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梁啟超 >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 上頁 下頁
十四 清代學者整理舊學之總成績(二)(7)


  辨偽的工作由來已久。《漢書·藝文志》明注「依託」者七,「似依託」者三,「增加」者一,隋僧法經著《眾經目錄》,別立「疑偽」一門,此皆有感於偽書之不可不辨。可惜怎樣辨法,未得他們說明。宋人疑古最勇,如司馬光之疑《孟子》,歐陽修之疑《易·十翼》、疑《周禮》《儀禮》,朱熹之疑《周禮》、疑《古文尚書》,鄭樵之疑《詩序》、疑《左傳》,皆為後世辨偽學先河。其他如《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等,指斥偽書亦不少。晚明胡應麟著《四部正訛》,始專以辨偽為業。入清而此學益盛。

  清儒辨偽工作之可貴者,不在其所辨出之成績,而在其能發明辨偽方法而善於運用。對於古書發生問題,清儒不如宋儒之多而勇,然而解決問題,宋儒不及清儒之慎而密。宋儒多輕蔑古書,其辨偽動機,往往由主觀的一時衝動。清儒多尊重古書,其辨偽程序,常用客觀的細密檢查。檢查的重要方法如下。

  (一)從著錄傳授上檢查。古書流傳有緒,其有名的著作,在各史經籍志中都有著錄,或從別書記載他的淵源。若突然發現一部書,向來無人經見,其中定有蹊蹺。如先秦書不見《漢書·藝文志》,漢人書不見《隋書·經籍志》,唐以前不見《崇文總目》,便十有九靠不住。試舉其例:

  [例一]《古三墳》《晉乘》《楚檮杌》,除《左傳》《孟子》一見其名外,《漢》《隋》等志從未見過,亦未有人徵引過。隋和元時候忽然出現,不問而知為偽。

  [例二]東晉《古文尚書》,和《漢書·藝文志》所載的篇數,及他書所載的篇名,都不同,故知非原本。

  [例三]如《毛詩序》《史記》《漢書》兩《儒林傳》《漢書·藝文志》皆未言及,故可決為西漢前所無。

  [例四]《隋書·經籍志》明言「《魯詩》亡」,明末忽出現《申培詩說》,當然是偽。

  (二)從本書所載事蹟、制度或所引書上檢查。書中與事實文句,只有後人徵引前人,不會前人徵引後人,這是顯而易見的。犯這類毛病的書,當然是靠不住。試舉其例:

  [例一]《管子》記毛嬙、西施,《商君書》記長平之役,是管仲、商鞅萬看不見的事。故知兩書決非管、商作,最少亦有一部分為後人竄亂。

  [例二]《史記》載元帝、成帝時事,司馬遷無論如何長壽,決不能見。故知《史記》有一部分靠不住。

  [例三]《左傳》記智伯事,可知作者決非與孔子同時。

  [例四]《月令》有「太尉」官名,可見是秦人作,決非出周公。

  [例五]《山海經》有漢郡縣名,可見決非出伯益。

  [例六]《易林》引《左傳》《左傳》自東漢始傳佈,可知作者決非西漢的焦延壽。

  (三)從文體及文句上檢查。文體各時代不同,稍多讀古書的人,一望便知。這種檢查法,雖不必有枝節證據,然而不會錯的。試舉其例:

  [例一]《黃帝素問》長篇大段的講醫理,不獨三代以前,即春秋間也無此文體。用《論語》《老子》等書便可作反證。故此書年代,可定為漢,最早亦不過戰國末。

  [例二]《尚書》二十八篇佶屈聱牙,而《古文尚書》二十五篇文從字順,什九用偶句,全屬晉人文體,不獨非三代前所有,並非漢以前所有。

  [例三]現引《關尹子》,全屬唐人翻譯佛經文體,不獨非與老聃同時之關尹所能做,又不獨非劉歆校訂《七略》以前的人所能做,乃至並不是六朝以前人所能做。

  (四)從思想淵源上檢查。各時代有各時代的思想,治學術史的人自然會看出,作偽的瞞不過明眼人。試舉其例:

