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梁啟超 >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 上頁 下頁 |
十五 清代學者整理舊學之總成績(三)(3) |
|
《元史》之不堪,更甚于元修之史。蓋明洪武元年宋景濂之奉敕撰《元史》,二月開局,八月成書,二次重修,亦僅閱六月,潦草一至於此!雖鈔胥迻錄成文,尚虞不給,況元代國史本無完本,而華蒙異語扞格滋多者耶?故或以開國元勳而無傳並名氏亦不見,或一人而兩傳、三傳;其《刑法》《食貨》《百官》諸志,皆直鈔案牘,一無剪裁,于諸史中最為荒穢。清儒發憤勘治,代有其人。康熙間則邵戒三遠平著《元史類編》四十二卷,然僅就原書重編一過,新增資料甚少,體例亦多貽笑大方。乾隆間則錢竹汀銳意重修,先為《元史考異》十五卷,然新史正文僅成《氏族表》《經籍志》兩篇。竹汀學術方面甚多,不能專力於此,無足怪也。據鄭叔問《國朝未刊遺書目》,言竹汀已成《元史稿》一百卷。嘉慶間則汪龍莊輝祖著《元史本證》五十卷,分《證誤》《證遺》《證名》三部分,竹汀謂其「自攄新得,實事求是,有大醇而無小疵」原書卷首《錢序》。推挹可謂至矣。右三家者,除竹汀所補表志外,余皆就原書拾遺匡謬,其對於全部之改作,則皆志焉而未之逮。大抵《元史》之缺憾,其一固在史法之蕪穢,其一尤在初期事實之闕漏。蒙古人未入中國,先定歐西。太祖、太宗、定宗、憲宗四朝,西征中亞細亞全部以迄印度,北征西伯利亞以迄中歐,及世祖奠鼎燕京,其勢已鄰弩末。前四朝事蹟,實含有世界性,為《元史》最主要之部分,而官修《元史》概付闕如,固由史官荒率,抑亦可憑藉之資料太闕乏也。乾隆間自《永樂大典》中發見《元秘史》及《皇元聖武親征錄》所記皆開國及太祖時事。兩書出而「元史學」起一革命。錢竹汀得此兩書,錄存副本,其所以能從事考證《元史》者蓋以此。其後張石洲穆將《親征錄》校正,李仲約文田為《元秘史》作注,於是治元史者興味驟增。雖然,元時之修國史,其重心不在北京史館,而在西域宗藩。有波斯人拉施特者,承親王合贊之命,著《蒙古全史》寫以波斯文,實為元史第一瑰寶,而中國人夙未之見。至光緒間洪文卿鈞使俄,得其鈔本,譯出一部分,而《元史》學又起第二次革命。蓋自道、鹹以降,此學漸成顯學矣。近百年間,從事改造《元史》,泐成書者,凡四家: 一、魏默深源《新元史》九十卷道光間著成,光緒三十一年刻。 二、洪文卿鈞《元史譯文證補》三十卷光緒間著成,光緒二十六年刻。 三、屠敬山寄《蒙兀兒史記》,卷數未定光緒、宣統間隨著隨刻。 四、柯鳳蓀紹忞《新元史》二百五十七卷民國十一年刻。 吾于此學純屬門外漢,絕無批評諸書長短得失之資格。唯據耳食所得,則魏著訛舛武斷之處仍不少,蓋創始之難也。但舍事蹟內容而論著作體例,則吾于魏著不能不深服。彼一變舊史「一人一傳」之形式,而傳以類從。其傳名及篇目次第為……太祖服各國,太宗、憲宗兩朝平服各國。中統以後屢朝平服叛藩,勳戚開國四傑,開國四先鋒二部長,誓渾河功臣,開國武臣,開國相臣,開國文臣,平金功臣,平蜀功臣,平宋功臣,世祖相臣,……治曆治水漕運諸臣,平叛藩諸臣,平東夷南夷諸臣,中葉相臣等。但觀其篇目,即可見其組織之獨具別裁。章實齋所謂「傳事與傳人相兼」,司馬遷以後未或行之也。故吾謂魏著無論內容罅漏多至何等,然固屬史家創作,在斯界永留不朽的價值矣。洪著據海外秘笈以補證舊史,其所勘定之部分又不多,以理度之固宜精絕。屠著自為史文而自注之,其注純屬《通鑒考異》的性質,而詳博特甚,凡駁正一說,必博征群籍,說明所以棄彼取此之由;以著作體例言,可謂極矜慎極磊落者也。柯著彪然大帙,然篇首無一字之序,無半行之凡例,令人不能得其著書宗旨及所以異於前人者在何處?篇中篇末又無一字之考異或按語,不知其改正舊史者為某部分?