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梁啟超 > 王安石傳 | 上頁 下頁 |
軍隊和國防(8) |
|
第五,軍器監法 兵器不精良,猶如將士卒送給敵人。兵器的重要性,自古以來就是這樣。宋朝自仁宗以來,已經習慣了天下太平,兵器都已經腐朽得不能再用。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崇政殿說書王雱(王安石之子)上疏說: 漢宣帝號稱賢明的中興之主,史書上說,宣帝時的能工巧匠,要比元帝和成帝時候都更精良,這說明,雖然是政府某個部門的事,卻也關係到朝廷的大政方針。如今,我們面臨著對外防禦邊境的禍患,對內防範各地的盜賊兩大任務,而全國每年徵收上來的弓弩、甲胄進入兵器庫的,就有上千萬件,其中竟沒有一件鋒利、結實、便利、實用的。我曾經到一些州府的兵器作坊去看過,製造兵器的工匠極為缺乏,竟到街上臨時抓人來頂替,他們製造的兵器,只能說是形似而已。兵器庫的官吏,也只是點清數量,收藏入庫,是否能用就不管了。所以,保存的兵器雖多,大多數卻都是不合格的產品。平時做事如此,到了戰爭中想要取得勝利,把外族的軍隊擋在邊境之外,國內也能平息盜賊,我覺得這是不可能的。或者想用放鬆軍備來顯示天下太平無事,但金、木、絲、麻、筋、膠、角、羽等材料,可都是老百姓辛勤勞動生產出來的。沒有任何理由讓工匠毀壞它們,太可惜了。不如改變一下做法,集中幾個州府的作坊,到一個地方,就像如今監督錢幣的鑄造一樣,選擇懂得製造工藝的官員,使他專門負責這項工作,並且招募全國各地的優秀工匠,作為技師,朝廷之內設置管理工藝製造的官員總攬這項工作,檢查產品是好是壞,分別給予獎勵和懲罰,這樣做,人人都能勝任自己的工作,不用特意責罰就能做得很好了。 皇上接受了他的建議。第二年,便設置了軍器監,總管內外兵器製造的工作,設置判官一人、同判一人。最初,這項工作由三司直接負責,至此改由軍器監一總負責。凡是對製造兵器很內行的人,都可以到軍器監來介紹經驗,於是,官吏和民眾中有很多人,都到軍器監來貢獻製造兵器的標準格式。 王雱是王安石的兒子,他是學問、才能都有超過一般人的地方,可惜很早就去世了,沒有機會展示。後來有人不遺餘力地詆毀他,就是《宋史》對於這件事的記載,也以為他是在迎合皇上的意思,妄圖改變過去的制度。舊制度既然已經如此的破敗,就是你不想改變它,也做不到呀。我們看他說的這番話,與當今東西各國的做法是完全一致的。大約這些國家要在軍事上強大起來,沒有不先改善其武器裝備的。而既要改善武器裝備,就一定要設置專門的官員來做這件事。如果像宋朝以前的制度那樣,委託各州縣的官吏按照慣例上繳,即使想要讓它不腐朽,差不多還能湊合用,也是不可能的,還能進行改良有所創新嗎?軍器監的設立,即使在今日之中國,也是當務之急呀,而執政者仍然糊裡糊塗看不到這一點。但王雱在千年之前就說出了這一番話,他的見識不是很遠大嗎?按照《宋史·兵志》的記載,自軍器監設置之後,所發明的新式兵器不一而足,工作效率也有很明顯的改善。但是,到了元祐年(公元1086年)的時候,全部改弦更張,所有新法完全廢除,還是要求各路作坊繼續按慣例上繳,這真是王雱說過的,把工人聚在一起毀壞天地間的有用之材啊!宋朝作為宋朝就是這樣做的,雖然不想南渡,能做得到嗎? 綜合上述來看王安石的軍事政治改革,大體上都是有道理的,與今日世界各國的軍事政治比較接近,而他想要把募兵制改為民兵制,更是治理國家的深遠謀略。今日中國仍然不能實行這種辦法,但如果不能斷然實行這種辦法,就很難使中國變得強大起來。而且他的保甲法,完全仿照古人的做法,不僅使全民皆兵,還想使每個人每時每刻都是兵。全民皆兵,沒有問題;每個人每時每刻都是兵,這在古代小國寡民的情況下,或許還是可行的,卻很難在秦以後的泱泱大國中實行這種辦法。為什麼呢?古代的部落,把戰爭當作國家的第一件大事,而經濟不過是為戰爭提供資金支持罷了。但在世界日益進步走向文明的時候,發展經濟就成了國家的第一件大事,而戰爭不過是保護經濟發展的工具罷了。每個人每時每刻都是兵,雖然也說在農閒的時候習武,但是,妨礙生產的事情還真是不少。 新法沒能盡善盡美,這是一個方面。而且,古代的小國寡民,如果不是所有登記在冊的人都成為兵,是很難抵禦外來侵略的。後世中華大地成為一家,國民的人數從幾千萬增長到數億,假使每個人每時每刻都是兵,一來國家用不了這麼多兵,二來就是把全國的財富都集中起來,也養不起這麼多兵啊。新法有不完善之處,這是第二個方面。所以,唐朝的府兵所以變成了彍騎,除了管理國家的人無能,恐怕也是形勢所迫,不得不如此吧?然而,王安石的全民皆兵,就不能實行了嗎?也不是這樣。今天世界各國有常備軍、預備兵、後備兵,用的就是這個方法。人人都有拿起武器保衛國家的義務,然而,他們盡其義務,或一年,或二年,或三年,完成之後,則繼續做他的農民,除非有了大的變故,否則,是不會徵調他們的。這是各國都在實行的成法,即使將來有聖人問世,諒也不會有什麼改變了。 有人說:然而以王安石的學識,難道這都看不出來嗎?回答說:王安石大概已經看到了。又有人說:既然見到了,為什麼沒有實行呢?回答:這應該看一看他所生活的時代。在王安石執政的時候,國家已經有了招募來的士兵一百余萬,這就相當於各國的常備軍吧?按照王安石的計劃,是想全部廢除他們而讓民兵取而代之。不過,唐朝中葉以來數百年的積弊,改革也不能太快,這裡需要逐漸地、有步驟地進行。於是,一方面減少募兵,同時,另一方面,用民兵補充它的缺額。這樣就有了所謂上番的兵,上番的民兵,就是在盡常備軍這個義務;那些退番的民兵,就是服預備役後備兵的義務。誰說王安石只是看到而沒有實行呢?假如沒有反對黨的阻撓,而且王安石在他的位子上做得更久一點,安知今天世界各國通行的軍制,不是我國在千年以前就創造出來,作為世界模範的呢!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