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梁啟超 >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 上頁 下頁
十五 清代學者整理舊學之總成績(三)(5)


  (戊)舊史之注釋及辨證

  疏注前史之書,可分四大類。其一,解釋原書文句音義者,如裴駰之《史記集解》,顏師古、李賢之《兩漢書》注等,是也;其二,補助原書遺佚或兼存異說者,如裴松之之《三國志注》等,是也;其三,校勘原書文字上之錯舛者,如劉攽、吳仁傑之《兩漢刊誤》等,是也;其四,糾正原書事實上之訛謬者,如吳縝之《新唐書糾繆》等,是也。清儒此類著述中,四體皆有,有一書專主一體者,有一書兼用兩體或三體者。其書頗多,不能悉舉。舉其要者錯綜論列之。

  清儒通釋諸史最著名者三書,曰:

  《二十一史考異》一百卷,附《三史拾遺》五卷、《諸史拾遺》五卷嘉定錢大昕竹汀著。

  《十七史商榷》一百卷嘉定王鳴盛西莊著。

  《二十二史劄記》三十六卷陽湖趙翼甌北著。

  三書形式絕相類,內容卻不盡從同同者一部分。錢書最詳於校勘文字,解釋訓詁名物,糾正原書事實訛謬處亦時有。凡所校考,令人渙然冰釋,比諸經部書,蓋王氏《經義述聞》之流也。王書亦間校釋文句,然所重在典章故實,自序謂:「學者每苦正史繁塞難讀,或遇典制茫昧,事蹟樛葛,地理職官眼眯心瞀,試以予書置旁參閱,疏通而證明之,不覺如關開節解,筋轉脈搖。……」誠哉然也!書末《綴言》二卷,論史家義例,亦殊簡當。趙書每史先敘其著述沿革,評其得失,時亦校勘其牴牾,而大半論「古今風會之遞變、政事之屢更,有關於治亂興衰之故者」自序語。但彼與三蘇派之「帖括式史論」截然不同。彼不喜專論一人之賢否、一事之是非,唯捉住一時代之特別重要問題,羅列其資料而比論之,古人所謂「屬辭比事」也。清代學者之一般評判,大抵最推重錢,王次之,趙為下。以余所見,錢書固清學之正宗,其校訂精核處最有功於原著者;若為現代治史者得常識、助興味計,則不如王、趙。王書對於頭緒紛繁之事蹟及制度,為吾儕絕好的顧問,趙書能教吾儕以抽象的觀察史跡之法。陋儒或以少談考據輕趙書,殊不知竹汀為趙書作序,固極推許,謂為「儒者有體有用之學」也。又有人謂趙書乃攘竊他人,非自作者。以趙本文士,且與其舊著之《陔余叢考》不類也。然人之學固有進步,此書為甌北晚作,何以見其不能?況明有竹汀之序耶?並時人亦不見有誰能作此類書者。或謂出章逢之(宗源),以吾觀之,逢之善於輯佚耳,其識力尚不足以語此。

  武英殿版《二十四史》每篇後所附考證,性質與錢氏《考異》略同,尚有杭大宗世駿《諸史然疑》、洪稚存亮吉《四史發伏》等。洪筠軒頤煊《諸史考異》、李次白貽德《十七史考異》,疑亦踵錢例,然其書未見。

  其各史分別疏證者,分隸於一總書之下,如錢竹汀之《史記考異》,即《二十一史考異》之一部分;《史記拾遺》,即《三史拾遺》之一部分,不再舉。則《史記》有錢獻之坫《史記補注》一百三十六卷,梁曜北玉繩《史記志疑》三十六卷,王石臞念孫《讀史記雜誌》六卷,崔觶甫適《史記探原》八卷等。錢書當是巨制,惜未刻,無從批評。王書體例,略同錢氏《考異》。梁書自序言:「百三十篇中愆違疏略,觸處滋疑,加以非才刪續,使金罔別,鏡璞不完,良可閔歎!……」書名「志疑」,實則刊誤糾謬,什而八九也。崔書專辨後人續增竄亂之部分,欲廓清以還史公真相,故名曰「探原」。

  《史記》為第一部史書,其價值無俟頌揚。然去古既遠,博采書記,班彪所謂「一人之精,文重思煩,故其書刊落不盡,多不齊一」。此實無容為諱者。加以馮商、褚少孫以後,續者十餘家。孰為本文?孰為竄亂?實難辨別。又況傳習滋廣,傳寫訛舛,所在皆是。故各史中最難讀而亟須整理者,莫如《史記》。清儒於此業去之尚遠也。然梁、崔二書,固已略辟蠶叢。用此及二錢二王所校訂為基礎,輔以諸家文集筆記中之所考辨,匯而分疏于正文之下,別成一集校集注之書,庶為後學省無數迷惘。是有望於今之君子!

