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梁啟超 > 王安石傳 | 上頁 下頁
王安石打了哪些仗(5)


  (考異八)

  《續資治通鑒》說:「自王安石執政以來,銳意以武力開拓疆土。知邕州的蕭注喜歡談論軍事,他羡慕王韶等人獲得的高官厚祿,就上疏說,交趾雖然奉獻朝貢,實際上,他們包藏禍心已經很久了,現在不奪取這個地方,將來一定會成為禍患。皇上下詔讓他擔任了知桂州經略這個地方。蕭注入朝,皇上向他詢問攻取交趾的策略,他又有些為難。於是讓沈起代替了蕭注。沈起迎合王安石,便一再地對交趾發起進攻,交趾才開始有了二心。」又根據《宋史·蕭注傳》的記載:「探子得到了交趾的文告,說是中原實行了青苗法、助役法,老百姓的生活陷入貧困之中,現在要出兵去拯救他們。王安石得到這個文告後大怒,親自起草了討伐他們的檄文詆毀他們。」《續資治通鑒》也有記載:「張方平說:『將西北的壯士健馬丟棄到南方炎熱偏遠的蠻荒之地,它所帶來的禍患是說不完的。如果部隊待久了,資財用盡了,這也許還是社稷的福氣呢。』後來發生的事情果然像他說的一樣。」今天來看這些說法,就是要把醜化、詆毀王安石當作唯一的目的。甚至認為,交趾的入侵,完全是由王安石引起的,而他安定邊境的功勞,卻全部略去,隻字不提。這是宋代以來史家的慣用伎倆,我已經司空見慣,不再為此而感到驚訝了。然而,他們的這一套說法,支離破碎,誣陷誹謗,實在有討論的必要。考察《宋史·蕭注傳》,記載他上疏請求圖謀交趾這件事,卻沒有注明上疏的具體時間是哪一年。又說,熙甯(宋神宗年號,公元1068—1077年)初年,任命蕭注為桂州知州,皇帝曾問他攻取交趾的對策。他回答,過去我是說過這樣的話,但如今交趾人在這裡生活聚集,接受教育,已經十五年了,不能再輕易談論這件事。又說,蕭注到達桂林後,考察當地的環境究竟如何,以及百姓的生活是否安定,得到百姓的擁護。他的一舉一動李乾德都了如指掌。蕭注做桂州知府不知是在哪一年。然而,沈起取代他,是在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那麼,蕭注治理桂州,就應該在熙寧四五年(公元1071—1072年)間。既然是入朝覲見皇帝之後才上任,那麼,他入朝覲見的時間,應當更靠前。而他在回答神宗的時候說,上疏已經是十五年前的事了,形勢已經大不同了。可見,蕭注上疏建議奪取安南,應該是在嘉祐元年和二年(公元1056—1057年)之間,當時的王安石只是個群牧判官,尚未參與朝政,更不可能有王韶什麼事了。將相隔遙遠、毫不相關的事情,牽連到一起,並以此來定一個人的罪狀,就是周興、來俊臣來斷案,也做不到這種程度啊。《續資治通鑒》說的那些話,是從《宋史·沈起傳》來的,《沈起傳》和《蕭注傳》同在一卷,前後相隔只有數頁,竟然互相矛盾到這種程度,學者們還能把《宋史》當作可以信賴的歷史嗎?考察交趾自從李公蘊篡奪了黎氏的政權而自立,一直懷有異志。他的兒子李德政,李德政的兒子李日尊,都是非常勇猛的武士,景祐(宋仁宗年號,公元1034—1038年)中,該郡的百姓陳公永等六百餘人歸附朝廷,李德政派遣軍隊千餘人到邊境追捕他們。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他們又入侵邕州的思陵州、西平州、石西洲,以及各峒,劫掠人口和馬牛,焚燒房屋而去。慶曆三年(公元1043年),他們又滅了占城,俘虜了占城王。皇祐二年(公元1050年),儂智高反叛朝廷,李德政率兵兩萬,聲稱要入境去幫助他。等到李日尊執政,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入侵欽州;五年(公元1060年),入侵邕州,同一年,又上表索要溫悶洞等地。他們祖孫三代,雖然都受到中原皇帝的冊封,實際上,他們是自己做皇帝。到了李日尊竟然自封為法天應運崇仁至道慶成龍祥英武睿文尊德聖神皇帝,國號大越,改元寶象。由此看來,交趾早就應該被征討了。他們多次侵犯邊境,自真宗、仁宗、英宗三朝沒有斷絕過,怎麼能說是王安石喜歡用兵,私自在邊境上向他們挑釁造成的呢?和青苗、助役等新法的實行,又有什麼關係呢?中國實行新法數年,只聽說大臣、同僚在朝廷上進行攻擊,沒聽說老百姓在田野之間揭竿而起。即使外面的夷人想要找藉口挑起戰爭,又何至於利用這樣的藉口呢?史家說這些話的目的,就是要把天下的所有罪惡,都歸到王安石一個人的身上。再看王安石所寫的榜文,真是王者之師,說的都是仁者之言,與傳說中的大怒並詆毀對方,也太不像了吧。其實,當時的交趾,包藏禍心,是人人都看得到的。如果宋朝能稍微振作一點,早就應該懲罰它了。只不過當時滿朝文武都是一副鬆懈、拖遝的樣子,害怕談論打仗,使得他們變得越發驕縱,夜郎自大,竟在兩月之間,接連攻陷我三個州。這時正是王安石當國執政,怎麼能坐視不管呢?然而,這時的王安石正在銳意改革,國內的力量尚未彰顯出來,不想馬上把精力轉向外面。而且,遼、夏兩個大敵就在眼前,更不應該顯露出自己的衰敗,從而給敵人以可乘之機,所以要討伐它,通過征剿達到招撫的目的。我們讀榜文就可以看到這層意思。史家讚美張方平說的那番話,說他有先見之明,我不知張方平所說的軍隊駐了很久,錢財花費很多,結果無功而返,是不是真的應驗了?趙卨等人是熙寧八年(公元1075年)春天出征的,當年冬天就在富良江打了大勝仗,不能說是軍隊駐了很久;偽太子洪真被殺,李乾德乞求投降,奪取他們好幾個州,並設置了郡縣,也不能說是沒有功勞。如果因為沒有剿滅他們的國家,沒有擄獲他們的國王也是罪過的話,那麼實際上,在用兵之初,就沒把這一項放在計劃之內。大概是要培養他,作為一種可以依靠的力量。事實上,從此以後,直到宋朝的終結,交趾人一直不敢再進犯宋朝的邊界。可見,這一仗確實讓他們得到了教訓。我不知道張方平的話在哪些方面應驗了,如果按照當時朝廷上一些大臣的意見,敵人雖然大兵壓境,我們仍然不能考慮如何應對,應對就說你喜歡惹事,喜歡打仗,那麼,欽州、廉州、邕州這些州郡,恐怕也要淪為燕雲十六州了,不發展到每年用金銀財物去討好李乾德是不會停止的。

  綜合這些戰役來看,就會明白,王安石在當時用兵,都是出於不得已的,絕不是誹謗他的人所說的窮兵黷武,喜歡打仗。而他所提拔任用的人,像王韶、熊本、章惇、趙卨,都是文臣,確有軍事方面的謀略和才能,他們的每次行動都取得了很大功勞,王安石的知人善任,也是可以看得到的。啊,數千年中國歷史中,像王安石這樣的人能有幾個呀!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