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梁啟超 >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 上頁 下頁 |
十四 清代學者整理舊學之總成績(二)(2) |
|
以下把他們校釋過的書分部敘論。 1.《荀子》 荀子與孟子同為儒家兩大師,唐以前率皆並稱。至宋儒,將《孟子》提升為經,而《荀子》以「異端」見斥。其書黤昧了七八百年了。乾隆間汪容甫著《荀卿子通論》《荀卿子年表》俱見《述學·內篇》,於是荀子書復活,漸成為清代顯學。其書舊注只有唐楊倞一家,尚稱簡絜,而疏略亦不少。刻本複有訛奪。容甫蓋校正多條,然未成專書。專書自謝金圃墉、盧抱經之合校本始,今浙刻《二十二子》本所采是也。書中列輯校名氏除盧、謝外,尚有容甫及段茂堂、吳兔床、趙敬夫(曦明)、朱文遊(奐)五人。此本雖謝盧並名,然校釋殆皆出抱經。謝序云:「援引校讎,悉出抱經,參互考證,遂得葳事。」然則此書實盧校而謝刻耳。在鹹同以前,洵為最善之本。盧校出後,顧澗複校所得宋本,續校若干條,為《荀子異同》一卷,附輯《荀子佚文》。郝蘭皋亦為《荀子補注》一卷,劉端臨台拱為《荀子補注》一卷,陳碩甫奐為《荀子異同》,陳觀樓昌齊《荀子正誤》,卷數俱未詳,皆有所發明。而王石臞《讀荀子雜誌》八卷較晚出,精闢無倫,諸家之說時亦甄采。唯陳觀樓似未見采(?)。觀樓極為石臞所推。其書已佚,可惜也。次則俞蔭甫《荀子平議》四卷,體例同石臞。自顧郝至王、俞,皆條釋別行,不附本書。最後乃有王益吾先謙著《荀子集解》二十卷,自楊倞至清儒諸家說網羅無遺,而間下己意,亦多善解。計對於此書下工夫整理的凡十五家,所得結果令我們十分滿意。 2.《墨子》 戰國時儒墨同稱顯學。漢後墨學之廢既二千年了,鄭樵《通志·藝文略》載有樂台注,久佚。乾隆四十一二年間,汪容甫最初治此學,有校本及《表微》一卷,今不傳見《述學·墨子敘》及《後敘》。而盧抱經、孫淵如、畢秋帆同時治之。秋帆集其成為《墨子注》十六卷,以乾隆四十八年成,今《經訓堂叢書》本是也浙刻《二十二子》本采之。畢注前無所承,其功蓋等於茂堂之注《說文》。秋帆自序稱「盧、孫互校此書,略有端緒,沅始集其成。……」大約淵如自有校本,而秋帆所校,則抱經相助為多。又淵如為畢注作敘,稱翁覃溪(方綱)亦有校本,但畢序未及之。其後顧澗又據道藏本重校寫定一通,專務是正文字;繼則王石臞摘條校注,為《讀墨子雜誌》六卷,俞蔭甫著《墨子平議》三卷,蘇爻山時學著《墨子刊誤》若干卷。爻山,廣西藤縣人。不聞有他種著作。此書陳蘭甫先生為之序,稱其「正訛字、改錯簡,渙然冰釋,怡然理順」。(《東塾集》卷三)孫仲容已采其說入《間詁》,不知原書今尚存否。而洪筠軒頤煊、戴子高望,亦各有所校釋。據孫氏《間詁·序》所稱。其書吾皆未見。洪著殆指散見《讀書叢錄》中者。至光緒間十九年癸巳刻成,孫仲容詒讓「覃思十年」原序語,集諸家說,斷以己所心得,成《墨子間詁》十四卷;複輯《墨子篇目考》《墨子佚文》《墨子舊敘》,合為附錄一卷;複撰《墨子傳略》《墨子年表》《墨學傳授考》《墨子緒聞》《墨學通論》《墨家諸子鉤沉》各一篇,合為《墨子後語》二卷。俞蔭甫序之,謂其「整紛剔蠹,摘無遺;旁行之文,盡還舊觀;訛奪之處,鹹秩無紊。自有《墨子》以來,未有此書」。誠哉然也!大抵畢注僅據善本讎正即吾所謂第一種校勘法,略釋古訓;蘇氏始大膽刊正錯簡;仲容則諸法並用,識膽兩皆絕倫,故能成此不朽之作。然非承盧、畢、孫、王、蘇、俞之後,恐亦未易得此也。仲容于《修身》《親士》《所染》諸篇,能辨其偽,則眼光遠出諸家上了。其《附錄》及《後語》,考訂流別,精密閎通,尤為向來讀子書者所未有。蓋自此書出,然後《墨子》人人可讀。現代墨學復活,全由此書導之。此書初用活字版印成,承仲容先生寄我一部,我才二十三歲耳。我生平治墨學及讀周秦子書之興味,皆自此書導之,附記志感。古今注《墨子》者固莫能過此書,而仲容一生著述,亦此書為第一也。 