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梁啟超 >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 上頁 下頁 |
十四 清代學者整理舊學之總成績(二)(4) |
|
13.《孫子》《吳子》《司馬法》 前三書為最古之兵家言,《漢志》以冠「兵書略」。今傳本唯《孫子》尚可信,餘二書恐出漢人依託,但亦一古籍矣。孫淵如有精校本,刻於平津館。其自序言屬顧澗作《音義》,未知成否? 14.《周髀算經》 此書為最古之算學書。是否必出先秦,則不敢斷言。戴東原有精校本,為戴校《算經十書》之首。 15.《黃帝內經素問》 此書為最古之醫學書,殆出漢人手,而清儒皆以為先秦舊籍。錢錫之熙祚有精校本,胡荄甫澍又有《內經校義》。 以下敘述清儒對於漢以後要籍之校釋事業。 16.《淮南子》 《淮南鴻烈》為西漢道家言之淵府,其書博大而有條貫,漢人著述中第一流也。有東漢高誘注,亦注家最善者;許慎亦嘗注之,今劖入高注本。清儒首治此書者為莊伯鴻逵吉,當乾隆末,用道藏本校俗本,而以案語申己見,雖名校實兼注也。浙刻《二十二子》所采即此本。自莊書出,而誦習本書者認為唯一之善本,蓋百餘年。然同時盧抱經別有拾校。嘉慶間則王石臞、伯申父子之《讀淮南內篇雜誌》二十二卷出,亦以道藏本為主,參以群書所引,訂正俗本九百餘條;書既成,而顧澗以所得宋本新校各條示之,伯申得輯為《補遺》一卷。同時陳觀樓昌齊著《淮南子正誤》十二卷,石臞亟稱之,見石臞集中《賜書摟集序》。此書在《賜書樓叢書》中,吾未見。又胡澍有《淮南子校義》,亦未見。又劉端臨台拱、王南陔紹蘭亦有斷片的發明。在晚清則有俞蔭甫《淮南內篇平議》四卷,有陶子珍方琦《淮南許注異同詁》若干卷,而孫仲容亦間有劄記。經諸家校理之後,書中微文奧義蓋已什得八九。最近則劉叔雅文典著《淮南鴻烈集解》二十一卷民國13年刻成,博采先輩之說劉端臨、陳觀樓、胡荄甫之書皆未見徵引,參以己所心得,又從《御覽》《〈選〉注》等書采輯佚文佚注甚備,價值足與王氏《荀子集解》相埒。 《淮南》單篇之訓釋,則有錢溉亭塘之《淮南天文訓補注》,以高誘不通天文學,所注多疏舛,故補正之。 17.《尚書大傳》(互見輯佚) 《尚書大傳》為漢初第一位經師伏生所著,而漢末第一位經師鄭玄為之注,固宜為治經者所重。然其書自宋時已殘缺,至明遂亡。清儒先後搜輯,則有仁和孫氏之騄本,德州盧氏見曾本,曲阜孔氏廣森本。孔本較善,然訛漏猶不免。嘉道間陳左海壽祺更輯校為三卷,附辨訛一卷,又加案語甚多,此書始漸可讀。光緒間皮鹿門錫瑞《尚書大傳疏證》七卷,所輯又增于陳氏,而其疏釋專采西漢今文經說,家法謹嚴。 18.《韓詩外傳》 韓氏為西漢今文三家詩之一。其《詩內傳》四卷,《詩故》三十六卷,《詩說》四十一卷,久亡。存者唯《外傳》六卷,乾隆前通行本以毛刻最善,然訛脫亦不少。盧抱經曾有校本,未泐專書。其門人趙億孫懷玉于乾隆五十二年成新校本;明年周霽原廷寀複有校注本;吳棠匯合趙、週二本刻行,此書遂易讀了。 19.《春秋繁露》 董子《春秋繁露》為西漢儒家言第一要籍,不獨《公羊》學之寶典而已。其書宋時已有四刻,多寡不同,樓鑰校正,始為定本。然明代所翻樓本,又訛脫百出。乾隆開四庫館,乃取《永樂大典》中樓本詳校補一千一百餘字,刪一百十餘字,改字一千八百二十餘字。《提要》所謂:「海內不見完本三四百年……神明煥然,頓還舊笈,雖曰習見之書,實則絕無僅有之本也。」