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梁啟超 >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 上頁 下頁
八 清初史學之建設(3)


  謝山是陽明、蕺山、梨洲的同鄉後學,受他們的精神感化甚深。所以他的學術根底,自然是樹在陽明學派上頭。但他和梨洲有兩點不同:第一,梨洲雖不大作玄談,然究未能盡免;謝山著述,卻真無一字理障了。第二,梨洲門戶之見頗深,謝山卻一點也沒有。所以我評論謝山,說他人格的光明俊偉,是純然得力王學,可以與他的朋友李穆堂同稱王門後勁。若論他學術全體,可以說是超王學的,因為對王學以外的學問,他一樣的用功,一樣的得力。

  《宋元學案》這部書,雖屬梨洲創始,而成之者實謝山。謝山之業,視梨洲蓋難數倍。梨洲以晚明人述明學,取材甚易。謝山既生梨洲後數十年,而所敘述又為梨洲數百年前之學,所以極難。《鮚埼亭集》卷三十《蕺山相韓舊塾記》云:「予續南雷《宋儒學案》,旁搜不遺餘力。蓋有六百年來儒林所不及知而予表而出之者。」據董小鈍所撰年譜,則謝山之修此書,自乾隆十年起至十九年止,十年間未嘗輟,臨沒尚未完稿,其用力之勤可想。拿這書和《明儒學案》比較,其特色最容易看出者:第一,不定一尊。各派各家乃至理學以外之學者,平等看待。第二,不輕下主觀的批評。各家學術為並時人及後人所批評者,廣搜之以入「附錄」,長短得失,令學者自讀自斷,著者絕少作評語以亂人耳目。第三,注意師友淵源及地方的流別。每案皆先列一表,詳舉其師友及弟子,以明思想淵源所自,又對於地方的關係多所說明,以明學術與環境相互的影響。以上三端,可以說是《宋元學案》比《明儒學案》更進化了。至於裡頭所采資料,頗有失於太繁的地方。例如《涑水學案》之全采,《潛虛》《百源學案》之多錄《皇極經世》等。我想這是因為謝山未能手訂全稿,有許多本屬「長編」,未經刪定。後有學者,能將這書再修正增刪一遍,才算完黃、全未竟之志哩。

  從《永樂大典》裡頭纂輯佚書,是乾隆開四庫館最初的動機,讀朱笥河筠請開四庫館原折便可知道了。然而這種工作實由謝山和李穆堂最先發起,本集卷十七有《鈔永樂大典記》一篇詳述其始末。這件事于謝山學術雖無甚關係,於清朝掌故卻很有關係,附記於此。

