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梁啟超 >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 上頁 下頁
十四 清代學者整理舊學之總成績(二)(11)


  古史中以《世本》及《竹書紀年》為主要品。

  《世本》為司馬遷所據以作《史記》者。《漢書·藝文志》著錄十五卷,其書蓋佚于宋元之交因鄭樵、王應麟尚及徵引。清儒先後輯者有錢大昭、孫馮翼、洪飴孫、雷學淇、秦嘉謨、茆泮林、張澍七家。秦本最豐,凡十卷,餘家皆二卷或一卷。然秦將《史記》世家及《左傳》杜注、《國語》韋注,凡涉及世系之文皆歸於《世本》,原書既無明文,似太涉氾濫,茆、張兩家似最翔實。秦嘉謨輯本乃盜竊洪孟慈(飴孫)者,見洪用懃《授經堂未刊書目》。

  汲塚《竹書紀年》,亦出司馬遷前,而為遷未見,在史部中實為鴻寶。明以來刻本既出偽撰,故清儒亟欲求其真。先後輯出者,有洪頤煊、陳逢衡、張宗泰、林春溥、朱右曾、王國維諸家。王輯最後最善。

  史家著作,以兩晉六朝為最盛,而其書百不存一,學者憾焉。清儒乃發憤從事搜輯。其用力最勤者為章逢之宗源,著有《隋書經籍志考證》。今所存者僅史部,為書十三卷餘三部不知已成否。書名雖似踵襲王應麟之《漢書藝文志考證》,而內容不同。彼將《隋志》著錄各書,每書詳考作者履歷及著述始末,與夫後人對於此書之批評。除現存書外,其餘有佚文散見群籍者皆備輯之,雖皆屬片鱗殘甲,亦可謂宏博也已。

  其後則有姚氏之駰輯八家《後漢書》東觀、謝承、薛瑩、張璠、華嶠、謝沈、袁山松、司馬彪,汪氏文台輯七家《後漢書》謝承、薛瑩、司馬彪、華嶠、謝沈、衰山松、張璠及失名氏一種,湯氏球輯兩家《漢晉春秋》習鑿齒、杜延業,兩家《晉陽秋》孫盛、檀道鸞,五家《晉紀》幹寶、陸機、曹嘉之、鄧粲、劉謙之,十家《晉書》臧榮緒、王隱、虞預、朱鳳、謝靈運、蕭子雲、蕭子顯、史約、何法盛及晉諸公別傳,十八家霸史蕭方等《三十國春秋》、武敏之《三十國春秋》、常璩《蜀李書》、和苞《漢趙紀》、田融《趙書》、吳篤《趙書》、王度《二石傳》、范亨《燕書》、車頻《秦書》、王景暉《南燕書》、裴景仁《秦記》、姚和都《後秦記》、張諮《涼記》、喻歸《西河記》、段龜龍《涼記》、劉昞《敦煌實錄》、張詮《南燕書》、高閭《燕志》;而張介侯澍以甘肅之特注意甘涼掌故,專輯鄉邦遺籍,所輯有趙岐《三輔決錄》、佚名《三輔故事》、辛氏《三秦記》、楊孚《涼州異物志》、張諮《涼州記》、佚名《西河舊事》、喻歸《西河記》、佚名《沙州記》。皆兩晉六朝史籍碎金也。

  地理類書,則有畢秋帆輯王隱《晉書地道記》《太康三年地志》,有張介侯輯闞駰《十三州志》。政書類則有孫淵如輯《漢官》六卷。王隆《漢官》及《漢官解詁》、衛宏《漢舊儀》及補遺,應劭《漢官儀》、蔡質《漢官典職儀式選用》、丁孚《漢儀》。譜錄則有錢東垣輯王堯臣《崇文總目》等。

  以上史部。

  子部書,有唐馬總《意林》所鈔漢以前古子,其書為今已佚者,加以各種類書各種經注等所徵引,時可資采摭。然所輯不多。稍可觀者如嚴可均輯《申子》,章宗源、任兆麟輯《屍子》,章宗源輯《燕丹子》,嚴可均輯補《商子》《慎子》,張澍輯補《司馬法》,茆泮林輯《計然萬物錄》,孫馮翼、茆泮林輯《淮南萬畢術》等。馬氏國翰《玉函山房叢書》所輯《漢志》先秦佚子,則儒家十五種《漆雕子》《宓子》《景子》《世子》《魏文侯書》《李克書》《公孫尼子》《內業》《讕言》《甯子》《王孫子》《董子》(董無心)、《徐子》《魯連子》《虞氏春秋》,農家三種《神農書》《野老》《范子計然》,道家書七種《伊尹書》《辛甲書》《公孫牟子》《田子》《老萊子》《黔婁子》《鄭長者書》,法家一種《申子》,名家一種《惠子》,墨家五種《史佚書》《田俅子》《隨巢子》《胡非子》《纏子》,縱橫家二種《蘇子》《闕子》,黃氏奭《子史鉤沉》中之周秦部分,亦有五種《六韜》《李悝法經》《范子計然》《神農本草經》《淮南萬畢術》。黃氏以周輯《逸子》未刊,其序見《儆季雜著》之周秦部分,亦有六種《太公金匱》《魯連子》《范子計然》《隨巢子》《王孫子》《申子》。

