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梁啟超 >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 上頁 下頁 |
十四 清代學者整理舊學之總成績(二)(3) |
|
5.《老子》《莊子》《列子》 這三部書,清儒沒有大用過工夫。盧氏《拾補》,《老》、《莊》無,有《列》一卷;王氏《雜誌》,則《老》四條,《莊》三十五條,《列》無有;俞氏《平議》則《老》《列》各一卷,《莊》三卷。其他箋釋者殆不見。其校本稍可觀者,則《老子》有畢秋帆之《老子道德經考異》二卷,用唐傅奕本校通行偽河上公注本,間下訓釋。《列子》有任幼植大椿、汪蘇潭繼培校張湛注本,有秦敦夫恩複校盧重元注本。《莊子》除明世德堂本,別無新校本。 《莊子》郭注剽自向秀,實兩晉玄談之淵藪。後此治此學者,罕能加其上。清儒於此種空談名理之業,既非所嗜,益非所長,故新注無足述者。王益吾亦有《莊子集解》,比諸所解《荀子》相去霄壤了。郭盂純慶藩的《莊子集釋》,用注疏體,具錄郭注及陸氏《經典釋文》,而搜集晉唐人逸注及清儒盧、王諸家之是正文字者,間附案語,以為之疏,在現行《莊子》諸注釋書中算最好了。馬通伯(其昶)的《莊子故》亦頗簡明。 章太炎的《齊物論釋》,是他生平極用心的著作,專引佛家法相宗學說比附莊旨,可謂石破天驚。至於是否即《莊子》原意,只好憑各人領會罷。 6.《晏子春秋》 此書依我看純屬偽書,沒有費力校釋的價值。但清儒多信為真,盧、王、俞各有校釋王二卷,俞一卷。畢氏經訓堂本,依明沈啟南本重校,又從《太平御覽》補輯末章所缺;秋帆自為《音義》二卷,用力頗勤,就本書論,也算善本了。 7.《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有漢高誘注,先秦諸子中注家,此其最古。現行最善者為畢氏經訓堂本,蓋據元大字本精校,盧抱經實董其事。此後樑曜北玉繩有《呂子校補》二卷,陳觀樓昌齊有《呂氏春秋正誤》二卷,俞蔭甫有《呂氏春秋平議》三卷王氏《雜誌》有三十八條,皆出畢本後。此書還很有整理餘地,我盼望有一本新的《呂氏春秋集解》出來。 以上幾部子書——都是《漢書·藝文志》「諸子略」所著錄的——就清儒整理成績之高下我所認為的為次第。其他沒有經過什麼校釋工夫者——如平津館本之《商君書》,守山閣本之《慎子》《尹文子》《公孫龍子》等,雖間附有校勘記或輯佚文,但其細已甚,故不論列。又久佚重輯之本——如《屍子》等,歸入輯佚條。又確知其為偽書——如《鬼穀子》《關尹子》等,雖有校釋,亦從摒棄。 「諸子略」以外之先秦古書,曾經整理者如下。 8.《逸周書》 《逸周書》七十一篇,見《漢志》,或以為孔子刪《書》所餘者。信否且勿論,要之總算先秦一部古書,殆不容疑。舊注為晉孔晁著,亦算得一部古注。清乾嘉間校理此書者有惠定宇、沈果堂彤、趙敬夫曦明、張芑田坦、段茂堂、沈朗仲景熊、梁曜北、梁處素履繩、陳省衷雷等俱見盧本校目。而盧抱經集諸家說寫定重刻,即抱經堂本是。其後王石臞、洪筠軒各有所釋《讀逸周書雜誌》四卷,居王書之首。道光間,則陳逢衡著《逸周書補注》二十四卷道光五年刻成,朱亮甫右曾著《周書集訓校釋》十卷道光二十六年成。陳著翔實明暢,可為此書最善讀本。朱著稍晚出,蓋未見陳著,但亦有所發明。又有丁宗洛《逸周書管箋》十六卷,未見。丁與朱同治此書,見朱自序。 9.《國語》 《國語》韋昭注為漢注古書之一,現行者以士禮居仿宋刻本為最善。由黃蕘圃、顧澗合校,附校勘記。其專門校注之書,則汪小米遠孫有《國語三君注輯存》四卷、《國語考異》四卷、《國語發正》二十一卷,已疏證無遺義。昔人稱《國語》為「春秋外傳」,而清儒整理之勤,實視《左傳》所謂《內傳》有過之無不及也。