  浙東學風,從梨洲、季野、謝山起以至於章實齋,厘然自成一系統,而其貢獻最大者實在史學。實齋可稱為「歷史哲學家」,其著作價值更高了。下文別有一篇詳論他,現在且緩講。

  此外要附帶講兩個人,曰無錫二顧。

  顧祖禹,字景範,江蘇無錫人。生明天啟四年,卒清康熙十九年(1624-1680),年57。他父親是一位績學遺老。他和閻潛丘、胡東樵交好,同在徐健庵的《大清一統志》局中修書,除此以外,他未曾受清朝一官一祿。他平生著述,只有一部《讀史方輿紀要》,從29歲做起,一日都不歇息,到50歲才做成。然而這一部書已足令這個人永遠不朽了。這書自序中述他父親臨終的話,說道:「及余之身而四海陸沈,九州鼎沸……嗟乎!園陵宮闕,城郭山河,儼然在望,而十五國之幅員,三百年之圖籍,泯焉淪沒,文獻莫征,能無悼歎乎?餘死,汝其志之。」又自述著書本意道:「……凡吾所以為此書者,亦重望乎世之先知之也。不先知之,而以惘然無所適從者任天下之事,舉宗廟社稷之重,一旦束手而畀諸他人,此先君子所為憤痛呼號扼腕以至於死也。」可見他著述動機,實含著無限隱痛。這部書凡一百三十卷,首輿圖,次歷代州域形勢,次直隸等十三省封域山川險要,次川瀆異同。這部書體裁很特別,可以說是一百三十卷幾百萬言合成一篇長論文。每卷皆提挈綱領為正文,而凡所考證論列,則低一格作為解釋,解釋之中又有小注。解釋之文,往往視正文十數倍。所以他這書,可以說是自為書而自注之。因此之故,眉目極清晰,令讀者感覺趣味。依我看,清代著作家組織力之強,要推景範第一了。他自述著述經過,說道:「集百代之成言,考諸家之緒論,窮年累月,矻矻不休,至於舟車所經,亦必覽城郭,按山川,稽道裡,問關津;以及商旅之子,征戍之夫,或與從容談論,考核異同。」其用力之勤,可以推見。然而他並不自滿足,他說:「……按之圖畫,索之典籍,亦舉一而廢百耳,又或了了於胸中,而身至其地,反若聵聵焉。……予之書其足據乎?」其虛心又如此。魏冰叔禧最佩服這書,其所作序,稱為「數千百年絕無僅有之作」。又說:「祖禹貫穿諸史,出以己所獨見。其深思遠識,有在語言文字之外者。」可謂知言。景範這書,專論山川險隘,攻守形勢,而據史跡以推論得失成敗之故。其性質蓋偏於軍事地理,殆遺老力謀匡複所將有事耶?然而這部書的組織及其研究方法,真算得治地理學之最好模範。我們若能將這種精神應用到政治地理、經濟地理、文化地理之各部分,那麼,地理便不至成為乾燥無味的學科了。

  顧棟高,字複初,一字震滄,江蘇無錫人。生卒年無考,大約和全謝山年輩相當。他著有一部好書,名曰《春秋大事表》。這部書的體例,是將全部《左傳》拆散,拈出若干個主要題目,把書中許多零碎事實按題搜集起來,列為表的形式,比較研究。其有用特別眼光考證論列者,則別為敘說論辨考等。凡為表五十篇,敘說等百三十一篇。《禮記》說:「屬辭比事,《春秋》之教。」治史的最好方法,是把許多事實連屬起來比較研究,這便是「屬辭比事」。這些事實,一件件零碎擺著,像沒有什麼意義,一屬一比,便會有許多新發明。用這種方法治歷史的人,向來很少。震滄這部書,總算第一次成功了。他研究的結果,雖有許多令我們不能滿足,但方法總是對的。震滄所著,還有《司馬溫公年譜》《王荊公年譜》兩書,體例也極精審。後來如錢竹汀、丁儉卿、張石洲等做了許多名人年譜,像還沒有哪部比得上他。所以我認震滄為史學界有創作能力的人。

  附:初期史學家及地理學家表

  馬驌-字驄卿[禦],一字宛斯,鄒平人,康熙十二年卒。著《繹史》一百六十卷,起天地開闢訖秦之亡。顧亭林見之驚歎,謂為不可及。此書搜羅極富,可算一部好類書,惜別擇不精耳。驌尚有《左傳事緯》十二卷,將《左傳》的編年體改為紀事本末體,亦便讀者。其後有李鍇,字鐵君,奉天人,著《尚史》七十卷,改《繹史》之紀事本末體為紀傳體,其材料全本《繹史》雲。

  吳偉業-字駿公,號梅村,太倉人。康熙十年卒。梅村文學人人共知,其史學似亦用力甚勤。著有《春秋地理志》十六卷,《春秋氏族志》二十四卷,二書吾皆未見,恐已佚。若存,或有價值也。今存《綏寇紀略》一書,專記明季流寇始末,題梅村撰。但梅村所撰,原名《鹿樵野史》,今本乃彼一不肖門生鄒漪所盜改,顛倒是非甚多,非梅村之舊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