  現存各子書輯其佚文者,則有孫仲容之於《墨子》,王石臞之于《荀子》、王先慎之於《韓非子》等。《孟子外書》,林春溥有注本。但此書趙岐已明辨為偽託。

  現存古子輯其佚注者,則有孫馮翼輯司馬彪《莊子注》,許慎《淮南子注》等。

  以吾所見,輯子部書尚有一妙法。蓋先秦百家言,多散見同時人所著書。例如從《孟子》《墨子》書中輯告子學說;從《孟子》《荀子》《莊子》輯宋鈃學說;從《莊子》書中輯惠施、公孫龍學說;從《孟子》《荀子》《戰國策》書中輯陳仲學說;從《孟子》書中輯許行、白圭學說……諸如此類,可輯出者不少,惜清儒尚未有人從事如此也。

  以上子部。

  集部之名,起於六朝,故考古者無所用其輯。然搜集遺文,其工作之繁重亦正相等。晚明張溥之《漢魏百三家集》,事實上什九皆由裒輯而成,亦可謂之輯佚。但其書不注明出處,又各家皆題為「某人集」,而其人或本無集,其集名或並不見前代著錄。任意錫名,非著述之體也。清康熙間官修《全唐文》《全唐詩》《全金詩》,其性質實為輯佚。與《唐文粹》《宋文鑒》等書性質不同。彼乃選本,立一標準以為去取。此乃輯本,見一篇收一篇,務取其備。集部輯佚,實昉於此。

  張月霄金吾輯《金文最》百二十卷,凡費十二年始成。李雨村調元輯《全五代詩》一百卷。某氏輯《金遼詩》若干卷。其書未見,其名偶忘。繆小山輯《遼文存》六卷,其工作頗艱辛。其最有價值者有嚴鐵橋之《全上古三代兩漢三國兩晉六朝文》七百四十六卷,凡經、史、子、傳記、專集、注釋書、類書、舊選本、釋道藏、金石文、六朝以前之文,凡三千四百九十七家,自完篇以至零章斷句,搜輯略備。每家各為小傳,冠于其文之前,可謂藝林淵海也已。《吳山尊日記》謂此書實孫淵如輯而鐵橋攘之。吾謂鐵橋決非攘書者。況淵如貴人,鐵橋寒士,鐵橋依淵如幕府,以所著贈名淵如則有之耳。張紹南作《淵如年譜》,謂晚年與鐵橋同輯此書。或淵如發起,且以藏書資鐵橋,斯可信也。(楊星吾《晦明軒稿》論此案,與吾意略同。)

  劉孟瞻文淇《揚州文征》、鄧湘皋顯鶴《沅湘耆舊集》等,性質亦為輯佚,蓋對於一地方人之著作搜采求備也。此類書甚多,當于方志章別論之。

  以上集部。

  嘉道以後,輯佚家甚多,其專以此為業而所輯以多為貴者,莫如黃右原奭、馬竹吾國翰兩家。今舉其輯出種數。

  黃氏《漢學堂叢書》:

  經解八十六種
  通緯五十六種
  子史鉤沉七十四種

  馬氏《玉函山房輯佚書》:

  經部四百四十四種內緯書四十種
  史部八種
  子部一百七十八種

  上兩家所輯雖富,但其細已甚,往往有兩三條數十字為一種者,且其中有一部分為前人所輯,轉錄而已,不甚足貴。馬氏書每種之首冠以一簡短之提要,說明本書來歷及存佚沿革,頗可觀。

  鑒定輯佚書優劣之標準有四:(一)佚文出自何書,必須注明;數書同引,則舉其最先者。能確遵此例者優,否者劣。(二)既輯一書,則必求備。所輯佚文多者優,少者劣。例如《尚書大傳》,陳輯優於盧、孔輯。(三)既須求備,又須求真。若貪多而誤認他書為本書佚文則劣。例如秦輯《世本》劣于茆、張輯。(四)原書篇第有可整理者,極力整理,求還其書本來面目。雜亂排列者劣,例如邵二雲輯《五代史》,功等新編,故最優。——此外更當視原書價值何如。若尋常一俚書或一偽書,搜輯雖備,亦無益,費精神耳。

  總而論之,清儒所做輯佚事業甚勤苦,其成績可供後此專家研究資料者亦不少,然畢竟一鈔書匠之能事耳。末流以此相矜尚,治經者現成的三《禮》鄭注不讀,而專講些什麼《尚書》《論語》鄭注;治史者現成之《後漢書》《三國志》不讀,而專講些什麼謝承、華嶠、臧榮緒、何法盛;治諸子者現成幾部子書不讀,而專講些什麼佚文和什麼偽妄的《鬻子》《燕丹子》。若此之徒,真可謂本末倒置,大惑不解。善夫章實齋之言曰:「……今之俗儒,逐于時趨,而誤以擘績補苴,謂足盡天地之能事也。幸而生後世也。如生秦火未毀以前,典籍具存,無事補輯,彼將無所用其學矣。」《文史通義·博約中篇》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