三十八年校訂進。越十二年,盧抱經依聚珍版所刻四庫本重校,間下案釋,是為抱經堂本浙刻《二十二子》采此本。《繁露》正文,此為最善本了。原書向無專注,嘉慶間二十年,淩曉樓曙創為《春秋繁露注》十七卷。曉樓傳莊、劉之學,諳熟《公羊》家法,故所注獨出冠時,與段氏《說文》同功矣。《畿輔叢書》所刻淩注本,每卷有張駒賢校正,所校將二百條,亦淩氏功臣也。其後魏默深源有《董子春秋發微》七卷,原書未見,《古微堂集》有序及目錄。吾師康長素先生有《春秋董氏學》八卷,皆析擘原書,分類以釋微言大義,非箋注體。最近則蘇厚庵輿著《春秋繁露義證》十七卷,精審又駕淩注之上了。 20.《列女傳》附《新序》《說苑》 劉向《列女傳》為現存最古之傳記書,清代為之注者有王照圓郝懿行妻、梁端汪遠孫妻兩家,而王石臞、伯申父子及王南陔亦各有條校。 劉向《新序》《說苑》,今所行皆舊本。陳左海各有新校本,未刊。 21.《法言》《太玄》 揚雄這兩部書,本沒有什麼價值,但因屬西漢人書,所以「過而存之」。《法言》李軌注,有徐新田養原校本。而俞氏《諸子平議》,兩書亦各占一卷。 22.《潛夫論》《鹽鐵論》附《論衡》 王符《潛夫論》,俗本訛奪至不可讀。汪蘇潭繼培據元刻及他書所引校正甚多,又依采經書,疏證事辭,為《潛夫論箋》十卷。此書自是始可讀。 桓寬《鹽鐵論》專記漢代民獻議政一場公案。昭帝始元六年,詔丞相、御史大夫與所舉賢良文學語,問民間所疾苦。賢良文學請罷鹽鐵酒榷,昭帝從之。此書即記當時代表政府之丞相等,與代表民意之賢良等,兩造辯論語。實歷史上最有關係最有趣味的一部書。今通行者明張氏本,篇第字句,割裂增易不少。盧抱經嘗以《永樂大典》本及他本是正若干條。其後陽城張氏有重刻本,顧澗為作《考證》三卷。今本題張敦仁著,實顧代作,見《思適齋集》九。汪蘇潭箋《潛夫》後,擬續治此書,未成而卒見《潛夫論箋》王紹蘭序。王益吾複刻張本,將盧、顧所校散入正文;又以所自校,別為《小識》一卷。而俞蔭甫、孫仲容亦各有所校。自是此書漸可讀。最近門人楊遇夫樹達創為《鹽鐵論校注》若干卷,算是本書空前作品了。 王充《論衡》實漢代批評哲學第一奇書,盧、王皆未校及。俞蔭甫、孫仲容所校,約數十條。蔣生沐光煦從元刻本校補今本脫文三百餘字。但全書應加董治之處尚不少,我很盼好學之士能做這件工作。 23.《白虎通義》《五經異義》附《風俗通》 東漢章帝建初四年,詔諸儒會白虎觀講議五經同異,帝親稱制臨決,實學術上一種公開討論。《白虎通義》即記其討論結果也。此書舊唯《漢魏叢書》本最通行。乾隆間,莊葆琛始有校本,且厘定目錄,搜輯闕文;盧抱經續校訂,為今抱經堂本。卷首列舊校名氏,除葆琛外,尚有趙曦明、秦黌、梁同書、孫志祖、周廣業、吳騫、朱型、梁履繩、汪繩祖等。道光間陳卓人著《白虎通疏證》十二卷。卓人本受《公羊》學及禮學于淩曉樓,此書實足與淩注《繁露》並美。 《五經異議》,為許慎撰、鄭玄駁,東漢兩大經師精力所集也。《隋志》著錄十卷,宋時已佚;清四庫館始有輯本。次則莊葆琛、錢晦之大昭、孔叢伯廣林續輯。最後則陳左海續輯,詳為箋注,成《五經異義疏證》三卷。此書遂復活。 應劭《風俗通義》亦漢人一名著。清儒整理尚少,唯盧氏《群書拾補》中有條校及補遺。其後張介侯澍則有《補風俗通姓氏篇》一卷。我盼望有人對於此書再做一番工作。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