  《漢書》《後漢書》有吳枚庵翌鳳《漢書考證》十六卷未見,惠定宇《後漢書補注》二十四卷侯君謨、沈銘彝各續補惠書一卷,錢晦之大昭《漢書辨疑》二十二卷、《後漢書辨疑》十一卷、《續漢書辨疑》九卷,王石臞《讀漢書後漢書雜誌》共十七卷,陳少章景雲《兩漢訂誤》五卷,沈文起欽韓《兩漢書疏證》共七十四卷;周荇農壽昌《漢書注校補》五十六卷、《後漢書注校正》八卷,王益吾先謙《漢書補注》一百卷、《後漢書集解》九十卷、《續漢書志集解》三十卷等。諸書大率釋文、考異、訂誤兼用,而《漢書》則釋文方面更多,因其文近古較難讀也;《後漢書》則考異方面較多,以諸家逸書謝承、華嶠、司馬彪等遺文漸出也。王益吾《補注》《集解》最晚出,集全清考訂之成,極便學者矣。

  《三國志》有杭大宗《三國志補注》六卷,錢竹汀《三國志辨疑》三卷,潘眉《三國志考證》八卷,梁茞林章钜《三國志旁證》三十卷,陳少章《三國志舉正》四卷,沈文起《三國志注補》《訓故》《釋地理》各八卷,侯君謨《三國志補注》一卷,周荇農《三國志注證遺》四卷等。此書裴全屬考異補逸性質,諸家多廣其所補,沈則於其所不注意之訓故地理方面而補之也。

  馬、班、陳、范四史最古而最善,有注釋之必要及價值,故從事者多,《晉書》以下則希矣。其間歐公之《新五代史》最有名而文句最簡,事蹟遺漏者最多,故彭掌仍元瑞仿裴注《三國》例,為《五代史記注》七十四卷,吳胥石蘭庭亦有《五代史記纂誤補》四卷《纂誤》為宋吳縝撰,則糾歐之失也。而武授堂億、唐春卿景崇亦先後以此例注歐之《新唐書》。武書似未成,唐成而未刻雲。其餘如洪稚存之《宋書音義》、杭大宗之《北齊書疏證》、劉恭甫壽曾之《南史校議》、趙昭祖之《新[舊]唐書互證》等,瑣末點綴而已。

  遼、金、元三史最為世詬病。清儒治《遼史》者,莫勤于厲樊榭鶚之《遼史拾遺》二十四卷。治《金史》者,莫勤于施研北國祁之《金史詳校》十卷。其《元史》部分,已詳前節,不再論列。唯李仲約文田之《元秘史注》十五卷,蓋得蒙古文原本對譯勘正而為之注,雖非正注史,附錄於此。

  注校舊史用功最巨而最有益者,厥唯表志等單篇之整理。蓋茲事屬專門之業,名為校注,其難實等於自著也。最初業此者,則宋王應鱗之《漢書藝文志考證》。清儒仿行者則如:

  孫淵如《史記天官書考證》十卷未刻。

  梁曜北《漢書人表考》九卷《古今人表》之注也。從古籍中搜羅諸人典故殆備,可稱為三代前人名辭典。又翟文泉(雲叔)有《校正古今人表》。

  全謝山《漢[書]地理志稽疑》口卷又段茂堂有《校本地理志》,未刻。

  錢獻之坫《新斠注漢書地理志》十六卷,《漢書十表注》十卷《表注》未刻。

  汪小米遠孫《漢書地理志校本》二卷。

  吳頊儒卓信《漢書地理志補注》百零三卷頊儒尚有《漢三輔考》二十四卷,亦《地理志》之附庸也。

  楊星吾守敬《漢書地理志補校》二卷。

  陳蘭甫《漢書地理志水道圖說》七卷。

  洪筠軒《漢志水道疏證》四卷。

  徐星伯松《漢書地理志集釋》十六卷,《漢書西域傳補注》二卷。

  李恢垣光廷《漢西域圖考》七卷此書實注《漢書·西域傳》也。

  李生甫賡芸《漢書藝文志考誤》二卷未刻。

  朱亮甫右曾《後漢書郡國志補校》口卷未刻。錢晦之有《後漢郡國令長考》,實釋《郡國志》之一部分。

  錢獻之《續漢書律曆志補注》二卷未刻。

  畢秋帆《晉書地理志新校正》五卷。

  方愷《新校晉書地理志》一卷。

  張石洲穆《延昌地形志》口卷此用延昌時為標準,補正《魏書地形志》也。

  章逢之宗源《隋書經籍志考證》十三卷此書雖注重輯佚,但各書出處多所考證,亦不失為注釋體。

  楊星吾《隋[書]地理志考證》九卷。

  張登封宗泰《新唐書天文志疏正》口卷未刻。

  沈東甫炳震《校正唐書方鎮表》《宰相世系表》此兩篇在《新舊唐書鈔》中,但全部校補,重新組織。全謝山謂當提出別行,誠然。又《唐書宰相世系表訂訛》十二卷此書單行。

  董覺軒沛《唐書方鎮表考證》二十卷似未刻。

  以上各史表志專篇之校注,與補志表同一功用。彼則補其所無。此則就其有者,或釋其義例、或校其訛舛,或補其遺闕也。顧最當注意者,上表所列,關於地理者什而八九,次則經籍,次則天文、律曆皆各有一二,而食貨、刑法、樂、輿服等乃絕無。即此一端,吾儕可以看出乾嘉學派的缺點。彼輩最喜歡研究僵定的學問,不喜歡研究活變的學問。此固由來已久,不能專歸咎於一時代之人,然而彼輩推波助瀾,亦與有罪焉。彼輩所用方法極精密,所費工作極辛勤,惜其所研究之對象不能副其價值。嗚呼!豈唯此一端而已矣。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