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梁啟超 >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 上頁 下頁
十四 清代學者整理舊學之總成績(二)(10)


  五 輯佚書

  書籍遞嬗散亡,好學之士,每讀前代著錄,按索不獲,深致慨惜,於是乎有輯佚之業。最初從事于此者為宋之王應麟,輯有《三家詩考》《周易鄭氏注》各一卷,附刻《玉海》中,傳於今。明中葉後,文士喜摭拾僻書奇字以炫博,至有造偽書以欺人者,時則有孫瑴輯《古微書》,專搜羅緯書佚文,然而範圍既隘,體例亦複未善。入清而此學遂成專門之業。

  輯佚之舉,本起于漢學家之治經。惠定宇不喜王、韓《易》注而從事漢《易》,於是有《易漢學》八卷之作。從唐李鼎祚《周易集解》中刺取孟、京、幹、鄭、荀、虞諸家舊注分家疏解,後又擴充為《九經古義》十六卷,將諸經漢人佚注益加網羅。惠氏弟子余仲林蕭客用其師法,輯《古經解鉤沉》三十卷,所收益富。此實輯佚之嚆矢,然未嘗別標所輯原書名,體例仍近自著。

  《永樂大典》者,古今最拙劣之類書也。其書以《洪武韻目》按字分編。每一字下,往往將古書中凡用該字作書名之頭一字者全部錄入,例如一東韻下之「東」字門,則將當時所存之《東觀漢記》全部錄入。而各書之一部分,亦常分隸人名地名等各字之下。其體例固極蕪雜可笑,然稀見之古書賴以保存者頗不少。其書本貯內府,康熙間因編官書,移置翰林院供參考。此後蛛網塵封,無人過問者數十年。此書為明成祖命胡廣、王洪等所編,計六萬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目錄六十卷,裝一萬一千九十五冊。清乾嘉間存九千八百八十一冊,直至清末猶貯翰林院。義和團之亂,為八國聯軍瓜分以盡。除當時踐踏毀失外,現存歐美日本各國圖書館中,每館或百數十冊,或一兩冊不等。雍、乾之交,李穆堂、全謝山同在翰林,發見此中秘籍甚多,相約鈔輯。兩君皆貧士,所鈔無幾。時範氏天一閣、馬氏小玲瓏山館,亦托全氏代鈔。而此書廢物利用的價值,漸為學界所認識。乾隆三十八年,朱笥河筠奏請開四庫館,即以輯《大典》佚書為言,故《四庫全書》之編纂,其動機實自輯佚始也。館即開,即首循此計劃以進行,先後從《大典》輯出之書,著錄及存目合計凡三百七十五種,四千九百二十六卷。其部屬如下:

  經部 六十六種
  史部 四十一種
  子部 一百零三種
  集部 一百七十五種

  觀上表所列,則當時纂輯《大典》之成績實可驚。以卷帙論,最浩博者,如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之五百二十卷,薛居正《五代史》之百五十卷,郝經《續後漢書》之九十卷,王珪《華陽集》之七十卷,宋祁《景文集》之六十五卷……其餘二三十卷以上之書,尚不下數十種。其中於學術界有重要關係者頗不少。例如東漢班固、劉珍等之《東觀漢紀》,元代已佚。其書為范蔚宗所不采而足以補《後漢書》闕失者頗不少,今輯得二十四卷,可以存最古的官修史書之面目。又如《五代史》,自歐書出後,薛書寖微,遂至全佚。然歐史摹仿《春秋》筆法,文務簡奧,重要事實多從刊落。今重裒薛史,然後此一期之史跡稍得完備。又如漢至元古數學書——《九章算術》《孫子算經》,晉劉徽《海島算經》《五曹算經》《夏侯陽算經》,北周甄鸞《五經算術》,宋秦九韶《數學九章》,元李治《益古演段》等,皆久佚。四庫館從《大典》輯出,用聚珍版刊佈,喚起學者研究算術之興味實非淺鮮。亦有其書雖存而篇章殘缺,據《大典》葺而補之,例如《春秋繁露》;或其書雖全,而訛脫不可讀,據《大典》讎而正之,例如,《水經注》。凡此之類,皆纂輯《大典》所生之良結果也。

  纂輯《大典》所費工力,有極簡易者,有極繁難者。極簡易者,例如《續通鑒長編》五百余卷,全在「宋」字條下,不過一鈔胥迻錄之勞,只能謂之鈔書,不能謂之輯書。極繁難者,例如《五代史》,散在各條,篇第淩亂,搜集既備,佐以他書,苦心排比,乃克成編。提要云:「臣等謹就《永樂大典》各韻中所引薛史,甄錄條系,排纂先後,檢其篇第,尚得十之八九;又考宋人書之徵引薛史者,每條採取,以補其闕,遂得依原本卷數,勒成一編。」非得邵二雲輩深通著述家法,而赴以精心果力,不能蕆事。薛史編輯全出二雲手,見阮雲《國史儒林傳稿》。此種工作,遂為後此輯佚家模範。

  《永樂大典》所收者,明初現存書而已。然古書多佚自宋元。非《大典》中所能搜得,且《大典》往往全書連載,迻鈔較易。舍此以外,求如此便於撮纂者,更無第二部。清儒好古成狂,不肯以此自甘,於是更為向上一步之輯佚。

  向上一步之輯佚,乃欲將《漢書·藝文志》《隋書·經籍志》中曾經著錄而今已佚者,次第輯出。其所憑藉之重要資料,則有如下諸類:

  一、以唐宋間類書為總資料。——如《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初學記》《白帖》《太平御覽》《冊府元龜》《山堂考索》《玉海》等。

