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梁啟超 >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 上頁 下頁 |
十二 清初學海波瀾餘錄(3) |
|
四 費燕峰 費密,字此度,號燕峰,四川新繁人。生明天啟五年(1625),卒清康熙三十七八年(?)(1625-1698或1699),年七十四五(?)。當張獻忠荼毒全蜀時,他團鄉兵拒賊,賊不能犯。永曆在滇,蜀人楊展據敘州嘉定、永寧為明守,燕峰以中書舍人參其軍,屯田積谷為一方保障。吳三桂入蜀,燕峰避亂陝西,尋即東下,自是流寓江淮間四十餘年。49歲,詣蘇門謁孫夏峰,夏峰年九十矣,與談學甚契。見《夏峰年譜》嘗游京師,交李恕穀,為作《大學辨業序》見《恕穀年譜》。工詩,為王漁洋所推服見《池北偶談》。遺著三種,曰《弘道書》,曰《荒書》,曰《燕峰詩抄》,近年大關唐氏始刻之。《荒書》記明清間蜀亂,為極翔實之史料。徐立齋、萬季野在明史館,以不得見為恨。《弘道書》成於晚年,為書三卷十五篇,曰《統典論》,曰《弼輔錄論》,曰《道脈譜論》,曰《古經旨論》,曰《原教》,曰《聖人取人定法論》,凡六篇,為上卷;《祀典議》五篇及《先王傳道述》《聖門傳道述》《吾道述》,凡八篇,為中卷;《聖門定旨兩變序記》一篇為下卷;其間複以表十一篇分附焉。 驟看這部書名和目錄,很像是一部宋明道學先生們理障的著作,其實大大不然。燕峰是對於宋元學術革命的急先鋒。這部書驚心動魄之言,不在顏習齋《四存編》之下。其最不同之點,則習齋連漢唐學派一概排斥,燕峰則提倡注疏。就這點論,燕峰不能如習齋之徹底,其學風實與後此乾嘉學派頗接近。但乾嘉學者並未受燕峰影響,不可不知。燕峰和同時的顏習齋、毛西河,雖同為反宋學的健將,而燕峰之特色,則在研究歷史上學術變遷之跡,能說明宋學所自出。他以為,中國學術自三國六朝以後分為南北兩派,而宋學則從南派衍來。其論南北派曰: ……迨于魏晉,王弼、何晏,習為清談,儒學始變,朝野相尚,損實壞政。中原淪沒,宋、齊、梁、陳,偏安江左,諸儒談經,遂雜玄旨,何承天、周弘正、雷次宗、劉瓛、沈麟士、明山賓、皇侃、虞喜、周舍、伏曼容、張緒諸君子,緇素並聽,受者甚廣。北方舊族,執經而言聖人之道,盧玄、王保安、刁沖、劉蘭、張吾貴、李同軌、徐遵明、熊安生、劉焯、劉炫諸儒,弟子著錄千萬計,古經得傳,深有賴焉。……《原教》 他續論自唐迄宋學術變遷大勢,說道: 唐啖助、王玄感、陸淳以來,詁經已出意見,尚未大變亂也。經旨大變,創于王軫,和以賈昌朝。而劉敞為說,始異古注疏,然不著天下。王安石自昌朝發,獨任己私,本劉敞《七經小傳》,盡改古注為《新義》,……誣辨幽誕,以為道德性命之微。……安石言之則為《新義》,行之則為新法,天下騷然,宋遂南渡。當是時不守古經言「足兵足食」「好謀而成」,從生聚教訓實處講求,思以立國。而朝士所爭,乃王安石、程頤之學術,上殿專言「格物」,道德性命之說益熾。呂祖謙、陸九淵、朱熹、張栻、陳亮,論各不同,而九淵與熹尤顯。……熹為《集注》,力排七十子古今諸儒,獨取二程,然二程與安石稍異者,不過「靜坐」「體驗」「會活潑潑地」,氣質之性耳,一切道德性命臆說,悉本安石焉。……今之非安石者皆是也。安石、程、朱,小殊而大合,特未嘗就數家遺書細求耳。……明永樂專用熹說《四書五經大全》,命科舉以為程式。生徒趨時,遞相祖受。