何故改正?所根據者何書?著作家作此態度,吾未之前聞。吾嘗舉此書記載事實是否正確,以問素治此學之陳援庵垣,則其所序批評,似更下魏著一等也,吾無以判其然否。最近柯以此書得日本博士。 上所舉皆不滿於舊史而改作者。其藩屬敵國外國之史,應補作者頗多,惜少從事者。以吾所知有洪北江《西夏國志》,十六卷,未刻。而黃公度遵憲之《日本國志》四十卷,在舊體史中實為創作。 溫公《通鑒》絕筆五代。賡而續之者,在宋則有李燾,迄於北宋,在明則陳、王宗沐、薛應旂,皆迄元末。然明人三家,于遼金正史束而不觀,僅據宋人紀事之事,略及遼金繼世年月,荒陋殊甚。清初徐健庵著《資治通鑒後編》百八十四卷,襄其事者為萬季野、閻百詩、胡東樵等。《四庫》著錄,許其善述。然關於北宋事蹟,則李燾《長編》足本之在《永樂大典》者未出;關於南宋事蹟,則李心傳《系年要錄》亦未出;元代則文集說部散於《大典》中者,亦多逸而未見。徐著在此種資料貧乏狀態之下,勢難完善,且于遼金事太不厝意,亦與明人等;而宋嘉定後、元至順前,亦太荒略,故全部改作,實為學界極迫切之要求,至乾隆末然後畢秋帆沅《續資治通鑒》二百二十卷出現。此書由秋帆屬幕中僚友編訂,凡閱二十年,最後經邵二雲校定。章實齋《邵與桐別傳》云:「畢公以二十年功,屬賓客續《宋元通鑒》,大率就徐本損益,無大殊異。……君出緒餘,為之複審,其書即大改觀。……畢公大悅,謂迥出諸家《續鑒》上。」可見書實成于邵手。而章實齋實參與其義例。實齋有代秋帆致錢竹汀論《續鑒》書,見本集。函中指摘陳王薛徐諸家缺失,及本書所據資料所用方法,甚詳核。可見章氏與此書關係極深。其書「宋事,據二李燾、心傳而推廣之,遼金二史所載大事無一遺落,又據旁籍以補其逸。元事,多引文集,而說部則慎擇其可征信者。仍用司馬氏例,折衷諸說異同,明其去取之故,以為《考異》。……」章代畢致錢書中語。蓋自此書出而諸家《續鑒》可廢矣。 自宋袁樞作《通鑒紀事本末》,為史界創一新體。明陳邦瞻依其例以治宋史、元史。清初則有谷賡虞應泰著《明史紀事本末》八十卷,其書成于官修《明史》以前,采輯及組織皆頗費苦心。姚立方謂此書為海昌談孺木(遷)所作,其各篇附論則陸麗京(圻)作。鄭芷畦述朱竹垞言,謂此書為徐倬作,雖皆屬疑案,然其書出穀氏者甚少,蓋可斷言。葉廷琯《鷗波漁話》辨證此事最平允。而馬宛斯有《左傳事緯》,高江村士奇有《左傳紀事本末》,皆屬此類書。 (丁)補各史表志 表志為史之筋幹,而諸史多缺,或雖有而其目不備。如「藝文」僅漢、隋、唐、宋、明五史有之,余皆闕如。三國六朝海宇分裂,疆域離合,最難董理,而諸史無一注意及此者,甚可怪也。宋錢文子有《補漢兵志》一卷;熊方有《補後漢書年表》若干卷,實為補表志之祖。清儒有事於此者頗多,其書皆極有價值。據吾所知見者列目如下: 《歷代史表》五十九卷鄞縣萬斯同季野著。此書從漢起至五代止,獨無西漢及唐,以《漢書》《新唐書》原有表也,所表皆以人為主,《方鎮年表》各篇最好。唯東漢於表人外,別有《大事年表》一篇,是其例外。 又季野尚有《紀元匯考》四卷、《歷代宰輔匯考》八卷,性質亦略同補表。 《二十一史四譜》五十四卷歸安沈炳震東甫著。四譜者,一紀元,二封爵,三宰執,四諡法。所譜自漢迄元。 《歷代藝文志》口卷仁和杭世駿大宗著(未見)。 以上總補。 《歷代地理沿革表》四十七卷常熟陳芳績亮工著。此書自漢至明分十二格,表示州郡縣沿革。 《史目表》二卷陽湖洪飴孫孟慈著。此書乃表各史篇目,甚便比觀,雖非補表,附錄於此。又歸安錢念劬(恂)亦有《史目表》一卷,但采洪著稍有加減,非創作也。 以上總補。 《史記天官書補目》一卷陽湖孫星衍淵如著。 《楚漢諸侯疆域志》三卷儀征劉文淇孟瞻著。 以上補《史記》《漢書》。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