  二、以漢人子史書及漢人經注為輯周秦古書之資料。——例如《史記》《漢書》《春秋繁露》《論衡》等所引古子家說;鄭康成諸經注、韋昭《國語注》所引緯書及古系譜等。

  三、以唐人義疏等書為輯漢人經說之資料。——例如從《周易集解》輯漢諸家《易》注;從孔賈諸疏輯《尚書馬鄭注》《左氏賈服注》等。

  四、以六朝唐人史注為輯逸文之資料。——例如裴松之《三國志注》,裴駰以下《史記注》,顏師古《漢書注》,李賢《後漢書注》,李善《文選注》等。

  五、以各史傳注及各古選本各金石刻為輯遺文之資料。——古選本如《文選》《文苑英華》等。

  其在經部,則現行《十三經注疏》中其注為魏晉以後人作者,清儒厭惡之,務輯漢注以補其闕。

  《易》注:排斥王弼,宗鄭玄、虞翻等。自惠氏輯著《易漢學》之後,有孫淵如輯《孫氏周易集解》十卷續李鼎祚;有盧雅雨見曾輯《鄭氏易注》十卷;有丁升衢傑輯《周易鄭注》十二卷;有張皋文輯《周易虞氏義》九卷、《鄭氏義》二卷、《荀氏九家義》一卷、《易義別錄》十四卷孟喜、姚信、翟子元、蜀才、京房、陸績、幹寶、馬融、宋衷、劉表、王肅、董遇、王廙、劉瓛、子夏;有孫步升堂輯《漢魏二十一家易注》三十三卷子夏、鄭玄、陸績、孟喜、京房、馬融、荀爽、劉表、宋衷、虞翻、王肅、姚信、王廙、張璠、向秀、幹寶、蜀才、翟元、九家集注、劉瓛。尚有馬竹吾國翰所輯,家數太多,不具錄。

  《尚書》注:排斥《偽孔傳》,推崇馬融、鄭玄,漸及於西漢今文,江艮庭之《集注音疏》,王西莊之《後案》,孫淵如之《今古注疏》前經學章有專論,其大部分功臣皆在輯馬、鄭注也。而淵如于全疏外,複輯有《尚書馬鄭注》十卷,馬竹吾亦輯《尚書馬氏傳》四卷。今文學方面,則有陳朴園喬樅《今文尚書經說考》三十二卷、《歐陽夏侯遺說考》二卷,馬竹吾則輯《尚書》歐陽、大夏侯、小夏侯章句各一卷,而《尚書大傳》輯者亦數家看前校勘章。

  《詩》注:《毛傳》《鄭箋》皆完,待輯者少。唯今文之魯、齊、韓三家師說久佚,則有馬竹吾輯《魯詩故》三卷,《齊詩傳》二卷,有邵二雲輯《韓詩內傳》一卷,宋綿初輯《韓詩內傳征》四卷,有嚴鐵橋可均輯《韓詩》二十卷,有馬竹吾輯《韓詩故》《韓詩薛君章句》各二卷,《韓詩內傳》《韓詩說》各一卷,有馮雲伯登府《三家詩異文疏證》六卷,有陳左海輯《三家詩遺說考》十五卷,其子樸園輯《四家詩異文考》五卷,著《齊詩翼氏學疏證》二卷。

  三《禮》皆鄭注,精博無遺憾,故可補者希。然《周禮》之鄭興、鄭眾、杜子春、賈逵、馬融、王肅諸注;《儀禮》之馬融、王肅諸注;《禮記》之馬融、盧植、王肅諸注;馬竹吾亦各輯為一卷。又有丁儉卿晏之《佚禮抉微》,則輯西漢末所出《儀禮》逸篇之文。

  《春秋》三傳注:《公羊》宗何氏,別無問題。《穀梁》范寧注,頗為清儒所不滿,故邵二雲輯《穀梁古注》未刊。《左傳》則排斥杜預,上宗賈逵、服虔,故馬宗璉有《賈服注輯》未見,李貽德有《春秋左傳賈服注輯述》二十卷,臧壽恭有《春秋左氏古義》六卷。

  《論語》《孝經》《爾雅》,今注疏本所用皆魏晉人注,故宋於庭翔鳳輯《論語鄭注》十卷;劉申受逢祿輯《論語述何》二卷;鄭子尹珍輯《論語三十七家注》四卷;臧在東庸、嚴鐵橋各輯《孝經鄭氏注》一卷;在東又輯《爾雅漢注》三卷,黃右原奭輯《爾雅古義》十二卷。

  緯書自明人《古微書》所輯已不少,清儒更增輯之,最備者為趙在翰所輯《七緯》三十八卷。玉函山房、漢學堂兩叢書皆有專輯。

  清儒最尊鄭康成,競輯其遺著。黃右原輯《高密遺書》十四種《六藝論》《易注》《尚書注》《尚書左傳注》《毛詩譜》《箴膏肓》《起廢疾》《發墨守》《喪服變除》《駁五經異義》《答臨孝存周禮難》《三禮目錄》《魯禘祫義》《論語注》《鄭志》《鄭記》。孔叢伯廣林輯《通德遺書》十七種《箴膏肓》《起廢疾》《發墨守》分為三種,增《尚書中侯注》《論語弟子篇》二種,無《鄭志》《鄭記》,余目同黃輯。袁鈞輯有《鄭氏佚書》二十一種增《尚書五行傳注》《尚書略說注》二種,有《鄭志》《鄭記》,余目同孔輯。而陳仲魚鱣又別輯《六藝論》,錢東垣、王複等又先後別輯《鄭志》。其《尚書大傳注》《駁五經異義》,有多數輯本,已詳前。

  以上經部。

  史部書輯之目的物,一為古史,一為兩晉六朝人所著史。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