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梁啟超 > 歐遊心影錄 | 上頁 下頁
二 開戰及馬侖之役


  第一年(1914年)

  法國軍事計畫本來是拿德國當做理想的敵國,但其目的在守而不在攻,所以他的設備全在東邊兩國交界境上。這境上北邊有盧森堡大公國,南邊有瑞士,都是永久中立國。中間兩國交界線,不過一百四十多裡(華里),法國便沿線築造要塞。最南的是貝爾福要塞,扼兩山間的咽喉,杜德國南侵隘路。迤北有多羅曼要塞,當亞爾薩士省之沖。更北則埃比拿要塞,誇謨士河。更北則般遜溫桑要塞,更北則鐵爾要塞,跨運河。最北便是天字第一號難攻不落的凡爾登要塞。這便是德法境上一排的守衛形勢。當戰事初起,法人夢裡也想不到德國敢於破壞盧森堡和比利時的中立,所以動員令下,只管在東南境上進兵,初時亦曾侵入洛林省——即1871年法國割讓與德兩省之一 ——兵勢頗振。哪裡知道德國卑劣戰略,是多少年前早已預定下來。他知道俄國動員遲慢,所以將主力軍集中在西方,要想抄普法戰役的舊文章,直搗巴黎,一鼓而下。等到法國屈服,便不愁俄國不傳檄而定。但德法境上要塞重重,已非複五十年前可比。德人細細想來,要從境上進攻,實是沒有把握,寧可犯天下大不韙,破盧比兩國中立,從北方搗法國的空虛,以為這是十全勝算,卻萬不料那富於犧牲精神的比利時,竟會螳臂當車,把他大軍的程期耽擱二十多日。法人得了德兵攻比的噩耗,倉皇狼狽的將東境各軍調到北境,8月24日才能夠和英軍聯絡。德軍卻已沖出比境,乘勝而前,五道並進。24、25、26等日,已破聯軍第一陣線。28、30等日,複破第二陣線。當是時,德人氣吞巴黎,而法人軍事上的天才,趁這千鈞一髮的機會,卻盡情發現了德人之謀,是要將法軍主力的精銳在法比境上鏖滅過半,然後包圍巴黎,等於摧枯拉朽。那法國總司令岳福將軍覷破這著,軍法上所謂「全軍為上」,所謂「散地無戰」,所謂「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所謂「以近待遠,以佚待勞」,所謂「致人而不致於人」,這幾句大原則,他都體認得極真,堅持得極定,運用得極妙。他當第一次交綏後,便力排群議,實行他的退卻計畫,把百余萬大軍一連退了九日,任憑軍士怎麼樣的摩拳擦掌求戰,總是不許。他又極力主張遷都波爾多,好把巴黎完全變成要塞——巴黎本是個要塞,他的設備堅密,和凡爾登不相上下。政府既采他的建議,便起用老將軍嘉裡尼當巴黎防守總司令,於是巴黎非複政治的中心,全變為軍事的中心了。直到9月4日,前敵的軍隊都退到巴黎要塞線外,和凡爾登方面成一直形陣線,岳將軍方才下令不許再退。

  那邊德軍自出比境後,十日來乘勝追擊,如入無人之境。益輕視法軍,謂無能為役,緊躡其後,全軍直渡馬侖河而南。又以巴黎為要塞,不欲攻堅,於是繞出東邊,打算包抄法軍的左翼。恰恰其時有俄軍侵入東普魯士之耗,德人既誤認英法為怯退,又恐東方失利,搖動根本,急忙忙調回一軍團以自救,以致右翼空虛,為法之第六軍所乘——第六軍本防守巴黎,未赴前敵——9月5日至9日,法全軍轉守為攻,德軍大挫卻退。這一戰,史家稱為前馬侖之役。馬侖這地方,位置恰在巴黎與凡爾登中間,為香檳州屬領——著名的香檳酒,就出在此地。——查西歐山脈,從德境蜿蜒南走西班牙,地勢漸低,成廣谷以達巴黎。其間有橫流屈曲如弓如帶的,便是馬侖河。這一帶地方,原是歷史上有名的戰場。當一百年前,拿破崙從莫斯科敗歸,俄、普、奧三國合兵三十萬將逼巴黎,拿破崙所將法軍僅及其半,大小數十戰,卒把敵人驅出境外。所以直到今日,法國人提起馬侖這個名字,還是勇氣勃勃。當岳福將軍一連把大軍退了九日,軍士都莫名其妙,以為我們四十多年臥薪嚐膽,要複國仇,好容易今日釁自敵開,全國人人都要效死,接戰以來,雖有小挫,並無大損,何故不戰而退?據說9月2、3日間,退軍望見巴黎燈火的時候,許多軍士嚎啕大哭,都說祖國從此要完了。正在悽惶慘沮到十二萬分,忽然奉到反攻的軍令,哪個不感極而泣!法國的將帥能善用國民這一點精神,便是轉敗為勝的一大關目了。至於兩軍戰績,真是龍拿虎躍,有許多可歌可泣的情形,諸君可以尋一部戰史來看,我也無庸細述——梁敬錞、林凱合著的《歐戰全史》很好——總之,自這場會戰以後,德軍精銳雖然沒甚傷損,但是他速戰下巴黎的計畫,可算完全失敗,從此就變成陣地對峙戰。到了陣地對峙戰,那麼德國最後的勝算,可算什去八九了。

