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梁啟超 > 王安石傳 | 上頁 下頁
分配、稅收和國家財政(1)


  ——王安石的政治主張和施政綱領(二)

  社會上對於王安石的一般看法,大多是把他當作一個從民間聚斂搜刮財富的官員,這就大錯特錯了。誠然,王安石的事業,大半是在理財。但是,他理財的目的,絕不只是增加國庫每年的收入而已,實際上,還是想讓國民擺脫貧困,增加他們的財富,再從他們的財富中索取贏利的那一部分,作為國家的財政經費。所以說,發展國民經濟才是他的第一目的,改善國家財政只是他的第二目的。他所主張建立的各種法令,都是和這兩個目的大有關係的。因此,我不用財政這個概念,而用民政和財政這個提法。

  第一,設立制置三司條例司

  這個制置三司條例司是王安石創立的管理國家財政的機關,負責制定戶部、度支、鹽鐵三司條例,實際上是個領導變法的機構。他說:

  「西周時期設置泉府之官,掌管貨幣流通和集市貿易,目的是限制財富的過度集中,調劑貧富差別,使天下的財富得到合理的分配。後世只有桑弘羊、劉晏的做法與這種做法大致相似。學者不能瞭解先王制定這些法令的用意,認為皇帝不應當與民爭利,其實,如今想要理財,還是要採用泉府的辦法。」

  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二月,朝廷設立了制置三司條例司。宋神宗下詔說:

  我認為,要想達到天下大治,一定先要使民眾富裕起來,然後,天下大治的局面才能實現。如今,縣一級的官員,連薪俸都不能保證,老百姓的財富也面臨枯竭,所以,特意下詔給輔佐的臣子,在朝廷之內設置三司條例司,來革除現在的弊端。如果一個人所做之事是他從事的專業,那麼,他就能認清這件事得與失的根源。我今天把權衡天下財富的重任,交給這個部門,他們熟悉、瞭解自己的工作,得到的辦法一定是最好的,提出的建議一定是通達的,把財物聚積起來,追求國家的富足,只有這樣做,我的百姓才能富裕起來。如果政策制定得很苛刻,下面的百姓受到剝削,上面的官吏怨聲載道,這是我不希望看到的。所以命令三司,即戶部、度支、鹽鐵三個部門的官員、諸路的監察幹部和朝廷內外的官員,接受詔書兩個月後,我要聽你們如何整頓財政的彙報。

  制置三司條例司成立後,宋神宗特命知樞密院事陳升之(宰相之一)和王安石共同領導這個部門,王安石當時任參知政事,即副宰相,由他主持這個部門的具體工作。當今世界上實行立憲的那些國家,往往以總理大臣兼財政大臣,就是因為財務是各種政務的根本,王安石深深地理解這一點。

  王安石的志向,在於抑制大地主的兼併,幫助貧困的百姓,合理分配天下的財富,使老百姓富裕起來,從而達到天下大治。制置三司條例司的職責就在這裡,而此後制定的各種法令,也沒有不是根據這個基本點來施行的。據歷史記載,王安石曾與司馬光在朝廷上就如何理財的問題展開辯論,司馬光說:「善於理財的人,不過是按著人頭斂取民財。」王安石說:「事實上不是這樣,善於理財的人,不增加賦稅也能使國庫充足。」司馬光說:「天下哪有這樣的道理?天地所創造的財富,不在百姓手裡,就在官府手裡,你千方百計從百姓手裡爭奪財富,這種傷害比增加賦稅還要嚴重呢。」他們二人爭論不已。司馬光的這些說法真的有道理嗎?天地所創造的財富果然是永遠不變的嗎?如果人也可以按照一定的規律去創造財富的話,那麼,天下的財富是不是可以增加呢?天下的財富一定有不在官府也不在民間的,它們被丟棄在地上。正是這樣。如果它能使財富增加,那麼,它既可以在民間,同時,也可以在官府。如今的歐美各國這樣做了,他們就是很有成效的。王安石想要整頓、改善國家的財政,他以發展國民經濟為入手的方法,這就是孔子曾經說過的,百姓富裕了,君主怎能不富裕呢。中國自古以來談論理財的人,他們的見識沒有能夠達到這個高度的。

  王安石是這樣想的,國民經濟為什麼越來越衰弱不振呢?因為國民不能充分發揮各自的能力從事生產。國民為什麼不能充分地發揮各自的能力從事生產呢?則是由於豪強巨富的兼併造成的。一國之中總是豪強巨富少而貧民多,而豪強巨富又喜歡靡費奢侈,並不把他們的財富作為擴大再生產的資本,那些貧苦的人點點滴滴的生活資金又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耗盡了。一個國家的資本如此匱乏,百姓的生活沒有辦法再湊合下去了,於是,殫精竭慮想要找到解決的辦法,而最好的辦法就是解決兼併的問題。誰能解決兼併的問題呢?只有國家才有這個力量。王安石想把財政大權全部集中到國家手裡,然後由國家調劑分配,拿多餘的彌補不足的或虧損的,讓全國的老百姓都能享有一定的財富,並且有能力、有條件從事生產。他在一首詩裡寫道:「三代子百姓,公私無異財。人主擅操柄,如天持鬥魁。賦予皆自我,兼併乃奸回。奸回法有誅,勢亦無自來。」他的青苗法、均輸法、市易法等法令,都是根據這個基本點制定的。這樣一種思想,最近這數十年來在歐美是非常盛行的,名叫社會主義,這種學說以國家為大地主,為大資本家,為大企業家,而人民不能有私有財產,就像王安石所說的,賦予皆自我,兼併乃奸回,也就是說,國家的財政收支都由君主掌握,兼併被認為是奸邪的行為。他們那裡的許多學者,往往夢想實現這個社會,把它當作通向世界大同的必經之路,而有見識的人又認為這是一件很大的事,可能需要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才能實現。以歐美這樣的條件,現在仍未能走到這一步,王安石就想在數百年前的中國實現這個理想,哪有這種好事呢?雖說他在開始沒有他們那麼宏大,他的條目沒有他們那麼複雜細緻,他的程度也沒有他們那麼極端,然而這種做法最終仍不能完全適應於王安石所生活的時代和國家,是可以斷言的。王安石的問題就在於這一點。但他的學識精彩卓越,他的規模宏大深遠,他的心地仁愛寬厚,這些真的是千古一人啊,司馬光怎麼可以理解他呢?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