若有人薈萃諸家作一新的「國語集解」,便更好了。 10.《戰國策》 《戰國策》高誘注,價值等於韋注《國語》。士禮居仿宋本,亦黃、顧合校,有校勘記,與《國語》可稱「姊妹書」。校而兼釋者則有王石臞《讀戰國策雜誌》三卷。 戰國為我國文化史極重要時代,而史料最缺乏,所存唯《國策》一書,又半屬「縱橫家言」,難據為信史,學者所最苦痛也。於是,有將此書為局部分析的研究者,則程春海恩澤《國策地名考》二十卷,極博洽翔實。張翰風(琦)的《戰國策釋地》二卷,目的亦同程書,但遠不逮其博贍。而林鑒塘春溥之《戰國紀年》六卷,考證詳慎,校正《通鑒》之誤不少。林氏《竹柏山房十一種》中,此書最有價值。 11.《竹書紀年》及《穆天子傳》(互見辨偽、輯佚兩章) 《竹書紀年》,乃晉太康間在汲郡今河南汲縣魏安厘王塚中所得,當時學者荀勖、束皙、王接、和嶠、衛恒、王庭堅、摯虞、謝衡相與討論辯難,學者起一極有趣味之波瀾,其始末具見《晉書》束皙、王接、衛恒諸傳,及杜預《左傳後序》、和嶠《穆天子傳序》。但其書已佚于兩宋之際。今本《紀年》二卷,乃元明人搜輯,複雜采《史記》《通鑒外紀》《路史》諸書而成。清儒嗜古,研究此書者極盛,大約可以分四派:一、並汲塚原書亦指為晉人偽撰者錢大昕、王鳴盛等。二、並今本亦信為真者徐文靖等。三、以古本為真、今本為偽者郝懿行、章學誠、朱右曾、王國維等。四、雖不認今本為真,然認為全部皆從古本輯出者洪頤煊、陳逢衡、林春溥等。我個人的意見,則完全主張第三派。 關於此書的著述,據我所知者,有徐位山文靖之《竹書紀年統箋》、有孫晴川之騄之《考定竹書紀年》,有董塈之豐垣之《竹書紀年辨證》,有雷瞻叔學淇之《考訂竹書紀年》《竹書紀年義證》,有洪筠軒之《校正竹書紀年》,有武授堂億之《竹書紀年補注》,有郝蘭皋之《竹書紀年校正》,有陳逢衡之《竹書紀年箋證》《集證》凡例中稱張宗泰有《校補紀年》,陳詩有《紀年集注》,趙紹祖有《紀年校補》,韓怡有《紀年辨正》,鄭環有《竹書考證》,皆未見,有朱亮甫之《汲塚紀年存真》,有林鑒塘《竹書紀年補證》,有董覺軒沛之《竹書紀年拾遺》,有王靜安國維之《古本竹書紀年輯校》《今本竹書紀年疏證》。我所曾讀者徐、洪、陳、林、王五家。徐氏《統箋》為治斯學之嚆矢,然書成於康熙間,考證學未興,故所箋駁雜無義法,徒為偽書助焰。洪氏《校正》,林氏《補證》,皆頗潔淨,而識斷尚欠精擇。陳氏《集證》,積十年之功乃成,浩博詳贍書凡五十卷。卷首《集說》一篇,敘原來歷及前人批評,搜羅至博,足為治此學之最好資料。唯調停古今本,時複進退失據。王氏《輯校》《疏證》二書最晚出、最謹嚴,但未及疏注。學者據王著以求汲塚真面目,據陳著以解釋此書內容,則這書可以全部弄明白了。 《穆天子傳》與《紀年》同出汲塚,其真偽有連帶關係,信古本《紀年》者則亦信之。其書出郭璞注,洪筠軒嘗據諸本精校,自是此書始可讀。而丁益甫謙作《穆天子傳地理考證》,篤信歐洲少數學者所倡中國人種西來之說,而援本傳為證。其所比附往往新奇可喜,是否真相,則更俟論定耳。 12.《山海經》 《山海經》有漢郡縣名,其書或出漢人手,最少亦經漢人竄附,蓋無可疑。然其中大部分含神話性質,蓋自先秦傳來,應認為我族最古之半小說體的地理書。書有郭璞注,與所注《爾雅》,同為後世所重。清儒初治此者,有吳志伊任臣《山海經廣注》,然濫引《路史》及六朝唐宋人詩文,以至晚明惡劣類書,殊無義法。乾隆末畢秋帆始為《山海經新校注》,一考正篇目,二考正文字,三考正山名水道。自言曆五年乃成,蓋其生平得意之作。有孫淵如後序,自言曾為《山海經音義》,見畢書乃自毀其稿。其後郝蘭皋為《山海經箋疏》,與其《爾雅義疏》,同為郭注功臣。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