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梁啟超 > 先秦政治思想史 | 上頁 下頁
附錄三 民本思想之見於《書經》、《國語》、《左傳》者


  皋陶曰:都!在知人,在安民……安民則惠,黎民懷之。(《皋陶謨》)

  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明畏,自我民明畏。(同上)

  盤庚遷于殷,民不適有居,率籲眾戚,出矢言曰:我王來,既爰宅於茲,重我民無盡劉,不能胥匡以生……盤庚於民,由乃在位……(《盤庚》)

  古我前後,罔不惟民之承。(同上)

  朕及篤敬,恭承民命,用永地於新邑。(同上)

  今我民罔不欲喪,曰:天曷不降威,大命不摯。(《西伯戡黎》)

  皇建其有極,斂時五福,用敷錫厥庶民,惟時厥庶民于汝極。(《洪範》)

  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同上)

  汝則有大疑,謀及乃心,謀及卿士,謀乃庶人。……(同上)

  庶民惟星,星有好風,星有好雨。(同上)

  天棐忱辭,其考我民。(《大誥》)

  惟乃丕顯考文王,克明德慎罰,不敢侮鰥寡,庸庸祗祗威威顯民。(《康誥》)

  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見……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同上)

  其丕能於小民,今休,王不敢後,用顧畏於民碞。(《召誥》)

  凡民惟曰不享,惟事其爽侮。(《洛誥》)

  惟我下民秉為,惟天明畏。(《多士》)

  其在祖甲,不義惟王。舊為小人,作其即位。爰知小人之依,能保惠于庶民,不敢侮鰥寡。(《無逸》)

  厥或告之曰:小人怨汝詈汝。則皇自敬德。厥愆曰:朕之愆。(同上)

  以上《書經》。

  人視水見形,視民知治不。(《史記·殷本紀》引《湯誥》)

  民非後無能胥以寧,後非民無以辟四方。(《禮記》表記引《大甲》)

  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孟子》引《泰誓》)

  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左·襄三十一》引《泰誓》)

  眾非元後何戴,後非眾無以守邦。(《周語》引《夏書》)

  民善之,則畜也。不善之,則仇也。(《呂氏春秋·適威》篇引《周書》)

  以上《逸書》。

  商王帝辛,大惡于民,庶民弗忍。欣戴武王以致戎于商牧,是先王非務武也。勤恤民,隱而除其害也。(《周語》記祭公謀父語)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夫民慮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周語》記召公語)

  先王知大事之必以眾濟也,故祓除其心以和惠民。(《周語》記內史過語)

  諺曰:「獸惡其網,民惡其上。」《書》曰:「民可近也,而不可上也。」……是則聖人知民之不可加也。故王天下必先諸民,然後庇焉。(《周語》記單襄公語)

  天所崇之子孫或在畎畝,由欲亂民也。畎畝之人或在社稷,由欲靖民也。(《周語》記太子晉語)

  成王不敢康,敬百姓也。(《周語》記叔向語)

  民不給將有遠志,是離民也。……將民之與處而離之……則何以經國。(《周語》記單穆公語)

  民所曹好(韋注:曹群也),鮮其不濟也;其所曹惡,鮮其不廢也。故諺曰:眾心成城,眾口鑠金。(同上)

  晉人殺厲公,邊人以告。(魯)成公在朝,公曰:「臣殺其君,誰之過也。大夫莫對。裡革曰:君之過也。夫君人者,其威大矣。失威而至於殺,其過多矣。且夫君也者,將牧民,而正其邪者也。若君縱回而棄民事……將安用之。桀奔南巢,紂踣于京,厲流於彘,幽滅於戲,皆是術也。」(《魯語》)

  昔者之伐也,起百姓以為百姓也。是以民能欣之,故莫不盡忠極勞以致死。(《晉語》記史蘇語)

  民之有君,以治義也。義以生利,利以豐民。若之何其民之與處而棄之也。(《晉語》記裡克語)

  長民者無親,眾以為親。(《晉語》)

  民,天之生也。知天必知民矣。(《楚語》記子革語)

  以上《國語》。

  國將興,聽於民;將亡,聽於神。(《莊三十二》記史嚚語)

  或謂欒武子曰:「聖人與眾同欲,是以濟事。子盍從眾,子大為政,將酌於民者也。……《商書》曰:『三人占,從二人。』眾,故也。」武子曰:「善鈞從眾。夫善,眾之主也。」……(《成六》)

  師曠侍于晉侯。晉侯曰:「衛人出其君不亦甚乎?」對曰:「或者其君實甚。良君將賞善而刑淫。養民如子,蓋之如天,容之如地。民奉其君,愛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其可出乎?夫君,神之主,而民之望也。若困民之生,匱神乏祀,百姓絕望,社稷無主,將安用之,弗去何為?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為之貳,使師保之,勿使過度。……史為書,瞽為詩,工誦箴諫,大夫規誨,士傳言,庶人謗,商旅於市,百工獻藝。……諫失常也。天之愛民甚矣。豈其使一人肆於民上,以從其淫而棄天地之性,必不然矣。」(《襄十四》)

  夫上之所為,民之所歸也。上所不為而民或為之,是以加刑罰焉,而莫敢不懲。若上之所為而民亦為之,乃其所也,又可禁乎?(《襄二十一》記臧武仲語)

  君民者豈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豈為其口實?社稷是養。(《襄二十五》晏嬰語)

  鄭人游於鄉校以議執政,然明謂子產曰:「毀鄉校如何?」子產曰:「何為?夫人朝夕退而遊焉,以議執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襄三十二》)

  好惡不愆,民知所適,事無不濟。(《昭十五》記叔向語)

  鄭子產作丘賦,國人謗之。……子寬以告,子產曰:「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吾聞為善者不改其度,故能有濟也。民不可逞,度不可改,《詩》曰:『禮義不愆,何恤於人言?』吾不遷矣。」(《昭四》)

  子產有疾。謂子太叔曰:「……唯有德者能以寬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故多死焉。」(《昭二十》)

  以上《左傳》。

  據上所列舉以校其年代,則知商周以前,民本主義極有力,西周之末尚然,東遷以後漸衰,至春秋末幾無複道此者。此固由霸政驟興之結果,抑亦當時貴族常濫用民意以傾公室,故不為賢士大夫所許。觀晏嬰、叔向之論齊、晉貴族,子家之論魯貴族,可見矣。(晏嬰、叔向語見《左傳·昭三年》,子家語見《昭二十五年》。)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