  [例一]《管子》裡頭有駁「兼愛」,駁「寢兵」之說,非墨翟宋鈃以後,不會發生這種問題。故知這書決非春秋初年管仲所作。

  [例二]《列子》裡頭有「西方之聖人」等語,其中和佛教教理相同者甚多。故知決為佛教輸入後作品,決非莊子以前的列禦寇所作。

  [例三]《大乘起信論》,舊題馬鳴菩薩造。其書全屬和會龍樹世親兩派學說,和《藏》中馬鳴別的著述思想不同。故知決非龍樹以前馬鳴所造。

  [例四]《楞嚴經》,雜入中國五行說及神仙家甚多,故知決非印度人著作。

  [例五]近人輯《黃梨洲遺著》,內有《鄭成功傳》一書,稱清兵為「大兵」,指鄭氏為「叛逆」,與梨洲思想根本不相容。故知為後人影射梨洲的《臺灣鄭氏始末》而作。

  (五)從作偽家所憑藉的原料上檢查。造偽書的人,勢不能一個字一個字憑空創造,況且他既依託某人,必多采某人之說以求取信。然而割裂撏撦,很難「滅盡針線跡」,不知不覺會露出馬腳來,善於辨偽的人自能看出。試舉其例:

  [例一]《古文尚書》把荀子引《道經》的「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和《論語》的「允執其中」連湊起來,造成所謂「十六字心傳」,但意義毫不聯屬。

  [例二]《毛詩序》抄襲《樂記》和《論語》的話,斷續支離,完全不通。

  (六)從原書佚文佚說的反證上檢查。已佚的書,後人偽造。若從別的書發現所引原書佚文,為今本所無,便知今本靠不住。試舉其例:

  [例一]《晉書》束皙、王接、摯虞等傳言《竹書紀年》,有「太甲殺伊尹、文丁殺季曆」等事,當時成為學界討論一問題,今本無之。可知今本決非汲塚之舊。

  [例二]司馬遷從孔安國問故,《史記》釋《尚書》皆用孔義。東晉晚出《古文尚書》孔傳,文字和釋義都不同《史記》,故知決非安國作。

  [例三]崔鴻《十六國春秋》,其體例略見《魏書》及《史通》。明代所出本與彼不符,便靠不住。

  以上所述各種檢查真偽的方法,雖未完備,重要的大率在此。舉例皆隨手拈起,亂雜不倫,讀者諒之。清儒辨偽書,多半用這些方法,嚴密調查,方下斷語。其中武斷的當然也不少。他們的態度,比宋儒穩健多了,所以結果也較良好。

  有一事應該特別注意。辨偽書的風氣,清初很盛,清末也很盛,獨乾嘉全盛時代,做這種工作的人較少。乾嘉諸老好古甚篤,不肯輕易懷疑。他們專用綿密工夫在一部書之中,不甚提起眼光超覽一部書之外。他們長處在此,短處也在此。

  清初最勇於疑古的人應推姚立方際恒。他著有《尚書通論》辨偽古文,有《禮經通論》辨《周禮》和《禮記》的一部分,有《詩經通論》辨《毛序》。其專為辨偽而作的則有:

  《古今偽書考》。

  這書從孔子的《易繫辭傳》開起刀來,把許多偽書殺得落花流水。其所列書目如下:

  《易傳》即《十翼》《子夏易傳》《關朗周易》《麻衣正易心法》《焦氏易林》《易乾鑿度》《古文尚書》《尚書漢孔氏傳》《古三墳書》《詩序》《子貢詩傳》《申培詩說》《周禮》《大戴記》《孝經》《忠經》《孔子家語》《小爾雅》《家禮儀節》以上經部《竹書紀年》《汲塚周書》《穆天子傳》《晉乘書》《楚檮杌》《漢武故事》《飛燕外傳》《西京雜記》《天祿閣外史》《元經》《十六國春秋》《隆平集》《致身錄》以上史部《鬻子》《關尹子》《子華子》《亢倉子》《晏子春秋》《鬼穀子》《尹文子》《公孫龍子》《商子》《鶡冠子》《慎子》《於陵子》《孔叢子》《文中子》《六韜》《司馬法》《吳子》《尉繚子》《李衛公問對》《素書》《心書》《風後握奇經》《周髀算經》《石申星經》《續葬書》《撥沙錄》《黃帝素問》《神異經》《十洲記》《列仙傳》《洞冥記》《靈樞經》《神農本草》《秦越人難經》《脈訣》《博物志》《杜律虞注》以上子部以上認為全部偽作者。

  《儀禮》《禮記》《三禮考注》《文子》《莊子》《列子》《管子》《賈誼新書》《傷寒論》《金匱玉函經》

  以上認為真書雜以偽者。

  《爾雅》《韻書》《山海經》《水經》《陰符經》《越絕書》《吳越春秋》

  以上認為非偽而撰人名氏偽者。

  《春秋繁露》《東坡志林》

  以上認為書不偽而書名偽者。

  《國語》《孫子》《劉子新論》《化書》

  以上認為未能定其著書之人者。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