承蒙皇上收留,待罪在宰相府,到現在已經四年了。正當皇上想要實行變法的時候,朝廷內外到處議論紛紛,我確實任憑他們指責,也要把變法堅持下去。如果不是皇上的信賴,能夠辨明是非真相,我早就應該被誅殺了。對我來說,這是應該報答皇上的,怎麼敢再有二心呢?不過,今年以來,我的病情一直在加重,不能承擔繁重的工作了。過去我也曾向皇上說過身體情況,皇上沒有答應我的請求,所以繼續努力工作到現在,而感到痛苦的是,病情卻一天天地更加嚴重了。正當皇上勵精圖治,每一件事都需要儘快處理的時候,我卻這樣困倦疲憊,並且長久地佔據著宰相的位子,雖然皇上善待我,我還是覺得自己的罪行在一天天地滋長,以至於不再被容忍,最終還會因為我連累皇上的知人之明,絕不只是有損於我個人的一點品德。我這才冒昧地在今天提出辭職的請求。但聽到皇上的諭旨,並沒有對我表示憐憫和同情,這使我感到十分的惶恐不安,不知所措。然而我的請求卻是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才敢於說出口的,我覺得,與其因為擅離職守而被殺,寧可違抗您的命令而遭到譴責。而且,大臣或出或入,為的是均衡勞逸,這也是祖宗留下的規矩。大概有關國事政見最集中的地方,也是容易產生矛盾、怨恨的地方,自古以來,獨攬大權的人,很少有不獲罪,並遭到降職或罷免的。不過,祖宗並不隨便處置大臣,都是有說法的。我在這個位子上已經很久了,幸虧有您的保全救護,才免除了譴責呵斥,真誠地希望皇上能深深地顧念祖宗處置大臣的辦法,使我獲得一點安寧方便。今後皇上再有需要我的時候,我絕不敢推辭。 其二(第六篇) 我恭敬地接受皇上的恩典,您專門派來了使者,讓我入宮覲見供職。我的心思,大概已經冒昧地說過了。皇上聽到的議論都是十分高遠的,我沒能得到皇上的認同,就再次陳述一遍,這一次希望皇上能聽到我的意見。回想當年,我是個孤單而又卑賤的人,被眾人所鄙棄,皇上收留並提拔了我,排除天下的不同意見,將朝廷大事交給我辦,到現在已經八年了。正當皇上開始創立功業的時候,群臣都不明白皇上想幹什麼,我在那個時候,只是想順勢而行,卻不知道很多事情如果自以為高明,強行去做,是很可怕的。然而,皇上考慮得非常遠大,不是我所能達到的。做這些事以來,犯了很多錯誤。雖然日日夜夜地操勞,也不能報答皇上的恩德哪怕萬分之一。如今因為長久地佔有皇上的寵信,人們的疑惑和怨恨都彙集到這裡,有罪的指責,是無法避免的。老天又將疾病給了我,使得我精神委靡,身體也感到疲憊,雖然想勉強支持一陣,已經不可能了。所以才敢冒犯皇上的威嚴,乞求解除我的職務。我認為,皇上是天地間的父母,應該對我有所憐憫。說起來,我沒有什麼功勞,也許應該殺頭;但我還算是有些志向,或許又可以赦免。皇上始終保護著我,使我沒有後顧之憂。然而,沒有得到皇上的顧念哀憐,卻仍然想著能勉強擔當重任,如果我通過努力,還能對皇上有所幫助,那麼,即使毀滅了自身和宗族,我也不會躲避和害怕。只是想到,最終也許將一事無成,還要使朝廷蒙受危險和恥辱,這是我不敢貿然去做的原因。皇上像日月一樣明亮,沒有照不到的地方,希望您能賜給我一線縫隙,讓光亮能稍微照耀進來,就會知道我的懇切之意,是不敢隨便地冒犯皇上的。我請求暫且在相府等候皇上的旨意,希望皇上能開恩,早日裁決處理我的請求。 又有《答手詔留居京師劄子》,其中寫道: 我很恭敬地收下皇上的手詔:「我希望你能留在京城做一名論道官,你應該體諒我的用意,請你儘快答覆是否同意我的安排。」我的才能淺薄,過去受到皇上的提拔,在這個職位上做了這麼久,其實是個誤會,我也沒有可以報答的。再加上我的精力衰弱虧損得很厲害,而我的罪過日積月累,已經很多,因此冒昧地請求辭去我的職務。非常幸運,皇上答應了我的請求,但接著又派遣呂惠卿來傳遞聖旨,想讓我留在京城作為顧問。我不能忘記皇上的知遇之恩,也不忍心離開皇上。然而又仔細一想,讓我做論道官,恐怕不是很合適,還是將我安置在一個閒散的地方,比較好。皇上託付的事情,已經有人去做,只要以誠相待,就足以幫助皇上達到天下大治的目的。我是難以留在京城繼續聽任官場的誹謗了。如果皇上安排我去個方便的州郡,我是不敢不勉力去做的。至於將來,再有用到我的時候,我曾當面答應過您,一定不敢推辭。 我們看王安石的《乞解機務劄子》,也就是他的辭職報告,一共遞交過六次,言辭哀怨悱惻,皇帝才終於答應他的請求,同時,又親自寫了詔書,挽留他住在京城,以備向他徵詢意見,對一個臣子能有這樣深厚的感情,實在是無與倫比的。但是,王安石仍然執意要辭去官職,離開京城,他前後遞交了六次辭職報告,大概說的都是實情。在王安石主持國家工作的數年間,文事武備,內政外交,百廢俱興,即使我們今天讀史,仍然感到應接不暇。但王安石以其一個人的力量,獨自承擔起這麼繁重的工作,他的精力被嚴重耗損,也是在意料之中的。而且,他還處在眾人的懷疑、誹謗之中,想用引退來堵住那些叫嚷者的口,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然而,王安石為什麼不在前幾年提出辭職,偏偏要在此時提出辭職呢?在這之前,一切新政都剛剛開始,如果那時他要離開,還會擔心這些新政根基不穩,容易動搖,一定要親自負責到底,才能有希望最後獲得成功。到這個時候,大的方面都已經確定下來,又有神宗這樣英明的皇帝在上面主持,繼任者也能按照既定的方針去做,因此,這樣一項偉大的工程,是不會功虧一簣的。這是他可以放心離開這裡的原因。有人說他是以辭職要挾皇帝,卻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王安石有什麼要求是皇帝不能滿足他的,而一定要用這種辦法要挾皇帝呢?神宗對於王安石,可以說是言聽計從,他根本不用靠要挾皇帝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他也沒有靠要挾皇帝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