同時有王壬秋亦為《墨子注》,鮮所發明,而輕議盧、畢所校,斥為「淺率陋略」,徒自增其妄而已。唯對於《經說》四篇,頗有新解,是其一節之長。他又將《大取》篇分出一半,別自為篇,名為《語經》,可謂大膽已極。要之,壬秋頗有小慧而學無本原,學問已成的人,讀他的書有時可以助理解,初學則以不讀為妙。 《墨子》七十一篇中,最宏深而最難讀者,莫如《經》上下、《經說》上下、《大取》、《小取》之六篇。晉魯勝曾為《墨辯注》,惜久佚。《隋書·經籍志》已不著錄,其敘僅見《晉書·隱逸傳》。畢注於他篇雖多疏略,然尚有所發明,獨此六篇,則自稱「不能句讀」。唯彼據《經》上篇有「讀此書旁行」一語,於篇末別為《新考定經上篇》分上下兩行橫列。最初發見此經舊本寫法,不能不算畢氏功勞。其後丁小雅傑、許周生宗彥,皆提出《經說》四篇特別研究,今皆不傳見孫志祖《讀書脞錄》。次則張皋文作《墨經說解》二卷,用魯勝「引說就經」之例,將四篇逐條拆開,互相比附,眉目朗然,這是張氏功勞。自畢秋帆與孫淵如函劄往復,已發見此四篇多言名學看畢注本《經上篇》後孫星衍跋語。而鄒特夫伯奇則言《墨子》中有算術,有光學,有重學,以告陳蘭甫,而著其說於所著《學計一得》中。自是《墨經》內容之豐富,益為學界所注視。孫氏《間詁》,於他篇詮釋殆已十得八九,獨此四篇者,所釋雖較孫、張稍進步,然遺義及誤解仍極多。章太炎炳麟《國故論衡》中有《原名》《明見》諸篇,始引西方名學及心理學解《墨經》,其精絕處往往驚心動魄。而胡適之適著《中國哲學史大綱》,唯《墨辯》一篇最精心結撰,發明實多。適之又著《小取篇新詁》,亦主於以西方名學相引證。我自己也將十來年隨時劄記的寫定一篇,名曰《墨經校釋》,其間武斷失解處誠不少,然亦像有一部分可供參考。其後有欒調甫著《讀梁任公(墨經校釋)》,雖寥寥僅十數條,然有卓識,明於條貫,其最大發明,在能辨墨學與惠施一派名學之異同。最近則章行嚴士釗常為討論《墨經》之短文,時有創獲。而伍非百著《墨辯解故》,從哲學科學上樹一新觀察點,將全部《墨經》為系統的組織,吾雖未細讀其書,然頗信其為斯學一大創作也。蓋最近數年間,《墨經》諸篇為研究墨學之中心,附庸蔚成大國,不久恐此諸篇將發揮無餘蘊,墨學全部復活了。 3.《管子》 《管子》舊有尹知章注,訛題為房玄齡。其注頗淺陋,明劉績頗有糾正,亦得失參半。嘉慶初,王石臞、伯申父子初校此書,時與孫淵如商榷。淵如亦自有所校,而以稿屬洪筠軒頤煊。筠軒采孫、王校刪其重複,附以己說,成《管子義證》八卷嘉慶十七年成。其後石臞又續有所校。更采及洪書,成《讀管子雜誌》二十四卷,凡六百四十余條嘉慶二十四年成,在全部《讀書雜誌》中,此種卷帙最浩博了。同、光間則戴子高望的《管子校正》二十六卷,俞蔭甫的《管子平議》六卷,同時先後成書。這幾部校釋本都算很有價值。有丁士涵者,陳碩甫門人,著《管子案》四卷。碩甫手定義例,且助其搜輯。但其書不見傳本,想未刻耶?但《管子》古文古訓太多,錯字錯簡亦不少,又其中關於理財一部分之文,尤多特別術語,索解為難,今後若有好學之士,能採集以上各本,更悉心研究補其所未及,別成《管子集解》,庶幾本書漸漸可讀了。 《弟子職》為《管子》中一篇,清儒多提出專釋。莊保琛述祖有《集解》,洪稚存亮吉有《箋釋》,王菉友筠有《正音》,各一卷。 4.《韓非子》 《韓非子》未大經整理,現行最佳者為吳山尊鼒之仿宋乾道本。有顧澗《識誤》三卷。此外則盧氏《群書拾補》所考證,僅一卷;王氏《讀書雜誌》僅十四條;俞氏《平議》亦僅一卷;孫仲容《劄迻》中若干條。此外則更無聞(?)。近王慧英先慎有《韓非子集解》二十卷,薈集眾說,較稱善本,但比諸乃兄之《荀子集解》差多了。因此書先輩遺說可憑藉者不如《荀子》之多,而先慎學識又凡庸也。所以這部書還希望有人重新整理才好。嘗見日本人宮內鹿川所著《韓非子講義》,校勘訛錯者不少,但未注明所據以校者為何本。他說別有《韓非子考異》一書。惜未得見。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