七十子所遺漢唐相傳共守之實學殆絕。……王守仁雖以熹窮理格物為非,而複溯九淵本心之說,改九淵接孟軻。自此窮理、良知二說並立,學者各有所好,互相仇敵……《道脈譜論》 他又論宋儒之學乃剽竊佛道兩家而來,曆舉邵雍之出於陳摶,周敦頤之出於壽厓。其考證雖不逮黃晦木、胡朏明之詳博,而論斷尤痛切。謂: 諸儒辟二氏,謂其惑世誣民,若不可令一日容於斯世;而陰竊其說以自潤,又何以服二氏?《聖門定旨兩變序記》 又謂: 羲、文、周、孔至宋,乃托二氏再生於天地之間。吾道受辱至此,百爾君子,欲不憤得乎?《道脈譜論》 他以為,「凡宋儒所自詡為不傳之秘者,皆彷佛為見,依倚成理。昔儒非不知之也,但不以為學」《古經旨論》。所以不以為學之故,他以為一因其不能普及,二因其不能應用。所謂不能普及者,他說: 聖人立教,十人中五人能知,五人不能知,五人能行,五人不能行,不以為教也……今大郡十余萬家,長老子弟秀傑者,雖上下不齊,而常千百人于孝弟忠信詩書六藝之文可以與知也。浸汨敷衍於後儒性理新說,多者五六人或二三人,或千里無一人焉。道不遠人,說何艱深若此?《原教》 所謂不能應用者,他說: 清談害實,起于魏晉,而盛于宋南北。……齊逞臆見,專事口舌,又不降心將人情物理平居處事點勘離合,說者自說,事者自事,終為兩段。即有好議論,美聽而已矣。……後儒所論,惟深山獨處乃可行之,城居郭聚有室有家,必不能也。……無論其未嘗得而空言也,果靜極矣,活潑潑地會矣,坐忘矣,沖漠無朕至奧、心無時不在腔子裡、性無不復、即物之理無不窮、本心之大無不立而良知無不致矣,亦止與達摩面壁、天臺止觀同一門庭,何補于國?何益於家?何關於政事?何救于民生?《聖門定旨兩變序記》 他又極論空言高論之有害政治,說道: 論政當以身所當者為定。……井田封建,先王之善政也;郡縣阡陌,後王之善政也。……專言三代,欲以為治,不過儒生飾辭耀世,苟實行之,誤國家而害民生,必如社倉、青苗空竭四海而後止也。……自宋以來,天下之大患,在於實事與議論兩不相侔,故虛文盛而真用薄。儒生好議論,然草野誦讀,未嘗身歷政事,執固言理,不達事變,滯古充類,責人所難。……《先王傳道述》 他又反對宋儒之禁欲主義,說道: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眾人如是,賢哲亦未嘗不如是也。……欲不可縱,亦不可禁者也。不可禁而強禁之,則人不從;遂不禁任其縱,則風俗日壞。聖人制為禮樂,因人所欲,而以不禁禁之也。《統典論》 又說: 生命人所共惜也,妻子人所深愛也,產業人所至要也,功名人所極慕也,饑寒困辱人所難忍也,憂患陷阨人所思避也,義理人所共尊也,然惡得專取義理,一切盡舍而不合量之歟?論事必本於人情,議人必兼之時勢。功過不相掩,而得失必互存。不當以難行之事徒侈為美談,不當以必用之規遂指為不肖。《弼輔錄論》 燕峰學術的要點大略如此。我們拿來和亭林、習齋、乾初、東原諸家之說並讀,當可發見其相同之點甚多。蓋明學反動的結果,一時學風不期然而然也。但燕峰於破壞方面,不能如習齋之徹底,于建設方面,不能如亭林之健實,又沒有弟子以張其軍,遺書亦湮晦罕傳,所以這樣精悍的思想家,三百年間幾乎沒人知道。最初表彰他的,為同治間之戴子高,他的《謫麐堂集》中有《費舍人別傳》一篇,但亦語焉不詳。最近遺著出世,這位大學者漸漸復活起來了。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