  我想前馬侖之役,和我歷史上赤壁之役有點相類。諸葛亮和孫權論曹軍形勢,說道:「曹操追劉豫州,一晝一夜行三百里,所謂強弩之末不能穿魯縞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將軍。」德軍這回著實太驕了,十日間沒命的乘勝追擊,進得太銳了,所以結果得個失敗。雖敗而不至失其所依據,也和赤壁一樣;敗了卻不復再能進取,也是和赤壁一樣。至於法國方面,毅然決然將北境地方委給敵人,真算是千古神勇。須知北境諸州實是法國工業中心,全國精華所聚,給敵人佔領,你想想多大的苦痛。但他們全盤打算,非如此不足以制勝,竟自出這種「毒蛇在手,壯士斷腕」的手段,不是器量洪大的國民,做得到嗎?何止北境,連那花團錦簇的巴黎他們也毫無顧戀。只要能夠破敵,雖地方變成齏粉,亦所甘心。倘使沒有這點犧牲精神,國家能夠存在嗎?

  我因這回戰役,又得一個大教訓。知道今後的戰爭,必須自衛的方能制勝,攻人的決定要失敗。大兵戰於境外,殊非國家之福。假使這回形勢掉轉過來,英法聯軍侵入德境,那麼,德人自然是誓死力拒,斷不至有什麼內訌革命,那侵入軍自然到頭也是失敗。就此看來,那法人委北境于敵,越發算得卓見了。德國人沒有這種見地,便不肯暫時委東普於俄,正在西方吃緊的時候,抽軍還救,卒至為敵所乘,全國失著。這不是舉棋不定,進退無據嗎?我們看這馬侖一役,真可以生出無限覺悟哩!

  馬侖役後,彼此都要索敵軍的翼來包抄攻擊。於是各各用最捷的方法,把國內預備兵移到北方,迭為攻守,競張其翼,到海方止。這是1914年冬季的事,戰史家叫他做「競翼運動」。自此以後,陣地戰的形勢成立,德國最初的作戰計畫完全無效了。

  第二年(1915年)

  這是西戰場最閑的一年。那時兩軍戰線,北自北海之濱,南至瑞士國境,綿亙幾一千里,像條長蛇,彼此掘壕築埑,作持久之計。蓋聯軍方面,法國正在瘡痍待補,英國更是初著手切實募練,軍備未充,所以不敢圖謀進取。德奧方面,因那西攻的俄軍雖兩敗於普,然甚得志於奧。是年4月,意大利參戰,奧益危急。於是德國將他的預備隊移到東方,和奧軍合力戰俄,拔用興登堡做統帥,經過極有名侖堡之役,卒至入波蘭,取瓦薩,俄兵敗退至維耳納線。這是那年6、7月間的事。德軍在東戰場的得意,算極點了。聯軍要解救東戰場的危急,只得在西戰場設法牽掣。到8月中旬以後,英國的生力軍到了,法國的兵力和軍需也逐漸充實。因為海邊壕溝戰既無決勝之望,改變方針,要想突破敵陣的中堅,乃用五倍的兵力,極優的炮火,極廣的正面,從香檳及亞得亞兩地方同時進攻,費了很大氣力,不過將德軍擊退數十千米,於戰局毫無影響。德軍亦從東戰場調回幾個師團來反攻,到11月以後,兩軍都疲了,依舊在那裡相持觀變。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